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精神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卫生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就是毫不 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表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白求恩精神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医 疗卫生战线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写下“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题词50周年。纪念以白求恩同志为代表的国际主义战士援华抗战的伟大贡献,缅怀为中国民族解放 英勇献身的国际友人,对我们更好地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援外医疗队精神,服务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有着重要意 义。
白求恩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践行于救死扶伤的烽火前线,更发扬于和平建设时期。自1963年以来,我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67个 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人员约2.4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约2.7亿人次,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得到了受援国人 民的充分信任和普遍赞扬,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2013年3月,习主席访问刚果(布)期间,首次提炼总结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卫 生援外工作的重视与肯定,更是对全国卫生系统的要求,对于新形势下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对白求恩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 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医疗卫生行动中得到了集中体现。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先后组织 10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5批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奔赴西非抗疫前线,累计进行病毒检测5000余份,留观收治患者上千余例,培训当地医疗人员、社区防控 骨干等1.3万余人。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奉献精神、严谨态度和精湛医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感受到了中国白衣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大爱情怀,是新时 期白求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白求恩精神在推进卫生计生工作建设中的具体要求和集中体现。当前,在推进医改、加强医德 医风建设方面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但白求恩精神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的方向必须坚持,对待伤病员热忱、负责的职业道德必须坚守,精益求 精、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必须弘扬,救死扶伤、敬畏生命的底线不能突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必须肯定。这样,我们的医改才能坚持科学的方向, 卫生计生队伍才会让群众满意,卫生计生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继续发展。
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白求恩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与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卫生计生系统的培育与践行。从 本质上而言,援外医疗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大力倡导学习白求恩精神,弘扬援外医疗队精神,是将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 观典型化到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中,作为卫生计生系统学习和践行的榜样,有助于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能力水平和责任 担当,为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打下牢固基础。
学习白求恩,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要充分发挥三种功能。一是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不畏艰苦与甘于奉献的优良作 风、救死扶伤与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铸造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开展思想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价值引领。要把白 求恩精神和援外医疗队精神的核心内涵,作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计生工作者的座右铭和指南针。二是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功能。学习 《纪念白求恩》,不仅是践行援外医疗队精神的好课堂,也是锤炼纯粹品质、保持崇高信仰的加油站。当前,深化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要充分发挥白求恩精神 和援外医疗队精神的激励功能,更加突出理想信念,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不断锤炼品质、提升境界,不断推进人民健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实践动 力功能。学习《纪念白求恩》,要踏踏实实地践行援外医疗队精神,彰显白求恩精神的永久魅力,要把卫生计生事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人民福祉和人类健康事业 作出贡献。
当前,我国卫生计生事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融合发展、巩固提升的重要阶段,改革越是深入,任务越是艰巨,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信念支撑。 通过学习《纪念白求恩》,要大力弘扬援外医疗队精神,推动形成卫生计生核心价值理念,激发卫生计生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凝聚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为努 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wh/2015-09-12/3397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