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红色特工儿子卧底汉奸父亲身边……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绍纪(后改名张梦实),是原奉系军阀骨干将领、伪满总理大臣张景惠的儿子。而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红色特工。
图:张绍纪
张绍纪出生于1922年,是真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虽是家中次子,但因张景惠长子残疾且无生育能力,张绍纪最受父亲器重。
九一八事变后,张景惠在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的利诱下,于1932年1月3日发表了黑龙江省“独立”宣言,宣布就任伪黑龙江省省长,与南京政府脱离关系。1932年3月1日,关东军指使张景惠代表“东北行政委员会”宣布了伪满洲国的“建国宣言”。1935年,张景惠更是担任了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图:张景惠
从此,“汉奸之子”的称号便伴随着年少的张绍纪,令他无地自容。张绍纪曾愤然离家出走,但很快被父亲的势力寻回。这时,背叛家庭的种子已在张绍纪心中深深种下。
图:少年张绍纪
1940年,受堂兄张绍维(即丁非)影响,张绍纪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学习。在堂兄的启发下,张绍纪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人生观也发生了改变。后经堂兄介绍,张绍纪加入“新知识研究会”。“新知识研究会”简称“新研”,是中共晋察冀社会部领导下的“东北青年救亡会”的一个地下外围组织。就这样,张绍纪走上了光明的革命道路。
1941年10月初,丁非接到上级指示,要求他11月前摸清关东军未来调动的方向。丁非觉得只能通过伯父张景惠才能获取情报,遂将这份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张绍纪。随后,张绍纪以探亲为由返回长春。
图:张景惠家庭合影,后排为张绍纪
为了找到机会,张绍纪在家中一改往日的冷淡态度,每晚父母打麻将时他都陪在身边。一天晚上,张绍纪帮张景惠到办公室取钱时,从父亲的办公桌里找到一份有关“山下奉文辞去满洲防卫军司令”的文件。
最终,张绍纪把收集的综合情报向上级作了反映。中国共产党又将情报及时转给了苏联方面。此时正值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期,苏方接到情报后,结合其他渠道的情报分析出关东军暂无出兵苏联的计划,遂将远东的生力军调回莫斯科。突然出现的援军,成为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重要砝码。
1943年暑假,张绍纪按组织要求中断学业回国。回到长春后,他被介绍加入了“东北救亡总会”。上级赋予他的任务是:利用家庭背景作掩护,了解和掌握伪满政府高层的动向。
张绍纪首先确定了几个重点工作对象,如担任伪满总理大臣的父亲张景惠、当时的总务厅次长谷次亨等。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扩大情报收集范围,张绍纪更是打入伪满最上层的社会圈子。
图:伪满时期的新京世界红十字会满洲总会
图:伪满时期的协和会
为接触到伪满上层及其家眷,张绍纪先在伪满“红十字会”挂职,又在伪满协和会中央本部谋了个职位。伪满“红十字会”名义上是个慈善机构,实际上是伪满上层人物出入的俱乐部;而“协和会”表面上是个民间团体,实际上是日本人为巩固殖民统治而扶持起来的政治团体。张绍纪利用出入“红十字会”“协和会”的机会,了解到大量战略情报。
除自己获取情报外,张绍纪还担任交通员,传递比较重要和危险的材料。有时,材料需经张绍纪密写后才能送出。密写通常用米汤或牛奶。每次密写时,妻子徐明总是给他准备好一碗米汤放到桌上,然后到走廊放哨。文件一般密写在伪满出版的杂志空白处,但有一次因材料较多,又十分机密重要,张绍纪就挑了一张父亲张景惠的八寸照片,把材料密写在照片背后,坐头等车厢把它送到哈尔滨。
1944年,东北形势日益严峻,地方组织屡遭破坏,处于分散、不稳定的状态,且与中共中央联系中断。唯有由晋察冀社会部领导的“东北救亡总会”保存了下来。“东北救亡总会”也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沦陷区的重要革命组织。
张绍纪和战友利用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收集关东军、伪满洲国的情报,并为后来解放东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绍纪曾写下一首小诗记录当时的工作:
身在敌穴,心在共,
真假万变不离宗,
任它防线似钢铁,
情报依然送我营。
新中国成立后,张绍纪经组织批准,决定公开身份,并将名字改为张梦实,意为梦想实现。从此,张梦实穿上军装,成为抚顺战犯管理所的一名干部。1956年,张梦实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在北京逝世。
图:抚顺战犯管理所全体管理人员合影,前排左二为张梦实
本文作者:北京市档案馆 张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5-02-24/9268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