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
1931年的一天,
苏维埃政府在乐会县街头贴出了一则布告
“英雄的、经过考验的妇女们,
拿起枪,当红军去,和男子并肩作战!”
这则消息吸引了700多青年妇女报名参军。
这一时期,
琼崖的共产党人正在度过艰苦的岁月......
这支女子连队战绩如何?
琼崖的共产党人如何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中,有哪些感人瞬间?
1
一尊雕像
母瑞山革命纪念馆内一尊名为《艰苦岁月》的雕像,格外吸引参观者的目光。雕像底部刻有铭文:献给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的勇士们。
1928年底,刚刚带领部队来到母瑞山开辟新根据地的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正面临着困难局面。
母瑞山被国民党军严密封锁,物资紧缺,战士们只能上山挖木薯,寻找野果野菜充饥。在王文明的带领下,全体指战员一齐动手开展生产自救。
然而,就在琼崖革命形势日趋好转之时,1930年1月17日,年仅36岁的王文明却因积劳成疾,倒在了这片他为之鞠躬尽瘁的热土上。
王文明去世后,冯白驹接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领导琼崖人民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2
一支红色娘子军
1931年5月1日,万人大会在乐会县第四区内园村的红军操场上召开。身穿崭新军装的女战士在操场列队,接受中共琼崖党、政、军首长的检阅。
女子军特务连连长庞琼花走向主席台,接过连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正式诞生了。
1931年6月26日,一支国民党军向女子军特务连驻守的乐会万宁革命根据地扑来,很快进入沙帽岭。而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精心布置的伏击战。而女子军特务连担负了诱敌深入的重任。
第二天一早,在连长庞琼花的带领下,女子军特务连遇到敌人后佯装败退,国民党军果然上当,贸然跟进。当国民党军进入独立师第三团伏击圈后,霎时间枪声、爆炸声震撼山谷。
陈锦爱
中共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原主任
我们占据高点,敌人在平原地带没有工事保护,最后打死了20多个,抓到了70多个,其中乐会县“剿共”总指挥陈贵苑也被抓住了。
沙帽岭伏击战给了根据地军民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红色娘子军从此威震琼岛。
3
一位姨母
刘秋菊,出生于琼山县,自幼父母双亡。1925年,共产党来到了她生活的村子,党支部书记为她取名“秋菊”。两年后,刘秋菊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交通员。
有一天,当刘秋菊和其他同志在一个党员家里商量工作时,国民党团丁突然袭来。为掩护同志撤离,她想到一个好办法。
唐若玲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这户党员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刘秋菊把其中的一个孩子抱到自己怀里头,装作给孩子喂奶。人家问:“刚才有共产党在这里,你们看到了吗?”她说:“有,已经逃掉了。”然后就指着那些同志撤离的相反方向。
冯白驹等人撤往母瑞山后,刘秋菊奉命联络失散在各地的同志。
当时,琼崖国民党特务经常冒充共产党员敲门,诱杀革命群众,一时间人心惶惶。但只要刘秋菊在门口说:“我是姨母。”老乡就会放心开门。海南话中的“姨母”是对女性的尊称。
1949年8月,刘秋菊在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病逝。冯白驹为她题词:“二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苦,始终为人民,虽死犹生。”
4
一封遗书
1931年夏天,一位本名为李硕勋的年轻人化名“老李”,受命来海南岛指导工作。
因叛徒出卖,李硕勋抵达海南岛当天就被国民党特务监视。五天后,大批军警冲进他所在的旅店,将他抓进海口府城监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妻子赵君陶写下一封遗书:
“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李硕勋写下绝笔的第二天,国民党军警打断他的双腿,用竹箩将他抬到海口东校场执行死刑,他是中国共产党在琼崖地区牺牲的职务最高的领导人。
5
一段艰苦岁月
1932年7月,广东省国民党反动当局派3000多人渡琼,对琼崖红军和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由于敌强我弱,冯白驹、王文宇带领琼崖红军、特委和苏维埃机关节节抗击,逐步退入母瑞山坚持斗争。
冯白驹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冬天季节,山上也非常寒冷,我们用香蕉叶做草席来睡,盖的也是香蕉叶,没有吃过一粒米,油、盐、肉等更不要说了。”
1933年4月,冯白驹决定,利用国民党军长期封锁疲惫之际,带领部队昼伏夜行。后来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琼山县长泰村。
跟随冯白驹最后走出母瑞山的只有25人。在长泰村,冯白驹依靠群众的帮助,同琼文县委取得了联系,短短三四个月,就恢复了9个乡的共产党组织。
冯白驹和战友们
千辛万苦保留下来的信仰火种,
最终燃遍了琼州大地,
照亮了南国天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2-03-24/7454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