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的 更是世界的
春节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春节是一个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是一个满怀生机、为来年积蓄力量的节日。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春节的影响力在国外不断扩展。海外的华侨华人、留学生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很多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春节以及中国文化。春节,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年夜饭离不开春晚
贴对联、拜年、穿新衣……春节前后,每个家庭都十分忙碌。年夜饭是重中之重,很多地方从进入农历腊月开始,就要准备:柴米油盐、鸡鸭鱼肉一应俱全,就是为除夕当天能够好好地与家人吃顿年夜饭,也是团圆饭。
和年夜饭一块摆上中国人餐桌的,还有春晚。除夕的晚上8时,春节联欢晚会准时上演,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周围收看春晚,显得既温馨和谐又喜庆吉祥。零点一过,拜年声此起彼伏,新春带着祝福正式开启。
对于留学海外的中国人来说,年夜饭和春晚都是他们在海外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项目。
赵勤勤去美国3年半了,在美国已经过了3个春节。“我不是很喜欢热闹,但碰到春节,还是会和朋友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玩玩游戏。总的来说,过年还是得让自己开心一下。”赵勤勤说。
和赵勤勤一样,杨薇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过年也是要和朋友同学们一起吃个饭。杨薇2016年去布鲁塞尔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出国的第一年在比利时过了春节。“我们一群留学生各自叫上自己的朋友,去一个住处比较宽敞的同学家里过年。每个人都带上自己做的菜,聚在一起炖锅肉,包饺子。”杨薇向记者描述着在异国过年的场景。
春晚是另一道“大餐”。无论赵勤勤还是杨薇,都不约而同地说起春晚。“在比利时收看春晚应该是当地时间下午一点,我们就一边准备年夜饭,一边看春晚。”杨薇说。
郭蕙对春晚有着特殊的感情。她2014年前往美国洛杉矶留学,如今已经回国在上海工作。“我在美国过了三次春节,第一次是在邻居家过年,一起吃饭看春晚。第二次是去学校参加晚会,结束后去同学家写春联看春晚。第三次没能和大家一起,就自己点了一个中国餐外卖。”郭蕙说,“但不论怎样,春晚是一定要看的,这是一种仪式感,不能缺少。”
郭蕙还是喜欢在中国过年,“可以在家里坐等爸妈做好吃的,还可以同步看春晚。”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对居于海外的中国人更是如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表示,春节是当代全球中华儿女寄托情感归属和凝聚身份认同的核心传统节日文化。
1月30日晚,位于英国伦敦的英国科学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科学春晚”。观众可以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欣赏中国古代科学成果等。图为一名参观者展示亲手制作的迎春招贴画。 新华社记者 韩 岩摄
过年是有年味儿的
“和平日比起来,乡亲们招待我们的吃食可谓奢侈,不过每家都差不多,基本都要嗑瓜子、吃核桃,还有柿饼、花生、陈皮和用五颜六色的玻璃纸包着的糖果。主菜也很隆重:肺片、猪耳冻子、烧排骨、芹菜肉丝、肉臊蛋卷、珍珠肉丸,当然还少不了整条的河鱼。”英国美食家扶霞·邓洛普在《鱼翅与花椒》中描写了一个西北农村过年的情景,读罢文字,浓浓的年味儿就涌了出来。
赵勤勤在美国时,每年都会去一个美国家庭参加春节聚会。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年味儿。“这个家庭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春节派对,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来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发红包等。当然,红包里是糖,并不是人民币。”赵勤勤笑着说。“派对的主人是美国人,剩下的都是各国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化交流保持开放的态度,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赵勤勤说。
有年味的不只是这些举办春节派对的家庭,还有唐人街。唐人街是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地,也是中华文化的聚集地。在唐人街里,有众多中国餐馆、独具特色的小店,很多城市的唐人街成为当地的重要地标。
“每逢过年的时候,洛杉矶的唐人街里都会张灯结彩,也会卖灯笼、春联、福字等带有年味儿的产品。”郭蕙描述着她见过的春节唐人街。
加拿大籍华人姜辰和郭蕙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住在温哥华,现在中国读书。“温哥华的唐人街在春节的时候是很有年味儿的,有过年的装饰,有舞龙舞狮,以红色的为主,看着就很喜庆。”姜辰说。
以唐人街为主的华人社区在春节时的热闹吸引的不仅是海外的华侨华人、留学生,很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也会去唐人街逛逛,一是来凑凑热闹,二是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有些外国人也是很懂中国文化的,在路上看到华人,也会作揖说一句‘恭喜发财’。”姜辰就曾经碰到过当地的加拿大人向他拜年。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逐渐认同中国的春节。杨薇就提到,从2016年开始,比利时根特市每年都会在春节期间组织华侨华人春节盛装巡游,华侨华人们穿着旗袍等中国特色服装,扭着秧歌,跳着舞蹈。根特市政府支持活动,当地民众也十分欢迎。在巡游的当天,根特市中心街区全部禁车,马路两旁站满了当地民众欣赏华人巡游,热闹非凡。
传播文化要接外国的地气
来自罗马尼亚的习文轩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就读,他对于中国的春节文化十分喜爱。
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时,习文轩是被窗外的烟花爆竹叫醒的,他当时一脸迷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他逐渐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之后,再过春节,他就会被邀请到朋友家中一起过春节。“中国人非常热情友好!过节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红包,玩得也很开心。”习文轩兴奋地说。
“顺便说一句,我包饺子一点也不差!”习文轩认为,中国的新年和罗马尼亚的圣诞节一样,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好时机,还可以与周围的人共同开启一个新的幸运周期。
中国春节的热闹给很多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看着张灯结彩、挂满喜庆装饰物的城市和乡村,看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人们,身在其中的外国人都会受到感染。
让外国人来中国感受春节,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应该努力地“走出去”,主动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官方机构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应该做强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出境’,多元角度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官方途径,以传播对象容易理解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对象国家和地区,充分树立和构建中国的文化强国形象。”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刘源在接受采访时说。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这样做。1月16日,文化与旅游部宣布,2019年全球“欢乐春节”活动正式启动。春节期间,文化与旅游部将携手世界各地近千家合作伙伴,计划在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开展1500余场活动,涵盖演出、展览、庙会、广场巡游、非遗互动、讲座论坛、冰雪龙舟等30多种类型。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春节。
互联网带来的媒介迭代效应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对互联网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国家,而是拓展到了全球范围,并且青年人已经成为主力和主体。将春节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新的传播方式。
孙佳山表示,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尤其是近五六年来移动互联网不断释放的媒介迭代效应,各国年轻人的文化壁垒和意识形态隔阂已经明显消退,同代人可共享的文化经验越来越多。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和互联网文化越来越流行。全世界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显现出的是欢迎和拥抱态度,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媒介迭代,让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
“过去我们传播春节文化,可能喜欢在某个地方表演舞龙舞狮,扭秧歌,敲锣打鼓等。在互联网的背景语境下,我们可以把春节传统文化与新的媒介形态结合起来,用网络文艺的方式来传播春节文化,让国外的年轻人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春节。这才是真正接上外国的‘地气’。”孙佳山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9-02-07/5496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