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传承遗志——赵尚志精神与“尚志家训”
民族英雄赵尚志(1908--1942)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杰出代表,他于1925年入党,牺牲时年仅34岁。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历尽坎坷,曾经受过三次伤,三次入狱,受尽苦刑和精神折磨,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出党,仍然矢志不移,坚持革命,坚持抗战到底,直至光荣牺牲。赵尚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
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胡锦涛总书记赞扬赵尚志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赵尚志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杰出代表。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姜庭玉说:忠贞爱国、勇赴国难是赵尚志精神的核心;不畏强敌、英勇战斗,信念坚定、矢志不移,宁死不屈、英勇牺牲,是赵尚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
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先生说:东北抗联的先辈们都是大英雄。大英雄可以是逝者,也可以是生者,可以是创造、推动历史的大人物,也可以是小人物,可以有名,也可以无名。比如投江的八位烈女,比如只有个编号、外号的那些人中的一些人,以及连个编号、外号都没有的那个抱着鬼子滚砬子的人。而赵尚志是历经万难而不屈的大英雄。
原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俊清说: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一项有益的事情、有益的贡献就很不简单,赵尚志能在短短的34年人生间就有这么多突出的建树,自然是很了不起的。赵尚志是我们革命前辈,特别是牺牲的那些先烈们的杰出代表。赵尚志精神不仅是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富贵精神财富。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作战英勇,曾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日本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发布命令,要全力搜捕赵尚志,并悬赏一万元收买他的人头,甚至叫嚣“一钱骨一钱金,一两肉一两银”。在日伪军和汉奸特务精心设计下,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受伤被捕,以身殉国。2月17日,伪满洲国三江省得到军政部尽快将赵尚志遗体运往长春密令,由于赵尚志遗体已出现解冻迹象,伪满军政部决定只将他的头颅运到长春,于是残忍地锯下他的头颅,将其尸身投入松花江的冰窟中,颅骨则长期不知下落。
前排中间是赵尚志
2004年6月1日,沈阳军区军旅作家姜宝才来到长春市般若寺,一位僧人告知,寺院修缮围墙时,有几个民工在后院北墙下挖出了一枚无名头骨,埋到了长春市远郊的净月潭公园山坡上。姜宝才突然有一种预感:这可能就是赵尚志失踪多年的头骨,迅速告知了远在哈尔滨的东北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同志。第二天下午三时许,他们来到净月潭公园,在山坡上一片遮天蔽日的松林中,终于找到了头骨。同年12月17日,经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张继宗、纪元教授等人鉴定,并请赵尚志的胞妹赵尚文,赵尚志的老部下、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及其夫人李敏等人对电脑复原头像进行认定,终于使失踪62年的赵尚志颅骨重新回到世间!
2005年6月2日,赵尚志的家乡辽宁省朝阳市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同时成立了朝阳市赵尚志研究会,赵尚文当选为荣誉会长,赵尚志外甥李龙当选为副会长,并被聘为朝阳市史志办特约研究员。这次活动中,在赵尚文老人的主持下,赵尚志家后人拟订了一个“家训”:爱国、气节、团结、奋斗、奉献。2015年6月2日,在赵尚志忠骨回归11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赵尚志研究会在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向赵尚志亲属、亲族和所有的父老乡亲,正式推出了“尚志家训”。
“尚志家训”从开始酝酿到正式提出,经历了十余年。“爱国、气节、团结、奋斗、奉献”,这10个字,与党中央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是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财富!
右为李龙
爱国:是根本,是真心,不是空洞的口号,就在我们的身边。“国家”,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家”,构成了我们的中国这个“大家”。爱国要体现和落实到爱家、爱家乡。爱国就要爱亲人,爱国的组成部分就有人民。
气节:是精气神,是脊梁,体现在挺直脊梁,做到“有骨气”,不怕死,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包括面对打击、迫害、误解和委屈。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团结要从身边做起,落实到自己周边的父老乡亲、领导和下级、班级同学、一切应该和可以团结的人们,建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奋斗:是行动,是目标,就应该落实到面对的每一项事业和工作上,无论大小和巨细。
奉献:是胸怀,是境界。奋斗有了成果,就应该有大有大爱的胸怀,这也是一种境界,表现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助人为乐和“舍得”精神。如果外敌入侵,就应当像赵尚志那样挺身而出,勇赴国难。
赵尚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在长期抗日游击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内涵就是爱国爱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英勇抗争、忍辱负重、无畏牺牲,爱国精神则是其核心内容。
我们一定要继承这种精神,把尚志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9-11-16/5979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