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专访文艺评论家陈先义:向“去英雄化”亮剑
军网专访文艺评论家陈先义:向“去英雄化”亮剑
刘秋丽
文艺评论家陈先义。中国军网 图
今年两会期间,解放军报融媒体一篇名为《向轻薄历史、抹黑英雄的行为亮剑》的评论,以一天近百万的阅读量在网上引起广泛热议。“英雄”,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的关键词。
日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接受解放军报融媒体专访,就关于英雄主义的思考和国防教育的意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解放军报融媒体报道团队:您怎么看待当今社会存在的轻薄历史、抹黑英雄的行为?
陈先义:我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对待英雄的态度,历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借助我国舆论环境的宽松,频频发出与中国主流价值观极不和谐的声音,丑化领袖、颠覆英雄、消解崇高、解构历史,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不能容忍,必须对其亮剑!
他们向我们的英雄“开刀”,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让社会大众放弃思想和精神的最后防线,走向“去英雄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归路,让我们的党和人民与历史切割,放弃曾经坚守的信仰和真理,以摧毁家国人心的精神支柱。
在西柏坡与邓颖超扮演者参加电视剧《换了人间》拍摄。
解放军报融媒体报道团队: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居心叵测的暗潮呢?
陈先义:某一定范围和意义来讲,敌人比我们“强大”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们可以不顾人类起码的良知与道德,用谣言这一极其堕落和卑鄙的“武器”去打击对手,给谣言和攻击插上翅膀,让其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里乱飞。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英雄和英雄主义精神,一直是我们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因此,我们有捍卫之责。不仅应当对所有的英雄都存一份敬畏之心,更应对轻薄历史、抹黑英雄的行为敢于直面,敢于抨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对其挥刀亮剑。就国家层面,以法律形式把9月30日设定为烈士纪念日,每年举行公祭。
就个人层面,武汉市民向三闯火海救人牺牲的烈士李道洲捐款;挑战国人的价值底线、污辱家国先辈的“精日”群体被行政处罚,都让我们看到了捍卫英雄的力量和希望。
在俄罗斯克里米亚访俄军港。
解放军报融媒体报道团队:您觉得,这希望具体来自哪里?
陈先义:关键还在教育,尤其是要加强我们的国防教育力度,真正有效地把正确的家国情怀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国民心中,尤其是教育孩子们从小就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让捍卫英雄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意识,而不是喊一些并不走心的口号。可以说,只有国防教育播下“英雄种”,才能开出“英雄花”,结出“英雄果”。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国家必将越来越强大。
在俄罗斯访问时,我看到俄罗斯老兵穿上旧戎衣、胸前挂满奖章昂首挺胸列队走过街头时,有一种激情让人难以抑制。有些老兵的“英雄车”开得飞快,从人们身边呼啸而过,我问警察何以不管,得到的居然是十分兴奋的回答:“今天这个城市属于他们。我们为他们而光荣!”不久前,被我国媒体热议的那个在叙利亚牺牲的“俄罗斯王成”式的英雄,已经成为俄罗斯民族的骄傲。我们不能等战争来了才想到英雄、想到士兵,更不能让英雄流血还流泪,要把国防观英雄观贯注于日常生活之中。
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原领导同志逄先知、金冲及参加策划将开拍的电视剧《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解放军报融媒体报道团队:您认为,在这方面,我们的国防教育力度如何进一步提升呢?
陈先义:这些天,大家都在谈论国家所作出的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的重大决策。我觉得,这就是从根本制度保障上在捍卫英雄、崇尚军人的具体举措,对全社会都将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再有就是,我们的国防教育一定要善于利用红色资源,牢牢占据互联网这个舆论宣传阵地,借助能量正、激情燃、制作精良、观念先进的影视剧创作,最终赢得“互联网+”时代的“指尖上的一代”。我建议像《厉害了,我的国》《红海行动》这样的优秀剧作与其创作团队,可多进进学校,近距离与广大学子互动,不断创新国防教育的模式。
名家小传
陈先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和军事题材作品审查专家组成员。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现从事重大题材文艺研究。著有《为英雄主义辩护》《捍卫我们的英雄》《追寻丢失的精神》等理论著作10余部。
相关阅读:
向轻薄历史、抹黑英雄的行为亮剑
■易芳
“大力宣扬英雄事迹和精神”“努力培育提振英雄文化”……两会期间,“英雄”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的关键词。
英雄人物和英雄主义,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是凝聚社会道德共识的纽带,代表了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但近年来,随着时代大潮的冲击,多元价值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潮滋生蔓延,出现了一些与历史趋势“唱反调”的现象,质疑、抹黑英雄的现象层出不穷,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余旭、张浩、黄竞等新时期英雄,都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些人拿红色历史、革命先烈做文章,竭尽攻击、污蔑之能事,背后必然暗藏祸心,其中有一些是被国外资本与敌对势力控制的“文化汉奸”。他们挂着“大V”或“学者”的头衔,打着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幌子,摆出一副文雅的形象,把匕首伸向自己的同胞,根本企图是通过否定英雄来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讨好外国主子并从中获利。
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如果任由抹黑英雄的行为肆意蔓延,任凭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国家和人民将陷入迷茫和困顿。回想20多年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搞乱了思想认知和价值认同,最终导致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失守。
英烈的墓碑,可以被雨水冲刷,但决不能任脏水泼洒;英烈的名字,可能随岁月淡去,但决不能被敌人抹黑。面对敌对势力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发扬亮剑精神、举起法律武器,坚决守牢意识形态的阵地,坚决捍卫民族精神的长城。如此,我们才能守卫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民族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
(作者系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8-03-16/4929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