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指点萧劲光如何同国民党方面“打交道”
1937年9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初称留守处)在延安组成。图为司令员萧劲光(右)、政治部主任莫文骅(中)与三八五旅副司令员耿飚在延安合影
毛泽东以萧劲光名义拟发文电。萧劲光起草的大量重要文稿均经毛泽东修改
在延安,萧劲光是国民党政府正式任命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名正言顺”地执掌着陕甘宁边区的防务。所以,当时陕甘宁边区与国民党方面打交道,直接出面的多是萧劲光。特别是处理边区的摩擦事件,文电繁多。那些给上至蒋介石、程潜、胡宗南、蒋鼎文等国民党政要,下至国民党军的师长、专员、处长的信函电报,大都用萧劲光的名义。往复函电及各种声明、文章、布告等文稿,也基本上都由萧劲光主持起草,经过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定稿。而这些修改,有的属画龙点睛,有的属于删繁就简、突出中心,有的是遣词造句,更准确地体现党的政策、策略。
萧劲光说,总之,毛主席的修改“常有点石成金之妙”。晚年,萧劲光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职意公平处理,撤兵为先。进占镇宁两城之兵不撤,即无以示诚意而服人心。专员钟竟成实为肇祸之主谋。庆父不去,鲁难未已,施以撤惩,出自钧裁。
毛泽东同志修改电文时,多次加了这样一些话:“边区二十三县范围为蒋委员长所指定”,我军“对于原定二十三县并未越出雷池一步”。这样写理由很充分。边区二十三县是你老蒋亲口承认,又经过国民党的正式会议讨论才决定下来的,现在你又派兵来侵占,出尔反尔,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在修改我给蒋介石等人的一份通电中,毛泽东同志反复推敲,最后写成这样一段话:“目前日寇以一师团之众大举西犯,柳林、军渡相继失守,我河东部队正尽一切力量,予以痛击,连日战斗甚为激烈。大敌当前,覆舟堪惧,后方纷争,实属不宜再有。苟一方拼死杀敌于前,他方复乘机争夺于后,则不啻以刃资敌,前途危险,何堪设想?!”这段话里的潜台词,是在警告顽固派不要继续与日伪勾结。
在修改我致程潜、朱绍良的一份电文时,毛泽东同志加了“据闻一切行动均根据新颁处理共党问题方案,下级不过照此案执行而已”一句,点明下面的人制造摩擦,上面是有“根”的。
1939年冬,国民党驻防榆林地区军事长官邓宝珊所属部队的一个营长挑起了摩擦事端,两军相持,剑拔弩张。根据部队报告的情况,萧劲光起草了一份电报致邓宝珊,通报事件经过。电文最后是这样写的:“恳请速电制止,将该营即调他处,以平公愤。并将敲诈人民、贪赃枉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肇事凶犯之宋营长撤职严办,以惩刁顽,而维法纪!”
毛泽东看后,将这段话全部删去,改为:“事件发生谅系宋营长受人挑拨所致。现在事态颇为严重,敬恳我公速电制止宋营长,勿再寻衅,然后查明事实,合理处置。并可否将该营另调他处?”
改完后,毛泽东还在稿上批注道:“萧:措词过于激烈,以后应予注意。”
在这期间,还有许多以萧劲光名义发出的电报、信函,都是毛泽东亲笔拟稿。如在处理国民党三区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钟竟成等杀人略地事件中,发给程潜的电报即是。毛泽东在电文中写道:
镇宁两城虽被袭占,无辜官兵虽被牺牲,下级人员虽极愤慨,然劲光至今未增一兵,无非体钧座之意旨,本团结之大义,力求和平解决之道。
毛泽东写作,只要动了笔,就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一气呵成。而在这以前,要做大量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准备工作。1938年初,毛泽东酝酿撰写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军事著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此,他多次召开座谈会,找身边的八路军将领罗瑞卿、刘亚楼、郭化若等座谈或个别交谈,征求意见。萧劲光是参加这类交谈、座谈最多的人之一。
文末署名,“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电文虽不长,但理直气壮,共产党人、八路军顾大局,讲团结,忍让为怀的气度溢于言表。
1940年12月,为了提高全党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认识,毛泽东起草了一份党内指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目为《论政策》),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反共高潮的形势下,切实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策问题,“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文件下发后,萧劲光结合这一指示精神的贯彻,总结了两年多来留守兵团反摩擦斗争的经验教训,对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思想教育。同时,为了驳斥顽固派的造谣中伤,使全国、全世界人民了解两年多来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蓄意制造摩擦的事实真相,萧劲光写了一篇文章《谈陕甘宁边区的形势》。
文章比较全面地记述和分析了边区周围顽固分子制造摩擦的主要方式、特点及重大事件,最后严正指出:如果顽固派继续执迷不悟,挑起事端,“那末,我们必然以武装力量,配合饱经斗争的有组织的民众,给他们(顽固派)以应有的教训。我们完全有把握和他们作持久的斗争,并予以有力的回击”。鉴于文章内容重大,萧劲光写完后报送毛泽东、张闻天等审阅。毛泽东认真审阅了全文,并将最后一段改写为:
那末,也没有别的法子可想,唯有准备自卫,予进攻者以坚决的反击。但这完全是不得已的,只要反共派稍有觉悟,我们仍准备同他们言归于好。
改毕,毛泽东又增写了一段话:
劲光留守后方,责任重大,为使前线战士安心抗战起见,对于反共派捣乱后方之行为,不能不采取自卫步骤,用以保护后方之安全。反共分子的内战计划,将丧失全国的人心。我相信,他们的计划是必然要失败的。
经毛泽东改过的文章在陕甘宁边区内的报纸、刊物发表后,又译成英文对外广播,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萧劲光从毛泽东起草或修改过的文稿底稿中学习他的战略策略思想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立马疆场、叱咤风云的萧劲光,又是一个极善于学习、极有心的人。毛泽东亲自起草或修改过的文稿底稿,他分外珍视。每次用完后,他都反复揣摩、思考,从中学习毛泽东的战略策略思想、高超的斗争艺术,学习毛泽东精熟的遣词造句功力,并将文电底稿一一悉心保存。在延安一段时间里,积攒电报、信函、文告等各类文稿计147份 (有的是全文,有的是改动较多的局部数页),达500余页。
1945年8月,萧劲光受命赴东北离开延安前,将这些积存的文电底稿整理起来,依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带到了东北。辽沈战役后,他又将这批文稿从东北带到北平,带着渡江南下。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后,又从湖南带到北京。前后算起来,这批文稿在他身边珍藏了30多年。中间经历过多年战火,也经过了十年内乱,但一份一页也没有丢失。
1976年,萧劲光已73岁高龄。早在1949年底已发现的心脏病日趋严重,他也明显感到身体大不如前。恐日后有失,经慎重考虑,萧劲光决定把这些底稿转交给毛泽东。并郑重地附了一封信:
主席:
呈上您曾在延安领导和指挥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斗争时亲笔起草和修改过的文稿两本。这些文稿虽是当时边区斗争的一部分内容,但它凝结着主席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思想。我在延安,在主席直接领导下工作八年之久。这是我一生革命经历中,受主席教诲最经常、最直接、最深刻的一个时期,终生难忘。在我离开延安,离开主席身边时,我把这两本文稿带走,妥善保存,留作纪念。从延安到东北,从湖南到北京,尽管战争环境那样不安定,但这两本文稿就如同我的生命一样,始终跟我在一起,相处三十余年,不断地激励着我去战胜困难。这两本文稿,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已七十有三,一旦由我失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经过反复思忖,我决心把这两本文稿,敬呈主席,以尽心意。若有可能复制时,热望给我一份,留作纪念,教育后人……
此信于1976年4月6日拟就,翌日发出。在这之前,萧劲光给毛泽东写过若干封信,毛泽东或批示,或复信,几乎每次都有回音,但这次没有。想来也许是环境、条件方面的原因:耄耋之年的毛泽东已重病在身,自顾不暇,且当时国家正值多事之秋。不过,过了些日子,萧劲光还是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说信已转交,文电底稿已转交中央档案馆。
现在,这些文稿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在撰写《萧劲光传》过程中,笔者前往中央档案馆调阅了这些文电底稿。工作人员一再叮嘱,这是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原件,十分珍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价估,千万注意爱护!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2-04-09/7480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