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美国兵打过来了,部分上海市民的“恐美症”“亲美症”是怎么治好的?

美国兵打过来了,部分上海市民的恐美症”“亲美症是怎么治好的?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跨过鸭绿江。图源:资料图

1950年10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 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据《支援抗美援朝纪实》记载,一方面,多民众对美国侵略朝鲜的行径表达出无比愤慨,要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民众对抗美援朝的态度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少人明显存在着对美国的恐惧心理。

三种“恐美”心理

1949~1950年苏联摄影师弗拉迪斯拉夫·米克沙Vladislav Mikosha拍摄的解放初期的上海旧影。图源:资料图

以上海为例,根据社会学者王小莉等的研究,1950年1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出开展时事宣传的指示后 , 全市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但是一部分上海市民存在三种心理:

首先是 “恐美”心理。美国拥有用先进军事技术装备的陆军、海军和空军,还有让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市惨遭毁灭的原子弹。一些上海市民对美国的力量估计很高 , 说“原子弹究竟是可怕的” “ 美帝终究不是纸老虎,而是铁老虎”等等。因此认为, 中国不应去“理”美国的侵朝战争 , 因为“理”后一定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一定会大举打来,认为志愿军援朝是引火烧身 。

其次是 苟且心理。在旧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下,人们终日战战兢兢过日子 , 这使得 一些上海市民养成了胆小怕事 , “各人自扫门前雪 ,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思维习惯。当美国侵略朝鲜的时候 , 有些上海市民声称,“我们还是听其自然为妙 , 因为‘出头的椽子先烂’,只要美国不来打我们就好了,那时候报纸上拼命骂美国人,说老实话我就有点反感 , 我想美国人不来惹我们就罢了 , 我们还要去寻他的事 , 这岂不是‘惹火上身’。”

还有 一部分上海市民对美国存有严重的幻想 , 认为我们现在正需要和平的环境从事建设 , 应该保持“中立” , 不必管闲事。在他们心目中 , “美国是个很文明、民主的国家,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要不是美国原子弹的“威力”, 哪能把敌人打跑 ? 以为中美这种 “友谊”真难找到。

《文汇报》资料图

据《文汇报》记载, 这种“崇美”和“亲美”心理主要是在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和部分学生中比较普遍。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正是这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活跃的地方。

“一部分教授、资本家、教徒和教会学校中仍存在着浓厚的亲美思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来肃清” ;“在教授和工商界中,很多人还有崇美、恐美心理或对抗美援朝的军事行动口是心非”。

学生观看美国电影,“一见到美国旗就鼓掌,并高呼说‘美国太棒了!’”

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南京金陵大学作报告,批评“美国没有文化”,一些教授甚至当场退席,以示不满。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不少普通上海市民对美国的感情也普遍倾向于“仇恨不起来”。上海市妇联就承认:一般上海的家庭妇女,通常都“不关心时事,怕战争,对美国仇恨不起来,甚至某些群众‘亲美、崇美、恐美’等思想很严重。”

甚至到了出卖国家利益的程度

中国各界群众举行声讨美国侵略罪行、支持抗美援朝的示威游行。图源:宁检党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 ,更有现实的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讲, 一方面是长期受美国电影、刊物等宣传影响。美国长期的宣传使部分上海市民认为美国是一个理想的国家,特别是在抗战后期及日本投降后的四五年内 , 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大力宣扬美国是如何富强,这样 , 就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美国强大无比的印象。

在解放前 , 美国影片公司几乎控制了上海全市的电影院 , 当时在上海的美国八大影片公司 , 曾和蒋介石集团勾结 , 利用侵华特权非法组织“影业理事会” , 控制 大光明、国泰、美琪等影院,排挤国产影片的上映。根据当时的统计 , 上海解 放前 , 美国每季度输入40~50部的影片拷贝。

当时报纸指出: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 有一部分人在心理上首先做了美国的侵略者的俘虏,美国电影起了相当的作用。

另一方面 , 美国在当时的中国有很大势力。在上海 , 美国兵在马路上横行不法 ,美国的吉普车在街上横冲直撞,甚至压死人后,蒋介石政府不但不惩办他们,相反还替他们撑腰,助长了美军横暴的气焰,使上海人民见了美兵望而生畏。

从现实的角度上讲,有两点原因。

首先,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动乱时期,民众都希望维持和平的生活状态,排斥、厌恶战争的情绪广泛存在;普通民众很难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态势和复杂特点,对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缺乏清晰的认识。

不少民众认为,美国侵略朝鲜并不是针对中国,与中国无关;再加上当时的中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差悬殊,长期以来的“恐美、崇美、亲美”心态也是国内民众的精神束缚。

其次,美蒋特务的造谣煽动。上海解放前,政府 、军队 、洋人 、教会 、 逃犯等等, 明争暗斗 。国民党几大特务系统把上海作为重要基地 , 它们撤出上海前留下了许多潜伏的特务。抗美援朝开始以后 , 特务活动频繁 , 它们散布谣言 , 蛊惑人心 , 说 “ 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打起来了 ” “ 国民党要回来了 ” 等等 ,甚至还对上海水电厂等要害单位进行破坏 , 使得上海人心惶惶。

张东荪 图源:补壹刀

最有代表性的高级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张东荪叛国事件。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的张东荪,被公安部门发现串通间谍,向美国输送情报。张东荪将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具体日期连同财政预算一道,转道香港传递给美国。

在张东荪看来,新中国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美国如此强大,中国失败是必然的,主动向美国提供情报来换取美国的理解、支持、不敌对。这一“恐美症”居然到了出卖国家利益的程度。

最有效的医治办法

1951年出版的这本《抗美援朝时事问答》,用对话回答民众的“疑问”,特点是语言平易近人,比喻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图源:革新村第二生产队

国内大后方的稳定团结是保证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恐美”心理和种种错误认识的存在却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损害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清除“恐美”心理势在必行。

为了清除“恐美”心理, 中共中央指出: “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 , 消灭恐美心理,各地应即开展关于目前时事的宣传运动 ”。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于1950年1月2日发出《关于开展时事宣传的指示》,18 日 ,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上海分会成立 , 各区相应地成立分会,统一领导全市的抗美援朝运动。开展时事宣传的指示发出后,上海的各基层单位便开展了时事宣传的教育运动。

《上海解放一年间》剧照

当然 , 对美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 是医治部分市民心中恐美病最有效的办法。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 , 连续进行三次大的战役 , 把美国为首的侵略军从鸭绿江打回到清川江, 从清川江打回到三八线 , 又从三八线 打回到三七线附近地区,取得了战争的重大胜利。

图源:央视纪录频道《铁在烧——志愿军第63军铁原战记》截图

手持上刺刀伽兰德M1步枪的美军步兵。图源:瞭望智库

特别入朝作战的第二次战役更是振奋人心。此战共歼灭“联合国军”3.6万余人, 其中美军2.4万余人, 不但解决了站稳脚跟的问题,而且收复了朝鲜人民共和国三八线以北的全部土地 , 粉碎了麦克·阿瑟的“总攻势”和迅速占领全朝鲜的企图 , 迫使其由进攻转入防御 , 扭转了朝鲜战局 , 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苏合拍上海彩色历史影像(1949-1950)

消息传来 , 人民无不鼓舞。这次战役的胜利 , 极大地消除了一部分市民的恐美心理 , 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当时的《文汇报》及时反映了市民心理的这种变化 , “ 美军最近在北朝鲜的总溃败 , 使许多患恐美病的人 , 也开始认识到美帝没有什么可怕 , 曾经一度被人提出的 : ‘美帝不是纸老虎 , 也许是铁老虎’的论调 , 已经无形中消散了”。一些上海市民也反映 : “这几天朝鲜战争的大胜利,连原来认识不清楚的人也变得不同了。”

根据《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与重塑: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再认识》一文分析:在最深层次的哲学观念下,作为群体活动的人类不断形成了价值观,也就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评判标准和主观倾向,它是一定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思潮背后隐藏着的最深层的意识内核,代表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看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等问题时所持的态度、观点和倾向性。

工人们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图源:宁检党建

那么,从这样的视角审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就全社会动员进行的“时事宣传教育” ,就无法回避价值观的问题 。

当时的“恐美”情形,清晰揭示和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前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也反映出在价值观方面的混乱情景。

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来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就绝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动员、政治动员这么简单,实际上,它是为新中国的价值观建设做了探索与实践 。

北京市委在1951年1月的报告中,清楚反映了运动的成效:“ 历时3个多月,发展的规模极大,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极为高涨,收获极大,亲美思想一般已被摧毁,崇美心理有极大扫除,恐美心理基本上已被打破。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心” 与运动开展之前、抗美援朝开展之时相比 , 当时社会价值观混乱、扭曲的局面得到纠正和改变,显然,这是新中国价值观重塑与建设的巨大成就。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委员会编:《 支援抗美援朝纪实》

2.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小莉:《试论抗美援朝初期上海市民 “ 恐美 ” 心理及其肃清》

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威:《抗美援朝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影响与启示》

4.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石建国:《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与重塑: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时事宣传教育”运动再认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20-10-16/6554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10-17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