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坚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自觉

坚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自觉

吴德刚

u=2154645438,1110904788&fm=26&gp=0.jpg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必须始终以坚定的政治自觉,清醒认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不断夺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新胜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坚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本领。

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理论品格,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为坚持党史工作的正确方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方法,对于做好党史工作尤其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研究和党史工作者要把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要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守好党史舆论阵地。二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以踏石留印的决心反对和抵制一切歪曲丑化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和党的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言行,积极主动打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三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伪造、篡改、歪曲甚至“恶搞”历史等种种行为,态度坚决,观点明朗,敢于亮剑,敢于说“不”,时刻保持坚定政治定力,并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强硬的手段,对一切心怀叵测、毫无根据的错误论调,给予最坚决最严厉的反击。

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鉴别力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现象,其产生具有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思想政治原因和历史文化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抓住本质。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或形式,无论是民族虚无主义或者文化虚无主义,但基本倾向都具有共同性,都表现为不加分析地盲目全盘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民族历史文化,甚至坚持否定一切的态度和思想倾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意图和政治倾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一度盛行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和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对新时代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始终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

一是深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以攻击、丑化、污蔑为目的,惯用的手法是抹黑英雄模范人物、歪曲党的历史,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破坏。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甚至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在青少年和国民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误导,影响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正确认知,影响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

二是深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性。“虚”和“假”是历史虚无主义最普遍、最常见的特征。历史虚无主义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故意伪造或编造历史;打着所谓“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真相”“重新审视”等旗号渲染历史,为历史翻案;甚至忽视历史的内在逻辑,对历史进行随意假设。

三是深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片面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偏概全,不讲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片面肢解历史本来面目,有的混淆主流和支流,任意夸大某些枝节,夸大偶然事件的历史作用;否认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历史问题,或是用过去否定现在,或是以现在否定过去;用主观代替客观,不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凭借主观经验甚至个人主观臆断对严肃历史问题作出简单甚至不负责任的结论。

四是深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在一些问题上特别是党的历史问题上的虚假性、片面性,加上不择手段地伪装,其言论和观点必然带有欺骗性,使不少对历史了解不多的人受蒙骗。

理论研究和党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要善于洞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动向,坚决反对及时制止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围绕党的历史上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和学术研究。准确判断和科学区分不同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分析其表象,挖掘其本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斗争。

不断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战斗力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党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理论研究和党史工作者,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善于运用思想的武器、真理的武器,捍卫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乃至新时代的全部历史。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从政治上看待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广泛吸收了人类社会有价值的思想和文化。新的历史条件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的立场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提高研究和运用党史的能力,掌握党史研究的主动权,多出有历史依据、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正面应对为主,科学把握实时、适度、适当、精准的原则,不断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际成效。

二是坚定不移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坚决捍卫党的历史,维护党的形象和历史真实面目。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党的十九大科学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改革开放最为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及其政党学说的重大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坚持和捍卫党的领导,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根本基石,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

三是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努力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打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不懈奋斗的历史,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不计其数,为了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生活英勇献身的先烈不计其数。要以神圣的态度对待党的革命历史、对待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一切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厚重而辉煌,对于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不断发扬光大。

四是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水平和能力。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空喊口号,必须不断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际工作本领,全面系统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依靠扎实的研究成果说服人,用真理的力量教育人、启迪人、打动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工作主动权。注意掌握政策,善于区分各种虚无主义的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以及深刻的政治背景,对策上不搞简单化、一刀切。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充分利用法律武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切实保护革命英烈的合法权益,对各种形式的恶意歪曲、丑化、否定革命先烈和英雄的错误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

五是加强党史和国史的宣传教育。要善于用事实讲话,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教育人、说服人、武装人。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和手法更加多样。必须加强网络管理,加强英雄和英烈正面宣传,捍卫英雄和革命烈士的正面形象。善于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等手段,用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共产党曲折而辉煌、生动而鲜活的历史,让真理走进人们的心田,不断放射出革命理想的光芒,照耀时代前进的方向。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9-06-06/5697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6-07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