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是如何诞生的?
1949年2月12日,天安门广场上热闹非凡,庆祝北平解放大会正在这里进行。当欢庆的人群涌入广场向大会主席台望去时,看到一幅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不禁发出阵阵欢呼。
人群中,北平艺专的师生们显得格外兴奋。正是他们主动请缨,不分昼夜地绘制出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导人的肖像画和宣传画。这些画像将天安门城楼装点得格外气派,也使很多市民第一次领略到人民领袖的风采。这次布置开启了在天安门城楼悬挂毛主席画像的历史。
图:北平艺专师生
01
1949年一个盛夏的傍晚,年仅19岁的陈淑光接到学校的秘密通知,要她前往天安门参与一项特殊任务。
陈淑光 时为北平艺专学生
毛主席要来了怎么迎接?欢迎毛主席用什么表达?天安门的像不是最好的表达吗?
这组珍贵的历史照片是绘画班班主任董希文与陈淑光等人在绘制画像时的合影。画像中,毛主席目光深邃、望向远方,坚毅镇定的面庞使人充满希望。当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时,一个崭新的中国已经呼之欲出。
02
1949年9月,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拿到照片并负责毛主席画像绘制工作的是北平艺专教师周令钊。
为顺利触及巨幅画板,周令钊请大典筹委会帮忙找人搭起了两层楼高的脚手架。画面中站在脚手架上的是周令钊的妻子——画家陈若菊。在画像前拿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对比绘制效果的就是周令钊本人。
图:周令钊手绘的画像创作过程
孙景波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站在主席像面前,操作的时候也只有主席一个鼻子那么大的高度。你看不见眼前这块色彩跟旁边那个色彩是什么关系,但是你必须心中有数。
时间很快来到了9月30日。这一天,时任北京市市长聂荣臻来到天安门查看画像的绘制情况。
站在毛主席画像前,聂荣臻驻足观望了很久。当他发觉毛主席画像的领口呈敞开状态时,便对一旁的周令钊说:“画得不错,也很像,神情也好,但明天是开国大典,主席的风纪扣还是扣上比较好,领子扣起来与开国大典的庄重时刻更相宜。”
周令钊立即动手修改,毛主席画像的风纪扣很快就被“扣”上了。
这天深夜,刚刚将画像修改完毕回到家中的周令钊夫妇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在处理完所有事务后,周恩来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对会场进行最后检查。当他望向天安门城楼时,画像下方的一行字让周恩来看出了问题。
周令钊 时为北平艺专教师
原先是有一行字。画好以后周总理看了说,不要这五个字了,像就是个像,挂在墙上大大方方。
于是,周令钊连夜赶回天安门城楼对画像进行修改。
10月1日清晨,忙碌了一个晚上的周令钊终于将画像修改完毕。周令钊和陈若菊又抓紧时间赶到学校,与艺专师生们一道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这是一个永远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
巨幅毛主席画像与广场中欢欣鼓舞的人民群众相映成辉。人群中,周令钊和陈若菊远远望着毛主席画像,激动万分。
周容 周令钊之女
周令钊就问别人,你看这个像怎么样?人家都说好,神情非常好,而且还蛮感人,所以他听了以后他就放心了。
03
1950年春夏之际,新中国即将迎来成立后的第一个劳动节。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萨空了提出,随着新中国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需要为毛主席制作一张正式的标准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灯光和设备的限制,拍摄出的照片效果不尽如人意。
硬件难以满足要求,萨空了决意从后期制作环节找到解决办法。他联系到陈石林,希望这位照片修版师能找出一张合适的照片,再通过后期加工制作毛主席标准像。
眼前这张照片,就是陈石林为毛主席制作的第一版标准像。当时的陈石林刚满20岁,为何他制作的照片能够被毛主席一眼选中?
陈鸣 陈石林之子
我父亲发现毛主席和革命群众在一起的时候表情最自然、最和蔼,所以最后就从劳模合影中挑了一张照片。
就在毛主席第一版标准像定稿后不久,以这版照片为模本的毛主席画像也开始了绘制。这幅画像的用途,正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庆盛典。
庆典上,毛主席站在崭新的巨幅画像上方向人民群众挥帽致意。这动人的一幕永远定格在了国庆典礼的史册中。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共经历过六版肖像变化。从头戴八角帽、系着风纪扣,到身着中山装、目视东方;从第一版标准像诞生,到四版标准像相继定稿。无论哪一个版本,毛主席慈祥、睿智的目光都不曾改变,始终触动着人们内心的情感。那是亿万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崇敬,更是毛主席对人民无限炽热的爱。
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由在重大节日期间悬挂改为天天悬挂,并在每年国庆节前更换一幅新绘制的画像。画像以毛泽东第四版标准像为模本绘制,并沿用至今。
作为天安门城楼的布局中心和标志性元素之一,毛主席画像早已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脑海。它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wh/2023-03-31/8099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