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哲学

打印

牟成文:立足“群众”的马克思文化观

 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以为,马克思文化观是确立在“新唯物主义”基地上的,倡导文化是为了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文化观。因此,马克思文化观是“群众”的文化观。

  马克思文化观奠基于新唯物主义

  在本体论上,对文化观的阐释主要表现为一个哲学问题,因此,寻找文化观的立场必然要深入到特定的哲学中去。马克思文化观是确立在新唯物主义的基地之上的,这就决定马克思“观”“文化”的立场是同其之前的思想家有着根本区别的。在笔者看来,新唯物主义不同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思想家或者理论家自身的世界,而且注重其自身以外的“群众世界”,并把“群众世界”确定为自身“观”“文化”的立足点和基本点。这当然是由马克思的哲学使命决定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群众世界”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是一个现实的人的生产与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人的交往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蕴藏着变革现实与历史的世界。因此,它是“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是“真理”的“此岸世界”。它必然是不能被传统“理论家的世界”来任意取代或遮蔽的客观存在。

  因此,要揭示“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存在世界的真正奥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必须把自身视野扩展到“理论家的世界”之外,揭露传统思想理论之普遍性的虚假幻象,消解传统“理论家”以自身世界来取代“群众世界”的武断与粗暴,打破“两种世界”给理论发展所造成的历史壁垒,将哲学研究的问题域转换到关注“理论家的世界”和“群众世界”,并以“群众世界”作为核心的问题域。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研究中关注“群众世界”,他们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超越其前人才有了可能。在此语境下,马克思在文化观上根本不同于并超越其前人也必然有了可能。

  马克思文化观必然是“群众”的文化观

  建立在“新唯物主义”基地上的马克思文化观,是为了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因此,它必然是“群众”的文化观。

  马克思文化观是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化观。在哲学运思上,马克思文化观超越了传统文化观的狭隘的“眼界”,史无前例地把“群众的问题”作为自身哲学的“问题域”,并从“群众的历史”和“群众的实践”中寻找问题意识和哲学灵感。同时,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发现了“新的现实”、“新的历史”和“新的哲学”。在实践上,马克思文化观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而且更加重视“改变世界”,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以参加“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自觉作为实践自身哲学和文化的基本规定。通过种种实践活动,一方面,马克思所倡导的文化本身经过“群众实践”的检验而得到深化、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所倡导的文化的解释力由此变得更加充分而合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文化观通过进入“群众世界”又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大量的“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因此受到积极影响,从而提高了认识,克服了思想上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消极性,获得了思想的跃迁。马克思的文化观因此改变了“群众”,也就改变了“群众的世界”。世界因“群众的世界”的改变而得到改变。

  马克思文化观是捍卫群众利益的理论

  马克思文化观是抓住了“广大群众”之根本利益的文化观。马克思文化观史无前例地确认“群众利益”在自身文化观中的合法地位。马克思文化观研究和分析了“广大群众”的生存境遇和所面临的问题。马克思的文化理论帮助群众树立了科学的文化观。马克思哲学承认物质对精神、存在对意识的先在性和决定性,同时又承认精神或意识对物质或存在的能动性,合理地阐释了人与世界、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哲学辩证地扬弃和改造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维方式,合理地解决了“真正的历史过程”与“群众的实践过程”是同一过程的认识论问题,从而在认识论上超越了传统哲学。马克思哲学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合理地理解为同一过程,把哲学实现“双重使命”与“群众的解放”合理地理解为同一过程,从而在实践论上超越了传统哲学。马克思文化观前所未有地提出了改善或解决“广大群众”的生存境域及其问题的合理方案或方法。面对“广大群众”所面临的悲惨境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其所赖以存在的资本主义产生出社会条件和各种社会关系,才能最终把群众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人民群众解放的最为根本的路径、方式和手段。

  马克思文化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但绝不是唯“物”的文化观;马克思文化观是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文化观,是彻底实现人民群众解放的文化观。深刻挖掘马克思文化观的时代价值,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当代文化建设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x/2014-08-17/2758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08-18 关键字:哲学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