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发言:百年敬之和百年文坛
百年敬之,是中国和中华民族一百年来风云变幻的伟大历史进程的有着独特代表性的参加者和见证人。
贺敬之的一百年,与中共领导文艺的一百年更是同频共振。他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工作的连续性和贯穿性堪称独此一家,他所取得的成就、产生的影响也是独步文坛,无可取代。
有史实为证:
十五岁奔向延安。贺敬之一踏上文坛就是一位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热情歌者,而且是个多面手。他创作的歌词《歌唱建党二十周年》和《南泥湾》等,由名家谱曲后,从延安唱遍根据地,从旧中国唱到新中国,他因此也成为歌词创作中位列田汉之后的年轻的“贺老二”。
年轻的贺敬之写了多部新戏。1944年至1945年初,20到21岁的贺敬之执笔写出前4幕并修改完成第5幕剧本的《白毛女》,第一次如此鲜明、生动地体现文艺为工农兵即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在歌剧形式的民族化上也做出开创性贡献,成为一直盛演不衰的中国新歌剧的奠基作和经典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白毛女》的演出,使多少劳苦大众和有良心的中国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有多少工农战士和解放战士看完戏后立即端起枪来上战场英勇杀敌?“北风吹”的主旋律又如何响遍了全国城乡?如此广泛而又强烈的社会效果,百年中有几个作品能与之相比?有的人千方百计歪曲历史,要否认贺敬之的编剧地位,只能在坚硬的史实面前沦为笑柄。
新中国成立后,贺敬之曾在反胡风等运动中挨批挨整,但他始终以对党对新中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创作了大量激情澎湃、形式多样的优秀新诗篇,尤其是像《回延安》、《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等,都堪称新中国前17年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诗歌朗诵会上,在群众日常诵读中,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这些诗作得了怎样广泛而又持久的传播!又感染和鼓舞了多少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这在新中国诗坛上是仅见的。请问那些否定贺敬之诗歌创作的评论家和“诗人”们,你们谁能写出一首半首这样的诗作流传下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贺敬之被安排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一开始他就对“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党在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针的确立和宣传作出了独特贡献。此后十年,中央领导人事多变,文艺界形势更变化多端,贺敬之在努力工作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在文艺评论探索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曾几次病倒。对他这一时期工作中的某些做法和评论中的某些具体观点有不同看法,发生争论,这本是很正常的事。至于有些人想借此把八十年代以后的贺敬之从整体上否定,进而把百年贺敬之包括他的创作从百年文艺史上抹掉,那他们是太过高估了自己的能量,枉费了心机。
人民的评价是最高的尺度,历史的淘汰是最终的检验。人民喜爱贺敬之,历史更不会忘记贺敬之。我相信,历史的尺度越是拉长,贺敬之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越会得到新的证明、放出新的光彩。
2024年11月3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wh/2024-11-05/9087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