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日记里的延安春节
延安是革命“圣地”。在那个时代,黑暗与光明交织,历史与现实纠葛……在人们的向往里,延安的一切,是怎样的光辉和明朗。那么,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统风俗节日——春节,延安是怎样度过的呢?
延安当时的生活环境,还是很艰苦的。现在能够留存下的相关文字记载资料,颇为有限。对旧有的节日,由于风潮所致,人们并不多么关注,完整的记述,更是稀薄。
谢觉哉是中共的元老级人物,在延安时期生活相对安定,他又有着数十年的记日记习惯,所以,在他的笔下,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旧时节日———春节,就留下了虽有限、但仍能感受和触摸的景况、气氛。这里,我们就在他的日记里,找寻一下当时延安的春节情形。
谢觉哉在延安的时间不短,可因为战争,日记颇有缺失。数年的日记,真正留下春节影像的并不多,这是很遗憾、很无奈的。
1939年春节
谢觉哉在长征结束后,曾被派往甘肃兰州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回到延安,又能记下的春节情形,已经是1939年了。这时他刚返回延安不久,被安排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当时的工作,还主要围绕教学展开,日记记述有限。可恰好春节这几天,略有记载。
当年2月18日,是旧历除夕(大年三十)。据日记记载,天气“晴”。当天上午,“开校务会议,十时敌机三架来袭,无损失。”这些内容很珍贵,可知当时还有敌机来袭。准确时间、架次,可以复原生存状态面貌;再也可见,虽已经除夕,但当时还在工作。到了晚上,“夜开欢迎副校长晚会,我作了简短演说。”可知谢觉哉刚刚走马上任,受到开“晚会”欢迎的待遇。这也是一种合适的欢迎方式。既表达了欢迎态度,也使大家共同快乐。
第二天,也就是旧历元旦(春节)。从日记看,没有休假。“下午至组织部,昨天会议所提,陈云同志均同意。”陈云当时是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可知前一天的校务会议商议了与组织相关的内容。谢觉哉在去组织部的路上,“见日寇投弹之穴,有深至三四尺,宽近一丈者,似乎弹也不小。”可知,头一天来的投弹是日本人飞机。那时日寇主要注意力还在正面战场,不知为何还有精力还顾及到延安这个很是偏僻的地方。
谢觉哉的日记,常常有一些思想观念和方法的记述。对于理解当时领导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所帮助,显得很珍贵。春节这天,他的日记有这样的内容:“一种作风的转变,必有各方面的了解和逐步的发现,不可性急。性急不是转不动,就是转到另一方向。”进了党校任职,谢觉哉想到和通过自身观察到:“由一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甚至其入党的动机,都是抗日,不是为解放劳动阶级,而是要他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又由一个新党员而变成一个老练的党员,需要相当过程。”下面还有譬喻:“从前坐马车,现在坐汽车,快慢不同,总是要走,那些对新党员要求过分,不允许有从容考虑地步,不看他发展的历程,都是不懂此理。”通读谢觉哉日记,感到这位前辈的见识,素朴而深切。这些是他“春节”这一天的思考,由此我们可知节日能够怎样过,怎样过得“有意义”。
春节第二天(2月20日),“因旧历新年之故,补放假一天。”笔者查万年历,获知除夕是周六,初一为周日。初二(周一)补放假还是考虑到人们的传统习俗的。春节仅仅放一天假,这是中央到延安未久的情形,后来放假时间就比较长了,从中可以读出一些文化味道来。但这一天虽然放假,谢觉哉却还在工作:“下午总务处人员开会并会餐,我训话。”训话的几点内容,今天看来对许多人还有助益,很简短,值得照录:“1.赞扬总务处已有的成绩;2.要认识总务处供给工作之政治上任务,即怎样关心学员、教职员生活的改进;3.吃苦是有报酬;4.努力工作与学习,养成将来做大事业的人才。”这其中除去一般具体工作,还讲到工作和成长、艰苦与人的进步关系,今天读来,对人仍有启示。大约因为在延安立足未久,还有大量工作,所以对待春节这类传统节日,看得并不重。仅从春节只补假一天,并且当天还在工作可以看出来。
这个春节后,几年间,谢觉哉虽然还有日记,但或失记,或未录,没有见到有关春节的记述,十分遗憾。一直到4年后的1943年,才读到有关春节的记述。
1943年春节
当年2月4日,是旧历除夕,“从今日起放假一周。”看来因为在延安已经站住脚跟,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显现了出来,跟1939年放一天假大大不同了。这一天,谢觉哉一早起来,便有了感慨。随即写出一诗《晨起偶成》:
新年过后又新年,日暖人欢景象千。九世复仇褚大义,一成兴国媲前贤。余粮挟纩民初阜,策马称戈志益坚。正义伸时妖怪息,清和日月照山川。
第三句后有括号加注:“开废约庆祝会”;第四句后加括号注曰:“指边区”。全诗可见当时延安地区生活工作已走上正轨,“人欢”“余粮”“清和”反映出人们的精神、物质,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充分成绩。
当天召开群众大会,“很热闹”,还有“时髦之化装秧歌队数起。”当时延安一带,秧歌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大家都参与,才有了多支队伍(数起)同庆的欢乐场面。
第二天(2月5日)是“古历元旦”。当天天气,谢觉哉用了“立春风沙”四个字。日记第一句:“立春风沙,农家以为非年丰之兆。”陕北高原,吹起风沙来,又在立春时节,当然不是“年丰之兆”。
但是,人们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爆竹、年画、红灯比去年热闹,表现民生已比前富裕。”由此观“民生”,是谢觉哉这样的老前辈特别留意的。这是他们革命的初衷。
日记还记述有党政机关人员相互拜年情形,并将其与新年(阳历)元旦比较:“阳历团拜,带点强制意。古历元旦没人约会,自然地相互道贺。”看来传统的春节影响力量还是强大。(旧时称春节为“元旦”,后为与新历区别,改称“春节”。可在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元旦”,均指今天的“春节”。)
在拜访林伯渠时,谢觉哉见到了董必武写的几首诗。他抄在了日记里,不仅是喜欢,诗作一定程度也表现了他的情怀。诗作不多见,我们仅录一首《长夜不寐枕上口占》,以见当时人们思绪:
隔年相对冱寒初,光景差池念也殊。未接北书诃断雁,却从南国枉沈鱼。眼看佛手终难展,怀卷蕉心总不舒。世事茫茫谁料得,暂达竟尔久离居。每当执笔辄踌躇,好语频来敢忽诸。欲报近情无可说,故迟作答未应疏。光珠薪桂居非易,友鹤妻梅愿尚虚。闲里光阴争占却,几章俚句一封书。
对和平生活的追逐,是来源于久远的传统习俗和内心的自然需求。诗作虽然是董必武的,可也表现了谢觉哉的相同感受。
大年初二,延安相互贺年者很多。谢觉哉是长者,故来他这里的人“仍多”。无党派人士、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也来给谢觉哉贺年。李鼎铭出身底层,对民间生活有很深的了解。他告诉谢觉哉:“宜防年馑。”(杨按:年馑即荒年)他举例说,陕北在光绪三年,大饥荒,“饿死人过半。”又接连举出多个年份饥荒情形。他对当时的考虑是:“现应注意的是四面封锁,遇饥荒不可能从外边得到粮。”李鼎铭认为,在这块地区,救灾之道“宜多种洋芋”。(杨按:洋芋产量高,又可充做主食。)这位非党的政府领导,更关注民生方面的问题。(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提议,受到毛泽东和当时中央的高度重视。)
接下来的几天,谢觉哉常常读书,据日记记录,他还读了一些“审判委员会判决书”,并发表了自己对法官及律师(当时称“讼师”)的看法。(谢觉哉1949年后曾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还从鲁迅为瞿秋白编印的《海上述林》一书中读了高尔基的论文《冷淡》,并从中抄录了一些句段在日记里。2月19日,是民间所谓“大年”的元宵节。这一天延安也很热闹:“夜去新市场,灯火辉煌,游人拥挤,秧歌队数队,银行楼上灯谜猜者颇多。九时余步月归。”可知当晚有月亮。谢觉哉也是文人,还有颇多文人积习。看到银行楼上的灯谜,就取了比较好的记在日记里。猜灯谜是春节时一个使人愉悦的好项目,我们不妨借着日记来看看当年的灯谜:
谜面:怎当得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打一书名)
谜底:《离骚》。(按:虽然用语及作品颇古,可思路却很“洋派”。)
谜面:定然是神针法灸,难道是燕侣莺俦?(打古人名)
谜底:扁鹊。
谜面:佛门中一女子,儒门中一秀才,两人相遇,结为姻缘。君子曰:这个姻缘不是那个因缘。(打一字)
谜底:韻。(按:此字似不能简笔替代)
谜面:子路率尔而对曰,是也;颜渊曰,非也;夫子喟然而叹曰,若是也直在其中矣。(打一字)
谜底:乜。
谜面:形式主义党八股(打三国人名)
谜底:颜良文醜。
这些灯谜,大多显然是新制。因为其中有当时流行的词句和新的内容。灯谜的巧思及知识涉及面,可见当时延安那批人的文化程度。
1944年春节
1944年春节,谢觉哉的日记也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记述。1月24日,是旧历除夕。头一天,谢觉哉就在日记中说:“明日除夕,过旧历年了……”接下来,他记下了自己的一节思考:“逆潮不可以,但随潮也不可以。多数人没有懂得以前不可独断———也许独断的并不一定就是,但不可不说。说出而人家不从,那只好算了,待看事实。如心不以为然而面以为然,不但不能挽其非,也非革命者处事之道。”这是说人的认知和处事吗?第二天除夕,谢觉哉日记中只记了一次活动:“下午三时招宴李丹老全家、鲁太太妈妈、陶承、莲芝等同志二席。”原因是其夫人王定国“今天满三十二岁。”当天的天气为:“昨夜雪晨起深约三寸”。北国风光,由此可以想见。
1月25日,是“古历元旦”(即春节)当日放晴,“放假一周。”延安生活日趋稳定,这样的旧的年、节,仍然得到上级的重视。当天的情况为:“相互贺年忙了一昼,晚三五九旅演评剧,拥政爱民。”知识分子,不能不有所想。谢觉哉“想了一首对联”:
容颜非旧,情景依然,佳节倍思亲,近二十年在外;
不问归期,只求健在,至情在无语,自八千里来书。
上联后面有括号加注:“一九二七年古历正月初二离家十七整年矣。”
大年初二这天天阴下雪:“上午看秧歌,因雪飞未终归。下午赴高等法院春宴,治馔颇精。”当晚又下雪,故此初三这天早晨雪“深约二寸”。当天日记,谢觉哉记了自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看法,还用当时“减租减息”“札工变工互助”等现象加以佐证。大年初四,谢觉哉与林伯渠、李鼎铭、贺维德等人一起去毛泽东处“贺春”。往回走的路上,过杨家岭又见了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周恩来等,回到家时,“已晚”。大年初五,外面“连日秧歌队很多,不及遍看。”可见到的“演出节目均精彩。”这一天,好读书的谢觉哉在家读到三国时的杨顒谏诸葛亮的一段话以及诸葛亮的回答后,在日记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实如所言,杨顒与孔明都说得不对。为治者岂能坐而论道,不悉下情?又岂能凡事都躬亲不信任人?前者是官僚主义,后者是事务主义,都不是为治之道。”评论杨顒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少,可诸葛孔明总不信任人,诸事“躬亲”,不能成事,还早早病亡。谢觉哉的看法,是切合实际的。
接下来的年节期间,谢觉哉看秧歌,看评剧《逼上梁山》;“重读《共产党宣言》”,还由此生发,谈出了一些结合实际的看法。直到“古历上元”(即“元宵节”)还在阅读思考。谢觉哉前辈的许多想法,不仅思想、政治,他在法律方面的思考,今天读来仍可给我们启示。
1945年春节
1945年春节,谢觉哉有不多的记载。当年2月12日,是大年除夕(谢觉哉称“古腊除夕”)。在外多年,逢节思亲。早晨起来,他写了一首七律《晨起偶动怀乡之感》:
飘零一十八除夕,迢递五千里路程。掩泪劳妻长北望,执戈有子正南征。枯松怪石应无恙,夕火朝烽谅屡惊。我盼明年寰宇净,家书频继捷书临。
这一天,谢觉哉与李鼎铭之间还谈起了对待出“疹子”(麻疹)的情况。李鼎铭也是医生,他认为:“疹子只要招扶(即服侍)的好,不受风,不受惊,可以不药。”这对解决今天孩子出“疹子”的问题还有借鉴。
当天,谢觉哉还写了一首诗《次韵李木老望衡篇》,因篇幅较长,此不引。
大约生活较为安定,谢觉哉的诗情也随之而起。第二天是“古历元日”(春节),天气“微晴”。他在日记中记下所作一诗《国仁、宗麟同谒凌波墓》:
净土长眠三阅年,零鸾剩鹄尚情牵。而今重展双飞翼,应为同衾一辗然。春王元日雪初残,梦里依稀庆岁端。一束鲜花双俯首,更无人说笑啼难。
这是一首探望逝者之墓的有怀诗。当天晚上,谢觉哉去新市场看灯,“对山新民村,悬灯较多,可证市民生活改善。”由小见大,谢觉哉处处注意到平民的生活状态。那时候的花灯上,常常写着灯谜。可有一盏灯上,写了王震的一首《南征诗》。谢觉哉觉着有味,记在了日记中:
祖国黄河长,长江是故乡。南征又北伐,指日过太行。
武将作诗,总有一股文人欠缺的豪气。
大年初二,“徐老(徐特立)来,同过陶承。高扬请吃饭。”这一天,他将自己的一点感悟记在日记中:“经历了,未必知道做;知道做了,未必知道要如此做的道理。甚至人家说明了这道理又经事实证明,还是不肯相信。”这也许是多数人常有的现象,可多数人都不去如谢觉哉那样深入思考下去。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一些过春节的情形:谢觉哉看了一场民众剧团演出的《逼上梁山》,看了多场秧歌,参观了火柴厂,写了许多首诗……其中间或还有一些思想文字。其中一节,可以看出当时先辈的思考深广度:“二月十九日。在交际处和敌后来人谈政权问题。孙中山说中国人民不是自由太少,而是自由太多,因此对争自由不感到兴趣。封建时代皇帝管不到许多,人们似乎很自由,但那些自由全无保障的,随便可以剥夺净尽。我们要的是有保障的自由,自己创造与管理生活的自由。我们同志受孙中山影响颇大,不喜欢讲民权,以为只要能替人民做事,就以为是民主了。”这就显现出我党比孙中山先生主张的先进性来。
这段时间,谢觉哉作诗颇多。诗歌是人们表达内心世界最为深切的形式,故此虽不能多引,可不妨引用一、二来观人观事。元宵节前一天,谢觉哉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忆内》(已一年不通信)”:
愁添白发三千丈,路隔蓬莱一万重。两戒山河忧乐异,念年风雨梦魂通。老逢兵燹家非旧,贫抚儿孙力应穷。只盼南征余季子,有书先寄代而翁。
这是人情,还应当有风物。隔了两天,谢觉哉有一首《喜雪》诗,可以见到人心境的另一面。该诗题目后有括号(沾地易化)。雪大约很“薄”吧:
绝似江南雪,初临塞北春。飘来湿帘幕,望去泻琼银。余燠昨宵火,沾花处士巾。天公为涤秽,村市少游人。
诗后有注云:“此地俗旧历十六日须出行,去掉晦气。”
1946年春节,谢觉哉虽然还在延安,可除夕、春节及元宵节几天的日记均缺,不知是未记还是丢失。其他时间虽还有关于春节记述,可很少,且涉及春节气氛的稀薄,此处就不介绍了。
1947年春节时分,谢觉哉一行人已经因战争形势变化而离开延安,在转移途中了,节日气氛无从谈起。以后说起延安,就已经是另外一层意思,另外一种状态,不是本文涉及的时期了。
人们称延安是“圣地”,指的就是上面所列举谢觉哉日记中记述的那个时段。在那个非常时期,宣传新思想,实践新风尚的地区,面对中国旧有传统节日的春节,由仅放一天假,到大放一周假期;从看重工作,到张灯结彩,相互贺年……可以读出新与旧的交织、影响、顺应、开放种种状态。就在今天,这还是一个课题。
时值“春节”,通过老前辈谢觉哉的笔,我们可以见到当时那块土地的种种情态。在追忆比对间,领会时代前行的步伐。
历史,被记忆,它就活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9-02-05/5492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