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伟发言:全域发展 全民共享
云南省开远市委办副主任、农办主任兼试验办常务副主任 李剑伟
2011年,开远市被确定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在省、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紧扣“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试验主题,率先而行、勇于创新,按照“全域发展、全民共享”基本方针,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居民同权同利、建立良性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三大课题,实施了以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六类改革”,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壁垒,有力地推进开远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一、基本情况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中东部,是滇南中心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国土面积1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4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全市辖3个乡(羊街、大庄、碑格)、2个镇(中和营、小龙潭)、2个街道办事处(灵泉、乐白道);23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4个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51个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445个自然村。全市总人口32.67万人,主要世居民族有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和壮族。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3亿元,增长6%;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8.1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亿元,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3.3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6.1亿元,增长5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亿元,增长1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58.5亿元、94.2亿元,比年初增长11.6%、8.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1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70元,分别增长9.8%、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7%以内。
开远历史悠久,早在15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周属古畹町国范围,元、明设阿迷州,后几经更名,民国20年(1931年)以“四面伸开、联结广远”之意改称开远县,1981年11月撤县建市。开远市在历史传承与积淀中,形成了“老、少、高、宜、和”的主要特征。
“老”即老工业基地。有全省最大的露天煤矿——小龙潭煤矿褐煤储量达10.5亿吨。解放初期,国家把大量的项目布在开远,使开远成为了云南重要的化工、建材、能源基地。
“少”。一是平地少。国土面积有1950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9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仅19平方公里;二是人口相对“少”,只有30余万人;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6%。
“高”。主要指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西部很多地区而言比较高。工商经济比重占到90%左右,城镇化率达73.26%,幸福指数高达68%,接近东部沿海地区水平。
“宜”,指适宜。宜物——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气温19.8℃,春天生机勃勃,夏天热情洋溢,秋天清爽宜人,冬天温暖如春,气候非常适宜生物生长繁衍,是云南省绿化苗木花卉基地;宜居——有南洞风景区、泸江公园、热带珍稀植物园、幸福大草原等休闲景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
“和”,即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10天以上,是云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社会关系和谐——高度关注民生,实施“百项民生工程”,最大限度地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各种主要社会关系融洽和谐,连续8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首批“云南省园林城市”、首批“云南省文明城市”、“云南省文化先进市”、“云南省卫生城市”、“云南省平安市”、“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云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等称号,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阳光家园创建示范区、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试点县(市)、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和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人居环境提升试点、“三农”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等。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开远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改革试点区和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两大平台机遇,认真研究并解决“九个问题”,率先探索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解决“认识”问题
习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开远市紧紧围绕“为什么干、怎么干”等问题,一方面通过组织学习、展开讨论、派出宣讲团等多种方式深化认识,另一方面对符合上级精神、老百姓强烈要求的事情大胆闯、大胆干,在干的过程中振奋民心、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全市上下达成了共识——开远98%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农村、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离开为农民服务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离开以农民为本就谈不上“以人为本”;离开“三农”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所以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是县域发展的根本之道。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不是“干不干”、“可干可不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抓紧干”的问题。
(二)解决“核心”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推进城乡共进共荣。开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针对城乡二元差别进行认真统计和研究,找出了4大类42项具体的城乡差别待遇,想方设法加速打破这些带歧视性的城乡二元制度,还农民平等身份、平等待遇、平等权利,还农民最起码的尊严。“十一五”期间,开远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1.5亿元,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缩小了城乡硬件发展差距。进入“十二五”后,开远依托被列为全国、全省的试点平台,创新实施了城乡医疗机构新型委托管理、探索建立社区公务员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旨在调整城乡不平等关系的城乡综合改革措施,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待遇,消除政策歧视、政策差异,体现出了平等观念、公平思想,激发了城乡居民特别是长久受到城乡二元制度不平等待遇的农村居民的强大发展活力,破除了长期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增强了开远市全域发展的内生活力。
(三)解决“根本”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改革破除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激活生产要素,让要素在城乡自由、公平流动,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开远牢固树立“抓改革就是抓产业,抓改革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以“六类改革”为重点的城乡综合改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基层)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1.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一好两自由”的原则,消除城乡“身份歧视”,鼓励进城、自由下乡。 “一好”即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好的现行政策性待遇一概不变; “两自由”即鼓励进城、自由下乡,城镇居民转户下乡,不鼓励不限制,下乡后不能享受经济组织的特定权利,只能享受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民转户入城后可以在现并行的城乡政策待遇中自由选择享受。在市级层面上打破依附于城乡户籍上的不平等待遇,“六统一”,即统一城乡就业服务政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贴标准、“三属”抚恤标准、城乡医疗救助及临时救助标准和方式、城乡退役士兵安置政策、职中学生资助政策。今年,云南省在开远户籍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办理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手续60346人,本市城镇居民户口转入农村的有330人,城镇化率达73.26%。
2.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①把农村社区的公共职能、经济职能、自治职能分开,公共职能由政府负责,经济职能由经营主体负责,按照公司法人结构要求、经济规律运作,自治职能由社区居民负责,依据相关自治法规和政策办理。②建立村居干部岗位补贴动态增长机制,全面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并创新实行绩效考核奖励。市财政为社区干部交纳“五险”,让村(社区)干部“劳有所得、绩有所奖、离有所补”。③探索建立社区公务员制度,将市级机关公务员配置到乡镇、社区工作,现已配备了12名公务员到社区工作。④将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把村(社区)公共管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给予每个村委会不低于7万元的公共事务管理经费,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工作经费和5000元教育培训经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自给化”问题。目前,开远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正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乐白道办事处旧寨、乍黑甸社区,中和营镇跃进社区,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大庄乡宜民社区5个农村新型社区。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国家级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林地林木确权、颁证的查缺补漏工作;由第三方中介组织的建立“开远城乡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促进各种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试点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在乐白道办事处同心社区、大庄乡龙泉社区、羊街乡黑泥地社区、中和营镇中和营社区一期4个试点村,探索实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片区内跨村组流转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4.5万亩,涉及28个村民小组、3843户农户、31573块地块,规范和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03份,流转9.8万亩,占总面积的41%;集体林地确权128.3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86.4%,颁发林权证1.2万本,流转集体商品林9.5万亩;农村宅基地确权颁证20256宗19758宗,农房完成测绘3.3万户、确权颁证4981户、流转28户。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为突破口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省级试点工作。建立农村金融激励机制,全面吸引银行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三农”金融服务;推广农村房屋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农村小型水利产权抵押贷款、农户建房按揭贷款等新型农村信贷产品,探索大牲畜活体抵押贷款、农产品商标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定出台“三农”贷款抵(质)押物处置办法,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财政补偿金等政策制度;开展信用市、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企业创建活动,形成支持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信用体系;鼓励银保合作,建立健全“商业保险+政府(集体)补助”等商业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综合配套的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扩大农业生产保险覆盖面。2011年至2015年6月末,全市共办理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1360笔,累计抵押贷款额8.5亿元,贷款余额为3.5亿元,其中:共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6笔,累计贷款额 5708万元;林权抵押贷款132笔,累计贷款额 42051万元;农房抵押贷款1202 笔,累计贷款额37055万元。
目前,全市共有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54个银行营业网点,7个乡镇(处)均设有营业网点,在农村共设置ATM机15台、103个农村惠农支付点,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有4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担保公司,有14家保险公司到开远设立分公司或营业点,另已有1家证券公司、1家典当公司、1家投融资公司,全市金融业态日渐丰富、金融供给体系逐渐完善。
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在实施城乡同比例报销医疗费用、免费逛公园、免费喝直饮水、免费上公厕等百余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教育,建立了从幼儿到博士一条龙资助体系;在全省第一家实行高中“小班化”教学试点(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6人),全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工程,全市高中毛入学率达85%,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采取公建公办、公建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模式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在全市各中小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城乡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实施校长、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卫生,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城乡医疗机构新型委托管理模式,由城区5所优质医院对全市所有乡镇(处)卫生院、卫生所进行业务“托管”,让农民在当地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文化,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推进“户户通”,通户率保持在98%以上;在全省率先启动数字电影放映惠民工程,形成了“广场电影天天放、农村电影月月看、廉政电影定期放、法制电影常态放、拥军电影专门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不间断”,被各级新闻媒体称之为中国农村电影的“开远模式”;对群众文化艺术社团给予经费补助,每年补助每个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经费1万元,补助每个村委会、社区、文体协会5000元,催生近千支文艺社团蓬勃发展;加快推进自然村“四位一体”活动阵地建设,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项目;巩固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成果,推进“两馆一站一室”免费开放工作,建立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五险”扩面的基础上,突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三个重点。养老保障方面,建成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5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善和提高国家新农保试点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市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全覆盖。医疗保障方面,巩固全民医保全覆盖成果,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住院费用同比例报销”政策,探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免费产前检查;免费婚检;两年一次的全民免费健康检查。住房保障方面,推进“居者有其屋”行动计划,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对“农转城”人员优先提供保障房,建设农村公租房,基本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
(四)解决“主体”问题
开远在工作推进中明确了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和群众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大主体”,改变了过去把农民作为“单一主体”,几乎样样事情都要农村集体、农民自己干的做法。党委政府自觉承担起农村的公共职责,干公益的事,帮助指导基层组织和群众个体干集体的事和自己的事;基层组织承担集体职能,组织发动群众干集体的事、帮助指导群众干自己的事、支持公益的事;群众承担个体发展的事,参与集体的事、支持公益的事。三大主体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激发了强大活力,引爆了巨大能量。
(五)解决“内容”问题
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了《中共开远市委开远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发〔2011〕1号)文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的具体工作内容。从横向上涵盖了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生态建设、综合改革、党建和社会管理等八大方面,从纵向上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
(六)解决“方法论”问题
在推进工作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之初,提出“建美丽开远市,做幸福开远人”目标,按照“整市推进、全面突破”的思路,把实施民生工程、为城乡居民“解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一年为群众解决几个难题,到现在已基本解决了行路难、就医难、就学难、用电难、用水难、养老难、文娱难、看电视难、照明难、安居难、洗澡难、燃料难、如厕难、保健难、乘车难、贷款难、增收难等10多个难题。
列为省级试点后,开远提出打造“四区开远”目标,明确了“纵深突破、整体提升”8字工作方针,具体为“123468”:[1]围绕“一个目标”即“建设幸福之乡,打造四区开远”(把开远建设成为全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示范区、整体推进“四个文明”发展样板区);[2]提升“两种能力”(政治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3]发挥“三大主体”作用(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群众);[4]促进“四个集中”(农业向优势特色区域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6] 推进“六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社区化管理制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8]实施“八大统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党建和社会管理)。在“123468”的思路指引下,开远把推进城乡综合改革作为新一轮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切入点,着眼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基层)上层建筑,有力地推动了省级试点各项工作的展开,从深层次的制度层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被确立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后,开远提出了“全域发展、全民共享”基本工作方针,明确了建设“中国幸福之乡”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加大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实施城乡综合改革,不断优化调整城乡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让改革化成动力、让改革推动发展、让城乡居民更好地享受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
(七)解决“特色”问题
一体化不等于一样化。开远市以“城市有乡村的风格,乡村有城市的品味,乡村比城市更美好”为目标,按照“建大中心城、建强中心镇、建实中心村、建美自然村”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四级规划”。目前已累计完成452个自然村以及52个行政村的特色规划编制,2012年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累计完成美丽村庄建设52个,做特民居1万余户。实施了彝、苗、回、壮4个世居主体少数民族聚居区专项建设,不断推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持和发掘农村文化特色,避免城乡同质化,缩小城乡差距,保持城乡差异。
(八)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先后邀请了郎咸平、茅以轼、赵树凯、温铁军、房宁、张晓山、顾益康、黄祖辉等知名专家学者到开远讲学,围绕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培植、合作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中国社科院、中华合作时报、云南省委党校、云南大学、云南社科院、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浙江大学等21个科研院校长期合作,进行了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23个重大课题研究;先后建立中国社科院县政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西部新农村建设开远研究实验基地、云南省社科院开远研究基地、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开远现场教学基地等,搭建学习实践平台;创办《城乡交响》理论季刊杂志,成立开远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会和开远统筹城乡发展讲习所,聘请省内外专家、本土乡村能人等作为讲习所“特聘教授”,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讲习班、统筹城乡发展“我来讲”论坛、开远乡村创业者合作联盟三大核心平台,培训开远乡土人才,目前已举办各种讲习班28期,培训学员2000人次。全方位的培训使开远的干部学会了运用正确理论指导开远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有力推动了开远统筹城乡发展朝着科学理性方向前进。
(九)解决“保障”问题
1.投入保障。通过财政支持、融资贷款支持、引导农民投入、企业投入、社会各界投入“五大”融资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资金,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财政投入: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对农村投入从2005年的1.8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1亿元,增长近4倍;对农村投入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的35%提高到2014年的49.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返还农村比重从2005年的1.4%提高到2014年的64.4%。5年来开远对农村总投入占公共财政总投入的48.4%,基本实现了城乡“平分秋色”。二是融资贷款:2006年以来,通过成立云南首家新农村投资公司、首家新农村投资担保公司、城市开发投资公司等政府性融资平台,共筹集资金7.35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63亿元。三是农民投入: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政府14万吨水泥投入带动了350多万人次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美丽家园建设中,以政府贴息、补助等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投入房屋庭院建设的资金达20亿元以上。四是企业投入:创造良好创业环境,自2006年来共吸引各类企业投入累计达288.56亿元。此外,积极发动企业参与到抗旱救灾、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五是社会各界投入:成立全省首家县级慈善机构——开远市慈善总会,共募集资金1438.49万元,用于扶贫济弱1200.83万元,受益59959户,13万人次;实行各单位、领导挂钩包保联系村、社区进行帮扶;在开企业支持村子“结对”扶持投入。
2.组织保障。建立大行政、大包保、大督查“三大制度”,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大行政”即在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市级领导分工联系部门工作制度,“打造阳光党委政府,建设党政有机体”,实现开远“核心”与“中心”的统一。
“大包保”即①市级领导包保村、社区、企业、学校、重点信访案件等,抓经济社会发展、抓党建工作落实、抓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市在职的29名市级领导、149名部门主要领导已分别包保51个农村社区村委会、23个城市社区居委会、4个农村社区居委会、73个企业、39个学校、370余户困难家庭。②财政供养的干部职工包保城乡困难家庭,由处级干部包保联系2户、科级以下干部包保联系1户。③实行领导干部包保挂钩联系村委会(社区)信访工作和定期开展信访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对群众信访问题包调查核实、包处理答复,每季度召开信访现场办公会,听取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和信访积案。④市级机关领导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引领和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在一线落实、在一线推进,为全面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⑤结合“四群”教育活动,实行干部直接包保联系群众“五联五包”制度,即领导蹲点联系、包户体验民情,部门挂钩联系、包户开展帮扶,队伍进村联系、包户增收致富,干部结对联系、包户解决困难,建卡经常联系、包户维护权益。同时,还建立“大包保”责任考核体系,将包保结对帮扶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组织工作目标考核、公务员(事业人员)年度个人考核。
“大督查”即将市委督察室、政府督办科连人带编划入市纪委监察局,通过一个中枢(市纪委监察局)、两线联系(市委督查室和政府督办科)、四轮驱动(四个纪工委监察分局为主要督查力量)、多方协同(邀请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新闻媒体等参加督查),构建了集纪律检查、行政监察、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多股力量汇成的“大督查”格局,对全市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进行全方位统一督查。
3.社会环境保障。围绕“扁平化”社会治理结构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行实有人口管理“一卡通”,创新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全面加强以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为重点的一系列城乡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全面推进市民听证、村民听证,建立党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制度,率先对重大项目实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无记名票决制,建立社会安全季度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包保制”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等制度,实施百项民生工程,使开远在快速发展中,关系快速改善,社会总体和谐安宁。市委、市政府发挥政治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优势,把各种资源要素聚集起来,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汇聚成了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力量,形成了浓郁的干事创业氛围,培育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土壤。
4.政策保障。城乡分割由来已久,已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单兵突进”不可能解决问题。开远出台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200余个,体现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地推进。其中,2010年列为省级试点后一次性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文件23个,2011年市委1—19号文件全部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政策措施,2014年以来又先后出台了10多个有关改革的文件。系统配套的综合政策,推动和支撑了开远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开展。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城乡生产力空前迸发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1.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20亿元,是2005年的3.64倍和2.55倍;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18.1亿元和11.2亿元,是2005年的3.46倍和4.11倍;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2.7亿元,农业总产值达25.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70元,分别是2005年的3.24倍、3.51倍、3.42倍。
(二)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美丽家园”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显著,开远农村呈现出整洁干净、鸟语花香、山明水秀的迷人风采。城郊、坝区、半山区、山区涌现出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美丽“明星”村。城市通过“细节工程”、“小巷工程”、“水景工程”、夜景“梦幻工程”、“两污”工程、公园提升改造工程等市政工程的深入实施,城市品位得到历史性提升。开远从根本上告别了“臭热闹”、“脏乱差”的历史,清新亮丽、鸟语花香、四季宜人成为开远的新特征。
(三)农村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空前提高,产生了2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1/3以上的农民入社成为会员,辐射带动了50%的农户。2014年,全市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76亿元,是2005年的3.7倍。三次产业比从2005年的14.1︰50.9︰35调整为2014年的11.7︰43.7︰44.6,“一产更优、二产更强、三产更活”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四)农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已淡出开远农村,别墅村、汽车村一个个涌现,用手机、学电脑、盖别墅、买汽车不再是“稀罕事”,外出考察、旅游、打网球、下围棋正成为农村生活的新时尚。2014年,全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亿元,同比增长16.1%,是2005年的6.4倍。
(五)城乡居民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开远推进城乡综合改革轰轰烈烈的创新实践,锤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充满朝气、有激情、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农村能人、致富带头人、乡村干部和新型农民,形成了浓郁的干事创业氛围。
(六)城乡社会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开远的各种主要社会关系因统筹城乡发展带来和谐。历年被上级党委政府列为社会治安重点监控区的开远市,各种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成为了“云南省先进平安(县)市”。开远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被国务院授予“模范戒毒所”称号,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
开远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的安排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改革试验课题,继续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在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西部地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努力将开远建设成为幸福之乡!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sn/2015-09-01/33800.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