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学习

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学习

谢庐明

微信图片_20211129024107.jpg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党校)旧址

微信图片_20211129024110.jpg

《红色中华》

微信图片_20211129024113.jpg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一苏大)旧址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学习,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原则、方针、内容、方法、作风和制度等方面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

加强学习是思想建党及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必然要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革命的道路,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变。党内农民成分急剧增加,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问题。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苏区决定创办中央党校培训干部,以适应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苏区干部头脑。学员谭启龙回忆:“由于一直处于战争环境,很难专门拿出时间来学习。”曾负责过中央党校工作的任弼时强调:“一个工农干部,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缺乏文化理论知识,这就必须要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使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加强学习是红军政治建军的必然要求。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军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军阀主义残余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有所发展。红四军等部队一定程度存在思想混乱、士气低迷等现象,必须加强红军的学习教育。

加强干部教育,成为党的思想建设的迫切要求。随着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战争,需要培养造就大批的干部。另外,保证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保持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防止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等现象的发生,是学习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回答了如何从思想上建党、建军、建政,如何对干部和群众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使党的学习系统化、制度化。

中央苏区时期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到古田会议的召开,这是党的学习制度奠定基础的阶段。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向赣南进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的形成。

第二阶段,从古田会议的召开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这是学习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阶段。红四军学习贯彻古田会议决议,形成了群众性的思想教育运动,学习更加系统化、制度化。

第三阶段,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是学习多方面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在党的学习方面,特别注重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向党员干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

这一时期,我们党采取的学习举措更加丰富,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了保障。

其一,制定学习制度,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古田会议决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列为党内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规定了党内教育的10项内容、18种教育方法和士兵政治训练的19项内容、7种训练方法。193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出《关于党内教育计划致各级党部的信》,提出必须“加紧党员群众的教育,增加他们的政治程度。有系统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革命过去几年的经验。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党内政治理论水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装所有新旧同志们的头脑,进行经常有组织的教育工作。”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就是在党组织的倡议下而建立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在苏区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下,建立研究分会,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江西分会、中央局分会、红军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

其二,举办干部学校和培训班,重点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一是创办干部学校。从1933年春起,中央苏区陆续办了正规的干部学校,主要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中央教育干部学校等。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第一所中央党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任弼时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党校的宗旨是:一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二要学习马列主义,总结亲身革命的经验,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三要锻炼思想意识,洗掉旧社会带来的脏东西,使大家适应土地革命战争需要。任弼时、张闻天先后任校长,杨尚昆、董必武任副校长。党校分设三个班:新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苏维埃、工会干部训练班,高级干部训练班。学习科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中共党史、历史、地理等。此外,苏维埃大学、中央教育干部学校、中央农业学校等,也培养了大批骨干。二是举办短期训练班。有省委办的训练班、县委办的训练班等。训练班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当年一位参加过训练班的党员干部,曾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收获:“到群众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共产主义而牺牲”。

其三,建立党支部学习制度,开展党内教育,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一是建立学习制度。古田会议决议在提出党内18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士兵政治训练的8种方法,如上政治课、早晚点名说话、集合说话、个别谈话等。其中政治课设置了10大教授方法,即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强调复习、准备提纲、讨论式。这10种教授法,成为苏区党内教育的主要方法。1932年3月,人民委员会颁布第六号命令《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1932年7月,瑞金县工农兵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苏维埃工作人员学习问题决议案》。二是开展党内教育。通过支部训练强化党员学习教育,组织讨论会、研究会、识字班和读报班,提高党员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三是开办支部流动训练班和新党员训练班。内容为党员须知、支部工作、查田运动、扩大红军、经济建设、党与苏维埃、工会工作。使党员了解: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要做些什么?怎样做支部小组工作?共产党员怎样在群众中工作?怎样领导群众?举办新党员训练班,主要科目是:党员须知、支部工作以及当前的主要实际工作(如扩大红军、查田运动、经济建设等)。四是编印党员学习材料。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如1932年1月红军总政治部编印的《新党员训练大纲》。五是组织党员考试,开展学习竞赛,提高思想觉悟。

其四,加强红军学习,创办红军学校,加强红军的政治教育。红四军和红五军及红一、红三军团开办了随营学校、教导队或教导营。1930年开办闽西红军学校,后改为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红四军创办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红二十二军创办红军学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3年10月,分编为中央红军大学、彭杨第一步兵学校、公略第二步兵学校等八所学校。11月,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这些军队教育系统主要是培训军队的军政干部。各连部组织有读报班、讲演班、俱乐部、列宁室,开展读报、识字、演讲活动,战士学到了文化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1934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论断。强调政治教育要从战士的实际出发,改善学习教育的方法,使学习更加生动活泼,这次会议在红军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五,出版发行党报党刊和书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央苏区创办《红色中华》《斗争》《红星》《青年实话》《少年先锋》等报刊,并讲解报纸,使学习内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苏区范围的农民,……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为了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还出版发行了一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六,开展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构建群众学习网络。一是根据苏区中央局宣传部、教育部的要求和规定,苏区建立列宁小学、俱乐部、列宁室等。俱乐部以政治动员为中心工作。列宁室成立政治研究组、组织讲演会、设问答簿,开展识字、读报,帮助群众解决政治理论问题。俱乐部、列宁室的建立,构成了遍布苏区的群众学习网络。二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如闽西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有19所,学员发展到700余人。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572人,占69%。三是开展针对青年特点的学习教育,提高青年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开办团校和各种训练班,或组织列宁学校、青年俱乐部、干部学校,或办团员流动训练班,或选拔优秀团员到学校学习、少先队员去红军学校接受训练等教育青年群众。在团队组织内,建立夜校、识字班、阅报室、读书班。组织各种研究小组、讲演组,举办报告会、讨论会,组织歌舞团、演剧队,开展体育、游艺活动等,进行文化教育工作。同时,出版发行《团的建设》等报刊,编印《识字课本》等学习材料和各种宣传品,广泛发动青年,进行宣传教育,在苏区青年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学习的新路子,在学习的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制度等方面,形成了独创性的特点和经验。

第一,重视理论学习,坚持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中央苏区各级领导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各级组织举办的短期训练班由同级组织的主要领导直接主持并亲自授课。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县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他亲自授课,参加讨论,教唱革命歌曲。中央党校许多课程由中央负责同志主讲。如毛泽东讲苏维埃运动史;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讲军事;任弼时、邓颖超讲中共党史;董必武讲西方革命史;徐特立讲地理常识。张闻天、刘少奇也在党校讲过课。毛泽东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的理论。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党校学员回忆:“听毛主席讲课,通俗易懂,摆事实讲道理,越听心里越亮堂。”可见,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在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坚持政治性和思想性统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一是注重向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结合实际,目的明确。中央宣传部发布《怎样办支部流动训练班?》,对支部流动训练班的目的要求、组织领导、教员选派和训练、科目的确定和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形式都有明确的规定。三是规定相应的监督机制。支部教育干部经常检查各班的工作,并把检查结果报告区委宣传科。区委宣传科经常派人到各乡去实地检查训练班的工作,通常是当训练班上课时去考查教课方法是否适当,讲课有无错误,党员听课是否有兴趣,并把这些实际材料搜集起来,在区委召集教员来训练时,有的放矢地加以纠正。科目讲完后,流动训练班教育委员会派人去测验。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检查每个同志有无进步,另一方面进行口头答问,以测验教的内容是否懂了。测验后公布成绩,对优秀的给予奖励。训练班结束时,区委宣传科召集流动训练班教育委员会开总结会,总结办班的经验。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学以致用。从1930年到1933年,毛泽东相继作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农村调查。除了自己亲自作调查研究之外,毛泽东还亲自为红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制定了社会调查大纲,亲自动手设计调查表格。苏区时期中央党校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办学方针,在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紧密结合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实际展开。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锻炼。学员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就去帮群众劳动。党校办的第一期高级班,学习3个月后便到粵赣省会昌筠门岭实习,协助前线工作,学员锻炼了工作能力,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学员肖锋回顾在党校学习的收获时说:“打开了学习马列主义的大门,向老师同学和校外群众学到了阶级斗争知识。尤其是毛主席、朱总司令、董老、徐老等首长的讲课对我教育更大。毛主席倡导的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注意阶级分析,注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第四,重视党支部学习,加强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素质的主要途径。中央苏区高度重视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要求支部的每个同志都成为“党的一个宣传员、组织员、战斗员”。红军的各级政治机关教育党员要做到“两前两后”,即“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兴国县委提出,苏维埃干部要做到“十个带头”,其中将带头学习政治军事摆在第一位。

第五,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中央苏区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文字宣传、口头宣传、形象宣传。文字宣传形式有:印发传单,张贴布告、宣言,刷写标语、口号,创办报纸、刊物,出版图书。口头宣传是演讲宣传,包括各种集会上的宣传鼓动、报告动员;军事方面的战前动员、战场鼓动,祝捷庆贺、战斗经验介绍,学术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比赛讲演。形象宣传是指利用文艺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寓教于乐,如戏剧、歌曲、画报和漫画,群众喜闻乐见,宣传效果显著。

第六,人人都来学习,是发挥学习作用的关键。中央苏区的学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危秀英回忆:“根据地的妇女把学习文化看作仅次于打土豪分田地的喜事。青壮年妇女在紧张的劳动之后,拖儿带女到夜校学习。没有灯,砍些松树,劈成细条,用铁丝篓装着,悬挂在坪上烧。没有桌子和纸,就自带凳子、沙子。……男男女女在坪上铺些沙子,用树枝当笔在上面划,能者为师,一天学几个字。……字识多了,慢慢能看书看报,懂得许多道理。”中央苏区所有的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工作干部,都是学习教育工作者。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红军总司令朱德到乡村的干部、党员,走到哪里,就将革命的道理宣传到哪里。在中央苏区,学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中央苏区取得这些独创性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加强新时代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1-11-29/7253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1-11-29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