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将《资本论》改编成话剧的剧本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被誉为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理论著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也引起了戏剧界人士的关注,《资本论》曾被改编成戏剧作品出版。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戏剧资本论》。封面简洁,以红色作底色,上写五个大字:戏剧资本论,下面书写三行字:马克斯原著、阪本胜编剧、费明君翻译。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将《资本论》改编成话剧的剧本。阪本胜,日本人,1899年生于日本兵库,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具有相当专业的经济学功底,是“二战”前日本知名的剧作家与评论家。他曾是日本帝国国会议员,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1929年至1931年,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的经济也陷入衰退,罢工浪潮此起彼伏,社会主义思潮盛行,当局大肆搜捕罢工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进行大规模的囚禁,或直接处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阪本胜1931年敢于将《资本论》改编成30多万字的剧本,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全剧分5部,共37场。《戏剧资本论》原著没有序言,只有三条简短的后记:一、本戏剧系将卡尔•马克斯原著《资本论》第一卷作为根干,表现为戏剧形式;二、但在戏剧构成必要时,亦涉及其他各卷内容;三、当本书出版,对最繁杂事务方面赐予援助之阿武隈河畔八百板正君,表示谢意。
翻开这个剧本,里面的人物与对话,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幕启,舞台前方全面张满纱幕,纱幕上出现了卡尔•马克思的头像,并有马克思的签名。写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字幕上接着写道:“《资本论》初次出世后的64年,地球的姿态已有了显著地转变。无产阶级的斗争,使世界地图改变了色彩。”
《资本论》,早就有人说过,它是一部戏剧;但真要把精奥的、科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理论,编成一部通俗易懂的戏剧,则谈何容易,但阪本胜做到了。诚如译者费明君在序言里写道:“这是一部把《资本论》的内容加以戏剧化的《戏剧资本论》,它不但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精髓,拔萃地而且是正确地运用在剧作里面,更把是理论的、艰深的《资本论》,用可惊的细致的烘托和刻画的手法,加以立体化、具体化、具象化,使它成为活的、行动的《资本论》,而搬上舞台。”全书有476页,场景复杂,共有250多个人物,如厂长、工头、亨斯师傅、内政大臣、法官、秃头资本家、工厂监督官荷尔纳、卡尔、拉法格、新闻记者等。附在书末的登场人物表,竟有10页之多,这是空前的,也为排演增加了难度。全剧有5部37场,而第五部的第一场“恐慌来到了”,又有4节戏:第一节:漂泊的摇荡;第二节:暴风雨;第三节:背水作战;第四节:崛起。足见全剧内容之丰富。
第一幕刚刚开启,便是一群男子齐声喊道:“有剥削!有贫困!饥饿!失业!但是!我们是有未来的。是怎样的未来呢?解放!自由!支配!为了解放应该怎样?团结!斗争!流血!”在剧终时,字幕上又写道:“不久在长江上!不久要在恒河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是《资本论》的实践的战士。”第一部第一场是:“晚钟和晨钟”,剧作家在幕启时写下了舞台布景的如下说明:“由着影片的光线映在纱幕上面,明朗地可以看到舞台全体有基本的立体的机械装置。整个机械装置,都被群众占住。群众的构成是:男子们,女子们,少年们。男子都赤裸着上半身。因为全体群众有组织的叫唤声,群众也形成了适当的组织、配置和姿势。群众在这当儿的叫唤,和映在纱幕上的字幕是互相呼应的。”这样的开场很有气势,也很吸引人。全剧有许多精彩的工人和厂长的对话和论战,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等主要观点生动地表述出来。
《戏剧资本论》的中文版本,由费明君先生翻译。费明君,1911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30年代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1938年归国。《戏剧资本论》中译本1949年4月在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社出版,发行者是神州国光社。1950年再版重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国,费明君翻译并公开出版这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要冒杀头风险的。
费明君从日本回国后,曾任电影导演,在汉口《平报》、南京《新京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并在大专院校执教,1949年任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费明君除在大学执教外国文学外,还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作为一个杰出的翻译家,费明君曾经翻译过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戏剧资本论》便是其中之一。其他翻译作品计有:波兰作家莱蒙托的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春、夏、秋、冬)和显克维支的《你往何处去》,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卡达耶夫的《盗用公款的人》、伊里夫•彼得洛夫的《十二把椅子》、爱伦堡的《欧洲的毁灭》、A•托尔斯泰的《加林双曲线》以及高尔基和日本文学家藏原惟人的部分作品,先后共译出30余部,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1973年,他死于青海。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还是鲁迅的弟子,旧版《鲁迅全集》第四卷的卷首合影中,站在鲁迅身边的青年就是他。在鲁迅先生去世后,他曾编过第一本《鲁迅语录》。
《戏剧资本论》日文和中译本出版后,由于人物众多和其他的种种原因,这个剧本未在日本和中国正式登上过舞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9-02-11/5501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