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4年6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与《红旗文稿》编辑部联合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 理论研讨会在美丽的榕城福州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专家学者和《红旗文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编辑9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讲话精神,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就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梦的实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对一系列基本问题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问题。与会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真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方法论原则。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必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出发点。一切改革措施必须从这种国情出发来制定和实施,无视基本国情,根据某种主观理念设计改革,势必会使改革走上邪路。有的学者强调,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科学地确定改革对象,只有科学地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状态,才能够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统一起来,正确解决“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有的学者指出,制定科学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依据,只有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才能通盘考虑并把握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必须抓住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即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任何与基本制度要求相违背的“制度设计”都应该否定和抛弃。有些学者强调,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与和谐社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讲矛盾或回避矛盾,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和谐是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矛盾处于非对抗性和平衡状态。和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辩证法理解和谐,不能把和谐当作一个抽象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和谐而和谐,无视现实,回避矛盾,不讲原则,走向调和主义。必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把握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现象,从而确保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本质。

    关于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与会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群众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的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统筹协调群众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大,这更需要坚持群众路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中心,努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有的学者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目前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反对特权、张扬正义、促进公平、凝聚民心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真正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问题。与会学者认为,近年来,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蔓延的态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任务。有的学者强调,近来有些人接过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口号,把马克思主义指责为“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名义“虚无”马克思主义,进而以更加彻底的形式否定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变种,对此必须保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宣称“世界上各种传统的历史观基本都是历史终结论的”,并且把唯物史观也当作一种历史终结论,认为“马克思把历史终结在未来的共产主义阶段”、“终结在一个设想的未来阶段”。而实质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发展过程,一切社会都处在产生、发展和衰落、灭亡的过程中,绝不会终结于某个未来阶段,永远不会达到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而最终结束。编造历史终结论既是为了抹黑马克思主义,又是为了美化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和资本主义制度,它们把苏联的解体说成是“历史终结”的标志,把资本主义制度宣布为“人类最后的制度”而将其凝固化、神圣化,从而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学者们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采取更有力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揭露和批判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新变种。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梦的实现问题。与会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传统及理论界学术成果的总结和概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的一种通俗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60余年来的中国道路奠定了中国梦坚实的实践基础。有的学者揭示了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内在关系, 指出中国梦既是民族与国家的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最终的落脚点是使老百姓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中国梦的每一步都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具体事情上,中国梦由此真正成为凝聚、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切切实实的奋斗目标,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中国梦必将从一种应然的理想跃变为一种实然的存在。有的学者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总布局相契合,与全面深化改革“六个紧紧围绕”的总思路相辉映,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理想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进人们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动力,开辟胜利道路。

    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还就历史唯物主义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历史唯物主义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x/2014-09-11/2802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09-12 关键字:哲学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