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红线,朝鲜的38°和越南的17°
1965年,美国发动“滚雷行动”,大规模派兵直接入侵越南。
1975年,美国狼狈撤退,结束十年越战。
美军在越南的十年是黑暗的十年,越战流尽了美国人的血,让美国在和苏联争霸时直接处于弱势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整整十年北越军队都在活蹦乱跳的独自抗衡美军,不仅完整保留了军队的建制,还能维持后方的经济生产。
反观北朝鲜军,美军参战后一个月不到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中苏双方给钱给装备都没用,最后还是中国志愿军亲自上阵,才把美军给打退。
这么一比好像北越军队战斗力爆棚,但是这么牛逼的北越军队,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其北方守卫军团却被中国军队给瞬间打的全线崩盘。
短短十几天,中国军队就兵临越南首都,如果不是顾忌苏联干涉,越南直接就没了。
要知道1975年北越军队刚打退强大的美军,正是最巅峰辉煌的时候,怎么在中国军队手里败这么惨,难道美军比中国军队差很多?
中美双方刚在朝鲜战场上直接交手,至少也算个平局吧,美军战斗力没有那么弱。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怎么会出现这么离奇的战果对比。
核心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中美军队刚刚在朝鲜战场上交过手。
朝鲜的38°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北朝鲜军势如破竹,将南朝鲜军压制在小小的釜山区域,再加一把劲就可以把整个南朝鲜军给赶下大海。
这时候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了,一个月之内,装备了大量苏制武器的北朝鲜军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
毛主席直接向美国发出警告,联合国军可以参战,但是不得越过38°线进入北朝鲜区域,否则中国将出兵参战。
但是以当时中国的国际威望,这句话并没有引起美国人的重视,在美国眼里中国就是个半殖民地的农业国。
联合国军的总指挥麦克阿瑟向杜鲁门总统保证,中国军队不会参战。
“即使赤色中国真的愚蠢地出兵,那将只是为他们创造了打回到石器时代的机会。”
麦克阿瑟宣称自己将在圣诞节前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结束朝鲜战争,然后带美国士兵们回家过节。
在美军士兵越过38°线的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了鸭绿江,秘密入朝参战,把联合国军给包了饺子,骄横的麦克阿瑟被迫进行了大撤退,美军重新回到了38°线。
随后的五大战役里中美双方屡屡交手,美国动用了其1/5的空军,1/3的陆军和大部分的海军,以及除核武器外的所有新式武器。
结果美军震惊的发现,这个落后农业国里出来的军队居然如此能打,怎么都打不死,自己还损失惨重。
中美双方在朝鲜38°线上胶着,互有胜负,谁也无法奈何谁,最终骄傲的美国人被迫谈和。
而迫使美国人坐到谈判桌前的最终一战就是上甘岭战役,因为这一战直接打碎了美国人全部的骄傲。
在五大战役后,中美双方实际上已经摸清对方的实力和作战习惯,彼此谁都无法奈何谁,中国军队曾试图扩大战果,突击37°线占领了汉城,甚至还攻入过36°线,但是很快被联合国军打了回去。
而联合国军也曾试图突破志愿军的阵地,一样也是损失惨重。
双方都不想打了,但是都开不了这个口,谁先开口,谁就失去了谈判的筹码。
所以双方都想拿到一点战果,从而获得谈判的有利条件,而美国选择了五圣山作为目标。
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如果丢掉了五圣山后面200公里皆为平原,无险可守,只要能拿下五圣山,就能让中国军队陷入被动,从而被迫在谈判中让步。
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拟定了庞大而细致的作战计划,试图一举攻克五圣山,美军把这一次的作战称之为摊牌行动,要用此战和志愿军做一次最终较量,迫使中国在和谈中让步。
攻克五圣山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拿下五圣山前面的二个小山包,也就是鼎鼎大名的597.9和537.7高地,这两个高地后面有一个小山村,叫上甘岭。
所以美军攻克这二个高地的战斗,就称为上甘岭战役。
中国军队在上甘岭区域仅部署2个连,按范弗里特的计划美军可以在一天之内,以伤亡200人以内的代价占领这两个高地,然后在这里修筑工事,攻击一公里之外的五圣山。
没想到的是联合国军在上甘岭的损失,是原定计划的100倍。
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是火海战术的忠实粉丝,他曾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范弗里特弹药量,什么意思呢,他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我再次强调我的观点,掩体与火力须足够大。我们必须倾泻钢铁与烈焰而不是人员。我要在此阻止住中国人并重创他们。我欢迎他们来进攻,我要挺立在阵地上用炮火击溃他们。我要留下无数个炮兵的弹坑,以致能让人连着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里。这没有拔高,我是认真的!
范弗里特很迷恋他的弹药量:“没有什么阵地是十万发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十万发不行,那就再来十万发!”
没想到的是他最终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航空弹在上甘岭阵地上。更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打下五圣山,甚至连第一关上甘岭都没打过去,最终大败亏输。
在摊牌行动发动的一瞬间,美军无穷无尽的炮弹就落到了上甘岭区域上,所有的土地都被翻了一遍,所有的表面工事都荡然无存。
志愿军用了4个月时间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铁丝网、防坦克壕、陷阱被瞬间全部抹平,驻守上甘岭的2个连队,在第一波炮击结束后就已经阵亡了60%,很多战士都是因为没来得及撤到坑道,被突然而来的炮击给活活震死的。
从这个角度说,范弗里特原来的作战计划中预计用一天时间,200人以内的伤亡占领上甘岭,的确是没有问题的。
被炮击后的上甘岭如同被烈焰烤焦了一般,一片白土,看似已经无人可以生存。但是在美军靠近时志愿军的战士们突然不知道从哪就冒了出来,用火力狠狠的压制了敌人。
靠着在地下密密麻麻的坑道,40%的志愿军躲过了第一波突然炮击,并以这批战士为种子牢牢的守住了阵地,在后方源源不断的炮火和兵力支援下,上甘岭成了联合国军彻底的绞肉机。
为了对付原本只有两个连驻守的上甘岭,美军先后投入了南韩军队两个师、美军一个师,以及联合国军的两个营,最终全部损失惨重。
美军不仅投入了重兵,还有铺天盖地的火力优势,累积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将整个上甘岭的山头削低了3米。
美军优势如此之大,在面对号称可以消灭一切地球生物的火海面前,志愿军是如何守住阵地的呢?大家其实都知道了,靠的是地下坑道。
但是很多人曾简单的理解为所谓的地下坑道,就是志愿军白天简单的藏在坑道里,晚上再钻出来战斗。
这你就大错特错了,炸药连山都能给炸碎,你的坑道修的再结实也抗不过炸药啊。
如果你龟缩坑道不出,美军什么都不用干,把出入口直接给你炸塌,里面的人就全部活埋了,根本都不用理会你的。
在太平洋战场上龟缩在坑道里的日军,就被美国的火焰喷射器和毒气弹给轻松消灭的一干二净。
实际上志愿军的坑道战术,远远比普通人想的更复杂,打起来也更残酷。
首先志愿军的坑道不是普通的坑道,而是反斜面坑道。什么叫反斜面坑道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一座山有两个面对吧,北面对着志愿军的五圣山阵地,而南面对着美军的阵地。
我们在对着自己人的那一面修建的坑道,就叫反斜面坑道。
因为在正斜面,美军炮火会完全覆盖整个坡面,我军无法在地面生存。一旦地面被美军彻底占据,所有的坑道口都会被轻易彻底摧毁,志愿军的战士意志力再强大,也无法生存下去。
但是在反斜面,美军的炮火打不过来,但是我军在五圣山的炮火却可以完全覆盖,美军士兵只要敢站上反斜面就会遭到我军的炮火打击,从而没有能力破坏我军的坑道。
志愿军的战士之所以在白天缩到坑道里,只是为了防止被美军大口径航空弹给活活震死而已,并不是纯粹是依靠坑道只守不攻。
美军的炮火优势的确远胜于志愿军,但是志愿军的炮火也不弱,至少在反斜面压制美军步兵是没问题的,除此之外中美双方的炮兵还隔着上甘岭,凌空炮战,互相攻击对方的炮兵阵地。
炮战的强度到底有多大呢?别的战场那是子弹横飞,而上甘岭战场那是炮弹横飞,空中炮弹密度之大,甚至曾经命中一架俯冲投弹的美军战机,导致其凌空爆炸。
因为双方的炮火支援,最终志愿军占领了反斜面,美军占领了正斜面,中间的分界点,叫棱线。
谁占据棱线,谁就具备了视野优势,高地压制和突击先手权等一系列的好处。
在前期由于美军的突袭,棱线被美军占据,甚至修建了坚固的工事,让志愿军一筹莫展,整个反斜面的志愿军都被火力压制,有时候甚至连从坑道冒头都困难,鼎鼎大名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就发生在棱线被美军占据的那一段时间。
送一个苹果就能立二等功,水源后勤几乎断绝,但是准备了整整四万斤苹果,还牺牲了那么多运输员,最终居然只送上去一个苹果,其余的物资在运输中被全部摧毁。你想想,战斗中的志愿军得被美军火力压制的多惨。
因为棱线如此重要,所以上甘岭战役最残酷的战斗全部聚集于棱线区域。韩国军史上直接将上甘岭战役称之为“狙击棱线战斗”,而不是称之为坑道战。
第15军军史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而这些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通常不会发生在坑道附近,一般都发生在棱线争夺战中。
例如黄继光,为了给战友一个冲锋的机会,拿身体堵抢眼。他为什么不等一等?因为此时离天亮只有40分钟了,如果再拿不下这个火力点,等天亮,就再也没有拿下棱线的机会了。
所以黄继光堵了枪眼,而不是等后方的支援,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么做,一旦今晚的战斗没有成功,等美军再次巩固了阵地,志愿军的牺牲会远大于此。
拿下了棱线就占据了战斗的主动权,在朝鲜战争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很多很多,黄继光之所以能成为战斗英雄的典型,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
自从棱线上的美军坚固工事被全部打掉,就再也没有机会修建起来,而战斗的主动权也回到了志愿军手里。
在无工事的情况下,夜战棱线争夺,志愿军占据绝对优势,这直接导致联合国军的伤亡开始迅速增加,而志愿军方面,再也不会困难到连一个苹果都运不进来。
最终中美双方在上甘岭区域鏖战了43天,联合国军伤亡达到了2.5万,志愿军伤亡达到了1.15万,在美军最擅长的阵地战上,中国击败了美国。
美军夜战不如志愿军,近战不如志愿军,运动战不如志愿军,阵地战还是打不过志愿军,那就只剩平原战有优势了,但是朝鲜多山,给美军发挥优势的机会极少,美国完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上甘岭战役后美国再也没有发动过营级以上的攻势,直到最终认输,被迫同意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
明明是势均力敌的战斗,最终战果也是平局,为何说是美国输了呢?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最后居然打成平局,美国人自己认为自己输了,而中国人自己认为自己赢了。
美国上将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司令官。
而在彭德怀元帅在签字后,则志得意满的对记者说,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订,双方以38°线为分界点进行停战。
麦克阿瑟擅自越过毛主席警告的38°线,引来了中国的出兵,最终还是被迫回到了38°线,但是美国国力大损,所以麦克阿瑟被撤职,毁了一世英名。
越南的17°线
在朝鲜战争仅仅结束2年之后,越南战争爆发,到了1965年美国更是直接参战。
而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通过外交部告知美国,你参战可以,但是北纬17°为红线,只要越过此线,中国就会出兵。
整个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地面部队从未越过17°线一步。
但不派遣大军越过17°线,美军就不可能彻底灭绝北越军队,可是越过17°线,则可能把越南变成第二个朝鲜。
所以北越军队始终不灭,甚至后方的生产都没有耽误,让北越有力量源源不断的和美国缠斗。
越南成了彻底的泥潭,变成了美国的噩梦,对美国进行了持续的放血,让美国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绝对的弱势。
越南的17°线,成了美国人又恨又怕的一条线。
当年朝鲜的38°线在毛主席发出明确警告时,麦克阿瑟置若罔闻,直接下令全军过线,甚至讥笑说要是中国敢出兵,就把中国打回石器时代。
十年之后,北越的17°线却成了美国军队的红线,美国宁可被北越持续放血也不敢越过此线。中国只是通过外交部传个话,整整10年美军的主力部队都没敢越过17°线。
没有朝鲜的38°线,哪有越南的17°线,国家之间,永远是实力为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4-06-24/8868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