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今天的青年人,干什么更有益于人民呢?——纪念“一二·九”运动爆发85周年

今天的青年人,干什么更有益于人民呢?

——纪念“一二·九”运动爆发85周年

红色小兵1226

  85年前,

  1935年12月9日,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本应该在教室里,

  安心读书,

  可华北之大,

  已经放不下一张

  平静的书桌!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他们以年轻的臂膀,

  肩负起解放的重担;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

  筑起了新的长城;

  他们更以沸腾的热血,

  涂染起新中国的颜色。

  他们唤醒了沉睡的民众,

  他们书写了新的历史。

  历史可以成为过去,

  但绝不会被忘记!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

  1、日本步步紧逼,加紧侵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略阶段。在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之后,1933年1月,日本大举进攻长城各隘口,占领热河省,接着将侵略矛头指向整个华北。1935年6月,日本胁迫国民党政府签署《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实际上控制了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为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而“独立”,日本侵略者大肆收买汉j,鼓动“防g自治运动”。

  2、国民党妥协退让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政府竟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在继续集中力量进攻红军的同时,对日本侵略采取了退让方针。

  地处抗日前线的华北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更痛感华北沦亡已迫在眉睫。

  3、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和正确的政策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早在1931年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陆海空军!”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派大批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中共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工委的同志审时度势,基于民族矛盾上升的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争取利用一切公开合法方式发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意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对大局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了适应时代潮流的策略和具体准备,才有了“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和发展。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全民族抗战号召,最早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引得了全国人民的一致赞誉。

  ★“一二·九”运动的过程意义★

  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超过6000余名满怀爱国热情的北京学生涌上街头,发出了抗战的怒吼!

  “一二·九”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很快传遍了国内外。

  12月16日凌晨,1万余名北平爱国学生又陆续走上街头,一场声势更加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爆发了。

  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g活动,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时间,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到处响彻抗日救亡的号角

  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重庆、长沙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请愿活动,声援北平学生;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工人紧急呼吁援助学生;广州铁路工人举行集会,要求对日宣战;共青团中央号召青年学生深入到工农群众中;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也发出响应的通电;宋庆龄、鲁迅等爱国知名人士纷纷表示支持,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爱国学生……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一二·九运动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正如毛主席在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时所说,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了思想、人心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

  ★一二•九运动凝结下的四条经验教训★

  1、青年学生的出路在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一二九运动因华北危机而引发,其思想根源则在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前,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自由主义在学生中的影响日渐降低,而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则日渐增强。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之所以振臂一挥,云集广场,其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主义。为此他们不怕寒风凛冽,不怕高压水龙,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流血牺牲。

  但单凭爱国主义是救不了国的,还需要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在运动中有正确的方向、目标、口号与声援等等。

  马克思主义对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充分体现在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上:北平学联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第二天发布的宣传大纲中宣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因此中华民族的前途,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

  可见,一二九运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性质,并且这一认识在随后的运动中不断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强化。

  毛主席说:红军的长征的胜利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帮助了中华民族。

  也就是说,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关键一招。

  小编以为,这一点,在今天我们面对各种纷纷扰扰的事件时,一个重要的参照点。

  2、青年学生要与共产党相结合

  一二九运动的发动,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关系。

  1939年12月,毛主席在回顾这个运动时说:“青年学生好比是一二九运动的柴火,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用火一点。点火的人是谁呢?就是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对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体现在:

  第一是共产党的“八一宣言”,给了青年学生一个明确的政治方针;

  第二是在运动中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第三是通过中共外围组织引导学生运动的走向。

  完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应当从1935年5月至1937年7月,经历了酝酿准备、爆发游行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这个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核心,是“一二九”运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一二九运动发动时,青年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走在斗争的前列。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还不够的。为了使斗争能够坚持下去并走向胜利,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帮助。这就是说,“知识分子要同共产党结合”。

  3、青年学生是死读书还是边救国边读书

  学生是否应该牺牲学业,参加救国活动?

  如何处理好读书与救国的关系?

  这是自五四运动以后每次学生运动发生时都会讨论的问题。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北平学生举行总b课。北平各大学校长曾先后两次联名发表《告同学书》,要求学生“恢复学业”,“努力训练自己”。

  然而学生认为大学校长们是在用“腐朽的读书救国论”来压制学生运动,他们宣告:“在目前,‘安心读书’只是一帖安眠药,我们决不再盲然地服下这剂毒药。”

  长期的b课,加之南下扩大宣传遇到的一些挫折,导致学生内部产生分裂。

  一些同学开始反思过去救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过去放弃学业专门从事实际救国运动的做法产生怀疑。

  有学生说:“我到底是走列宁的路呢,还是走爱因斯坦的路?”换言之,是做革命家还是做学问家?是读书还是救国?

  于是,有一些学生重新回到了学校,他们认为,我们是学生,死读书是错误的,但是不读书更大错而特错,知识也是救国的武器;而另一批人,则彻底与学校的学习决裂,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了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洪流中。

  在纪录片《北平以北》中,着重讲述的八路军中唯一的知识分子团——晋察冀挺进军第十团,其基础就是来源于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他们从未离开北平,他们以极大的牺牲与艰苦抗争,开辟出了平北抗日根据地。

  4、青年学生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毛主席指出:知识分子不跟工农结合,就不会有巨大的力量,就干不成大事业。

  青年学生虽然在斗争中往往首先觉醒,但他们在全国人口中毕竟是少数。只有当他们的斗争能够反映人民要求,并在斗争中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时,他们才能是坚强有力的,他们的斗争也才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和北平学联的组织与领导下,1936年1月,近500名学生组成“平津学生联合会扩大宣传团”,沿平汉路南下。他们在党的指引下,在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的同时,亲身体验了民众的疾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思想感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许多青年学生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所走过的这条道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与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青年知识分子才能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实际知识和才干,从而茁壮地成长起来。

  毛主席和鲁迅先生都看到了这个国家真正“组织起来”的关键,在于打破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壁垒。

  毛主席曾经把“与工农相结合”定为“青年运动的方向”,定为区别g命、不g命以至反g命的分界线。我认为这个规定今天依然是正确的、伟大的,依然适合今天环境里的青年成长与发展。

  那一代的青年学生号召起了整个民族,赶走了东洋西洋鬼子,建设起了两弹一星、铁路大桥、油田水库和遍地学校操场、医疗站、文化馆的现代新中国。

  那么,今天吃饱了饭的青年人,要干点啥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0-12-10/6650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12-11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