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蔽体的翻身农奴和屡战屡溃的起义国军是怎样被改造为攻无不克的解放军的?
解放战争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战线上不断取得胜利,解放军的队伍迅速壮大。随之而来的一个新情况是部队的新成分特别是俘虏成分急剧增加,加之在作战艰苦的条件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及时有效展开,导致人民解放军的思想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军开展了以“三大运动”和“三大民主”为中心的思想教育运动,对军队官兵进行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思想教育和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拟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共党史资料、报刊、相关人物的日记等史料,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措施及成效进行梳理,以期深化相关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随着抗战的胜利,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中国共产党从形势任务教育、阶级教育、政策纪律教育、民主教育等多方面对军队官兵开展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解决部队思想作风不纯、阶级意识淡薄、纪律涣散等问题,巩固并强化人民军队的革命信仰。
(一)形势任务教育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就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但由于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大众渴望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许多人对国民党的反动面目和内战阴谋一时认识不清,存在着和平幻想,我党内军内也相当程度上存在和平麻痹思想。“部队一般对和平有认识,但对巩固和平无信心,俘虏成分对蒋幻想很深。”有的人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认识不足,有的部队不愿脱离家乡,升级到野战部队。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加强形势任务教育,让广大官兵认清形势,已经迫在眉睫。
1945年 12月,毛泽东指出,各解放区野战军,“必须进一步实现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任务,克服军队中存在着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为团结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友军,瓦解敌军,保证练兵、供给和作战任务的完成而奋斗”。党中央也明确要求各解放区,依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整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党的方针的教育。
1945年 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总政治部关于目前部队政治工作任务指示》明确指出:“必须认识争夺东北优势的斗争还是艰巨的,环绕东北周围的形势是复杂微妙的,时间将是相当长期的,任何松懈努力、空洞乐观都是不对的。所产生的悲观情绪与思想紊乱状态,也是不利于当前斗争的,是没有根据的。”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内外分别解释目前形势、党的方针与我军任务,深入讨论,克服某些人思想上的模糊状态,确立信心,提高情绪,使党内思想完全统一于党的方针之下”。当时第四野战军的一位政工人员郑文翰也在其日记中写道:“党内骄傲情绪,功臣自居的情绪,停止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以及享乐不愿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等,对目前说来,已经是十分需要加以教育和预防其发展的”,“除一般政治教育外”,还“应加强时事教育,形势前途教育”。
形势任务教育使广大指战员认识到只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与民主,对于克服部队中存在的和平麻痹思想、家乡地域观念、怕苦畏难情绪,提高部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战斗意志,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阶级教育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大量翻身农民和俘虏战士被补充到人民军队当中,部队的成分变化很大,组织不纯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东北部队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反映,成分不纯大概有四种情况:第一种为地富子弟;第二种成分为国民党党员、三青团员;第三种是敌方下级军官隐瞒身份混进部队,待机逃队甚至“应变”;第四种为流氓分子,恶习甚深。这部分思想不纯的分子混入部队后,导致人民解放军内部非无产阶级思想蔓延。为此,必须在部队中开展阶级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诉苦教育是最生动活泼与最有实际意义的革命阶级教育。”在“目前部队觉悟程度不高的情形下,诉苦运动是主要的,应广为采用。因为它是启发觉悟,激起民族仇恨和阶级仇恨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又是群众运动中真正群众的方式”。诉苦教育通常“以‘苦从何处来’为题,展开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地主、恶霸、汉奸、警察等所给予广大人民的苦痛,总根源是蒋介石统治,从而加深了对蒋介石血腥统治的认识”。但不同成分的战士对于诉苦有着不同的态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小部分地主阶级出身或受地主思想影响的人,对诉苦抱冷淡甚至仇视的态度,而大部分农民出身的则抱积极态度,但也因各种情况而表现为积极大胆的一部分和不够大胆的一部分。军队政工人员针对这些不同情况,一般采取个别谈心和找典型的方式分析各种思想表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做教育说服工作,帮助战士克服疑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将大家引入诉苦的热潮里。通过一系列群众性阶级教育活动,“大家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懂得了共产党是穷人的救星,八路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干部战士都是自己的阶级兄弟”,部队阶级觉悟明显提高。
阶级教育以诉苦运动为基础,但诉苦只是阶级教育的一种形式,诉苦之外,还有土改教育。1947年 8月 22日,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在《关于贯彻土地改革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在部队教育工作上,对于启发阶级觉悟,提高阶级意识,特别是贯彻土地改革政策的教育,近年以来是做的十分不够的”,因此,“在我军所有部队中,无论干部和战士,都应普遍进行关于土地改革的政治教育,从思想上贯彻土地改革和消灭封建势力的认识,打垮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树立起坚强的阶级观念”。土改教育主要“以贫雇农为领导骨干,保护与联合中农,保护城市工商业,对地主仍分给一份土地,对富农不以地主看待等”,并且在方法上“应坚决掌握以思想改造为主,不是以清洗打击为主,不能采用地方群众斗争的方式”。经过土改教育后,部队中的阶级友情更加深厚,战士们也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懂得现在是为自己的阶级而战。
(三)政策纪律教育
阶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军队的阶级觉悟,但必须与党的政策相结合。比如,“如果不进行诉苦运动,就容易产生阶级观点模糊、阶级立场不稳定的右倾情绪;如果不进行政策教育,又容易产生单纯的报复心理(如杀尽地主),主张一切剥削都打倒(如侵犯工商业),以及绝对的平均思想(如侵犯中农利益)等等‘左’的情绪”。因此,在诉苦运动和阶级教育之外,还必须开展政策纪律教育,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凝聚共识、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的。政策教育通常采用上课方式,首先说明土改的意义(与民族独立、农民解放、经济发展、战争胜利的关系等),宣传党的政策(没收分配政策、团结中农政策、给地主以谋生之路和对工商业保护政策等),并请地方干部和进步军属报告地方纠偏情形,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广大指战员认识到土改政策、城市工商业政策与解放战争的关系”。“政策教育不仅要达到让广大指战员不敢犯纪律的目的,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政策提出的理由。”也就是说,政策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广大官兵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与国民党的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要使部队能正确执行政策,就要严格部队的纪律,要靠纪律来保证政策的执行”。1946年 11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指出:“战争是长期的,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克服战争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战争愈长期愈艰苦,就愈易忽视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群众纪律,因此随时随刻要照顾人民利益,严肃群众纪律,经常注意拥政爱民教育,纪律检查,表扬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模范。”革命军队不仅要有严格的军事纪律,以巩固军队的战斗力,保证指挥与作战的顺利完成,而且要有高度的政治纪律、群众纪律,以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1947年 9月,吉林军区政治部针对部队在作战中出现的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开展了纪律教育,要求“全体指战员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军民关系的观念”,“深刻认识我军打仗之目的是完全为着群众翻身,我们军队就是拿起武装的人民,必须视人民利益如自己的生命”。通过开展政策教育和纪律教育,广大官兵进一步提升了遵守政策和纪律的思想自觉,使全军的思想和行动达到高度统一。
(四)民主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部队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家长制等不良作风,积极开展民主教育和民主运动,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全体党员与干部的责任。军队中的民主教育,是针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士兵双向展开的,重点是对干部进行民主的思想教育。“往往有许多干部由于习惯于工作方式简单化,缺乏坚定的群众观点与自我批评精神,以及顾虑民主运动起来后惧怕别人与战士批评,因而不敢放手发扬民主,或者使之徒具形式,缺乏生气。”因此,应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启发部队阶级觉悟,并使领导与群众结合起来。“对干部强调提出要虚心接受战士意见,不许压制民主,对战士则说明给干部提意见是帮助干部,保证干部不报复。”
部队中民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更强调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革命军队制度一般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这种部队中的民主,是在具有严格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它并不废除或削弱军队中所必须有的纪律,相反,它还巩固并加强纪律,它不过使这种纪律建立在人民利益和部队官兵群众共同利益与自觉的基础之上,而成为部队一切人员共同遵守的纪律而已”。实行军队民主教育,就是使大家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明确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通过广泛深入地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高效地集合官兵智慧,进一步实现政治、思想、组织上的团结统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部队内部政治工作方针,是放手发动士兵群众、指挥员和一切工作人员,通过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式
基于新的形势和特点,进一步改善工作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计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开展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一环。这一时期,军队政工人员总结此前有益经验并勇于创新,通过举办各种会议、组织文艺演出、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等方式来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把握战士的思想动态,润物无声地对广大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开会: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方式
“党内政治和思想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会议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党委扩大会、党的代表会、干部会等,都是整党整军的基本方式。部队中的会议种类和级别较为多样,除党代会和各级组织定期召开的经常性会议之外,也有针对某项具体工作开展的临时会议。会议的功能首先是进行传达与布置,传达党的思想、政策,布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其次,会议还具有检讨与反思的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部队出现的思想问题。
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只要思想出现问题,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在开会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作风,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但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简单的暴露,叫人丧气,而是为了提高士气,提高信心,把工作做好。它是积极的,也必须是积极的。”“搞思想教育,必须强调‘自我批评’,批评是为着达到自我批评,帮助自我批评的。……同时必须注意结合以理论与思想的教育和启发。”开会中进行的批评和反思,有利于形成一种民主的思想氛围,推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谈心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是政工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沟通上下左右关系和同志之间思想的重要渠道。”而部队中的“谈心会”就是官兵思想交流的重要桥梁。《郑文翰日记》中对于通过“谈心会”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过多次记载。如 1947年 12月 7日,“晚上开政治处‘谈心会’。先后五人发言,对自我思想进行了检讨,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准备继续开下去,以求得多少解决一些问题”。12月 9日,“晚上与各股长谈如何继续开‘谈心会’问题,大家觉得必须从自我检讨进到相互检讨和在思想上加以批判,达到认识一致的目的”。针对个别同志的谈心谈话,可以加强部队官兵的思想沟通和情感认同。“分别教育和个别谈话就好比是挖树根,只有把树根挖出了,才不会发芽了,只有个别教育做好了,才会使每个同志不发生问题了。”“谈心会”拉近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也使得思想教育更加深刻。
总之,通过召开各类会议,一方面可以有效传达党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掌握部队官兵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文艺:宣传育人
充分发挥文艺的力量,通过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党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经常连续行军作战,生活紧张而艰苦,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除了靠会议传达以外,还要靠更为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紧密结合战争形势和部队任务进行宣传教育,创作或演出了大量的歌剧、话剧、报剧等,宣传效果良好。演出最多的歌剧是《白毛女》和《血泪仇》。许多部队的文艺宣传队在诉苦教育和土改教育中都演出了这两个歌剧,有力地配合了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对土地改革的认识,激发了他们报仇雪恨、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勇气。在对“解放战士”的思想教育中,歌剧《血泪仇》和《抓壮丁》的作用尤为显著。
此外,《三打祝家庄》《冤仇必报》《为谁打天下》《不要杀他》《闯王进京》等对部队来说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其中,《闯王进京》对于我军初进大中城市,严格执行我党我军的政策和纪律,防止发生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等行为,有很大警示和教育作用。相比于剧作,演唱活动形式更为轻便多样,可唱,可演,可说,可舞;主题集中单一,形式短小精悍,感染力强,也易于为群众掌握,便于流动条件下演出。因此,演唱活动很受部队欢迎,在人民军队中得到广泛开展。演唱比较多的曲目有《卖红薯》《三担水》《尊干爱兵》等。在剧作和演唱之外,电影也是当时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柏林大战》《区委书记》等电影都曾在部队中播映,并产生了积极反响。
在作战情况下,部队文艺工作者通常以战斗的姿态将文艺宣传工作延伸到火线上。比如,晋察冀解放区的火线艺术工作组(三人至五人携带轻便乐器,采用大鼓、快板、歌唱形式,即编即演)和战壕画报、战斗小报、坑道鼓动组、鼓动棚等文艺组织,在战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及时将政治攻势中的各种宝贵经验加以研究和推广,有力地提振了士气,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部队前线的文艺工作,不仅起到了活跃部队氛围和鼓舞官兵士气的作用,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前线战士的教育,在残酷战争环境中成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
(三)阅读:自我提升
基层干部既是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又是具体的组织实施者,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这项工作的开展。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者通常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提高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进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影响战士的思想。
一是阅读政治文件或读本。阅读党的文件、经典理论著作和领袖人物的著作,可以为革命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通过阅读党的领导人的著作以及中央的文件,有效提高了思想水平。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刘少奇的《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都是较为常见并广泛传播的文献。通过反复阅读党内经典文献,官兵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联系实际,形成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为更好地推动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
二是阅读报刊杂志。人民军队中阅读较多的报刊主要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冀中导报》《东北日报》《团结报》《自卫报》以及《学习》杂志、《战士》杂志、《战友》杂志等。阅读这些与战争、时政息息相关的报刊杂志,广大官兵可以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时局拥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者有时还会把报纸上的内容作为政治教材,对基层战士进行思想教育。如《郑文翰日记》中记载,1947年 7月 11日,“归来读新华社社论《东北一年》与《蒋党已陷于两条战线的包围》,晚召集政指决定以此为教材”。《前进》(战士版)发刊词也指出,该报的任务是“配合练兵,反映各部队思想和工作情况;帮助咱们认清革命的道理,表扬好同志,批评坏思想,不当糊涂兵”。这些报刊报道了我军的大小战役,记录了我军的辉煌战绩,在配合部队的中心任务和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辅助教材等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它们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部队中心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阅读文史类作品。尽管处在战争时期,但人民解放军的一些指战员特别是政工人员还是会在工作之余挤时间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史作品,以提升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准。他们阅读文史作品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范围广。既有《论语》《孟子》《红楼梦》《三国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作,也有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学家、史学家,如郭沫若、茅盾、赵树理、范文澜、翦伯赞等人的作品,还有国外的一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苏联西蒙诺夫的《俄国问题》、瓦希列夫斯卡的《虹》,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一个是联系革命斗争实际来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消遣,简单地看故事情节,而是普遍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斗争实际,与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结合起来。如 1947年 3月 27日,郑文翰在日记中写到,他偶从老乡处找到一本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阅读后感慨到“茶花女的悲惨结局正是这阶级社会罪恶的一角的揭露。……人类真正的幸福和爱情的实现,只有在消灭阶级以后”。通过阅读,文化程度较高的军队政工人员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他们再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思想收获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传递给基层的战士,进一步提高战士们的思想水平。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效克服了部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和作风问题,而且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强化全体官兵的革命信仰、巩固部队的团结、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强化了革命信仰,提升了官兵的政治认同
鲜明的党性,是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特征。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指战员,为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保证。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广大战士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懂得了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以诉苦、土改为重要内容的阶级教育的广泛开展,使广大指战员认清了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根源,强化了阶级立场。
“由于我们部队的干部、战士绝大部分都是贫苦家庭出身,历史上几辈子都是旧社会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奴隶”,所以,“诉苦运动的进行,更提高了阶级觉悟,深刻了阶级仇恨,明确了斗争的目标”。而最初曾产生过消极情绪和抵触行为的绝大部分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干部战士,经过参加诉苦大会和查整,也最终认识到封建剥削制度的罪恶,转变了阶级立场,由原来站在剥削阶级立场转变到站在党的土地政策和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拥护并支持土改斗争。此外,大批“解放战士”在接受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洗礼后,被改造成为具有阶级觉悟的解放军战士,“昔日受蒋介石蒙骗驱使的士兵转变成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勇敢战斗的革命战士”。“很多解放战士也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懂得现在是为自己阶级而战,因而打破从旧军队带来的雇佣思想,并有很多提出要求入党。”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发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了广大官兵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也强化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二)改善了官兵关系,巩固了内部团结
在解放战争之初,部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军阀主义、本位主义以及山头主义等倾向,有些干部生活腐化,脱离群众,对战士的生活漠不关心。官兵关系不正常,严重影响着部队内部的团结。对此,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中广泛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重点针对干部进行深刻的民主教育。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战士评论干部、组织思想反省等,部队上下对官兵关系有了更为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干部都能接受战士意见,并定出爱兵公约;战士也能认识服从的重要,定出了拥干公约”。这不仅“教育了干部,使干部认识了自己的缺点,认识了战士的面貌;也教育了战士,使战士认识革命军队官兵一致,拥干就是拥护自己的利益”。《人民日报》评论道:“解放军各部在作战间隙中开展整党整军运动,充分发扬民主,发动战士评论干部,达到改进工作,转变作风,巩固内部团结的目的。”
此外,为了使部队中的新成员更好地融入部队生活,中国共产党更是充分调动干部及老战士的积极性,“要求每个老同志团结一个新同志,从政治上帮助新同志进步,使其觉悟程度迅速提高,很快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这样团结互助的方式使新战士体会到了人民军队内部深厚的革命阶级友情。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三)激发了立功热情,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人民军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战士们的阶级觉悟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各部队普遍开展了立功运动。立功运动,是解放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是从整个阶级翻身着眼的一场持久的、具有广泛规模和极其深入的群众性运动。立功运动在具体开展中非常注重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一般是自下而上的自觉行为。因为,“若不经过细密的酝酿、动员、教育工作,而只是几个负责干部的一般号召,不是由下而上,由个人到集体、由点到面、由思想到行动,真正成为群众自发自觉的运动,这种运动就不容易生根,生了根也不结实”。同时,党还明确要求,解放区的立功英雄们要经常密切联系群众,虚心检讨自己的缺点,在群众中开展工作,这样才能精益求精,功上加功,全解放区军民就能在热火朝天的立功运动中,争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和战士的革命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官兵的立功热情。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广大指战员坚定了“为人民立功劳”的思想,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四、小结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仰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是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改造和建设军队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元的内容持续对广大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广大官兵的革命理想信念,从灵魂深处筑牢了广大官兵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王广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艳静,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2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3-02-10/8014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