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文学札记之一:《北汉江两岸》
中篇小说《北汉江两岸》,枫亚著,新文艺出版社西元1955年2月上海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该书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西元1951年春末夏初发起的第五次战役为背景,着重描写志愿军某部七班战士陈中全、王进山、马友富组成的战斗小组的战斗经历:他们随连队攻占北汉江西岸由敌军二十四师独立第五团一个加强连据守的地势险峻的八三四高地,接着下山追赶逃敌,截住一部分敌军并配合主力部队予以歼灭;东渡北汉江后,稍事准备,他们又随连队击破南朝鲜伪七师一个联队的抵抗强渡了照阳江,并立即连夜向南穿插,一路翻山越岭,冲破南朝鲜伪军的阻挡,急行军一百多里,于拂晓时分堵住了伪三师南逃的退路,发起突袭消灭了敌人;战役末期,他们的连队奉命转回北汉江西岸,出发不久马友富在敌机空袭中腿部负伤,陈中全和王进山负责背着马友富行军,他们渐渐地落在了大部队的后面,但他们克服了马友富腿伤、王进山患夜盲症的困难,机智地避开敌人的坦克纵队,吃野菜,宿石窟,冒寒雨,坚定地向西行进,在北汉江东岸巧遇一支朝鲜人民军小队,一起趁夜偷渡北汉江,击溃敌人的巡逻队,胜利地返回了连队。
小说完美地运用我国的白描文学手法,以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叙述故事进展,描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语言平实、细致、流畅,将我军战士在战斗前、战斗间隙的暂时舒缓,战斗中的紧张激烈,追击逃敌时的急骤迫切,完成任务后的畅快风趣,生动地描写出来,也将我军指战员之间团结、互助、互爱的氛围以及对朝鲜老百姓的关心动人地展现出来,真是不着一字,尽得我军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之风流。
小说以不露声色的简洁语言,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讲述中勾勒出三位主人公的形象、性格、人品,并使其得到成长和升华。
小组长陈中全宽厚稳重,关爱战友,处事周全,最初王进山和马友富产生矛盾时,他分别找他们谈话,肯定其优点,指出其错误,鼓励他们主动向对方作检讨,以加强小组团结;战斗中,他不忘关照帮助新战士马友富,对老战士王进山违反纪律的言行则严厉纠正;战斗间隙,就战友们对他缺门牙和语带“俺”字的打趣他幽默自嘲回应;撤退中,他在黑夜里背负着腿伤的马友富、拽曳着夜盲的王进山,无怨无悔,休息和野炊时他机警地观察周围情况,遇到状况他则撤在最后、冲在最前。虽然只是个战斗小组组长(后来是副班长),在他身上却体现着我军指挥员军事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兼备的优良传统。
老战士王进山身高体壮,作战勇敢,但有时脾气较大,有点儿散漫,“三天两头要犯纪律”。他号称“烟鬼”,曾在夜里行军途中忍不住手笼在衣袖里抽烟,被马友富发现后批评,他因在新战士面前拉不下老兵的面子而反唇相讥,直到小组长发话才熄掉烟头;占领敌阵地后,他不按要求先挖作战掩体,而是到处收集树叶作烟叶储备,又是在小组长的命令下才改正;战斗中他杀得性起,离开自己的战斗小组自顾自去炸坦克;有时夜间行军时他忘记纪律大声说话。他自知散漫的缺点,告诫自己要改正,争取成为光荣的党员。在以后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腿被子弹擦伤也不言语;执行穿插任务时上级要求轻装,他把除了枪弹炒面以外的所有个人物品全部丢弃;渡江时,他极力控制自己的冲击欲望,挨在小组长陈中全的身旁走;撤退时,他抢着背马友富,为战友煮野菜,晚上因夜盲症牵着陈中全的衣角走,脚经常踢在石头上,反复摔跤,毫无怨言。回到连队,听指导员说党支部同意他入党的申请了,“他的心跳得差一点要窜出胸膛了”,这位老战士终于成长为一个有纪律、有信仰的战斗员。
新战士马友富年纪轻,带着孩子气,缺少战斗经验。他从小就当儿童团长,养成了敢于向坏人和错误作斗争的习性,到部队里看到王进山的散漫行为就忍不住要提出批评,总因为言语态度生硬而闹僵,在小组长的开导下逐渐懂得了向战友提意见应注意方式方法;他尊重信赖自己的组长陈中全,内心里把他当成自己的兄长,自己学习的榜样;初次参加进攻八三四高地的战斗时,他既有战斗的渴望,又有些紧张害怕,登山时一脚踩偏差点滑落,幸得王进山及时拉住;经过一次又一次战斗,在陈中全的关照和带领下,在王进山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了战场的氛围,激发起战士的勇气和责任感;在撤退中,他为自己拖累了两位战友而心里难过,从陈中全和王进山的言行中学到战斗经验,关心他们的冷暖和困难;回到连队后,他要求留在连队养伤,在首长们的命令下和战友们的劝慰下才依依不舍地去后方医院——他“舍不得离开连队,舍不得离开陈中全、王进山以及全班的同志,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一个带点儿孩子气的战斗经验不足的新兵,即将成长为真正的革命战士。
这个战斗小组的三位战士经过一次次战斗生活的磨砺,“他们的心贴在一起成了一个整体“,他们”同着一个命运,同着一个理想”,“他们之间,除了纯净的同志的爱,没有别的杂质”。成长和团结,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三位主人公的战斗收获,也是读者获得的情感满足。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以三位主人公组成的战斗小组展开,而这正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军步兵的“三三制”战术在战斗中的实际情况。“三三制”战术是由三人组成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步兵班,以三角队形来进攻和协防,小组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进攻,另外两人负责掩护和火力支援。这种战术攻防兼备,分工明确,可以将战斗力发挥到最大。在小说中,陈中全为组长,王进山和马友富为组员,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他们三人行军时走在一起,宿营时挨在一起。进攻八三四高地时,陈中全走在前面,王进山和马友富一左一右跟在后面,所以才有马友富失足滑落时被王进山及时发现拉住的情节。在越过三八线后的云岳山追击战中,陈中全追炸一辆坦克,坦克上一个敌军准备向他射击,被跟在他后面的马友富一枪撂倒,两人合力俘虏了这辆坦克,而这时王进山却独自追打一辆坦克并最终炸毁了它,战斗结束后陈中全“一方面表扬了王进山的勇敢,一方面也指出了王进山一个人离开组和班去战斗是不对的”,显然“三三制”战术不能随意破坏;强渡照阳江时,先是走过沙滩,陈中全“回头看两个组员,走得稳稳当当,心里才放宽心”,可见小组三角队形保持完好;入水后,王进山在马友富因个子矮小有点儿“迈不开腿”时及时“提着他的衣服”,又“怕离开上级的指挥,只得挨在陈中全一旁走”,可见这时三角队形无法保持,但三人小组仍然在一起互帮互助;在南线搜索南朝鲜溃兵时,他们小组发现“一个野葡萄棚下面露着一块黄呢毯子”,就由“王进山一人提枪过去,陈中全、马友富各自监视一个方向”,以完美的“三三制”战斗队形俘虏了七八个伪军;最后,陈中全和王进山为照顾受伤的马友富而落在大部队后面,在陈中全沉着冷静的带领下,他们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终于冲过敌人的战线胜利归队,这充分体现了三人战斗小组的战斗力。这些生动的战斗场景,如果不是对部队战斗生活很熟悉是写不出来的。
小说的作者枫亚,真名龚德,他于西元1945年十六岁时在老家启东县参加新四军,任文工队员、连队文化教员,西元1946年担任团《战士生活》油印小报通讯员,西元1948年奉调师部《挺进报》当记者,是真正的战士作家。除了《北汉江两岸》以外,他还著有《向敌后出击》、《不可侵犯的人们》等战斗题材小说。西元1999年开始,他创作出版史诗性的长篇历史小说“扬子百年记”——《大脚雾》、《大脚风》、《大脚潮》、《大脚雷》四部,于西元2004年全部完成,由作家出版社成套出版。他于西元2016年6月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9-06-29/5736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