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毛岸英在阳信的日子:始终是个普通兵

毛岸英在阳信的日子:始终是个普通兵

1947年11月6日,毛岸英化名“杨永福”,随时任中央土改工作团团长的康生等人,到达山东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李桥村。当时他的身份是康生的情报员和联络员。在阳信期间,毛岸英从未表明身份,一直穿着一件爸爸给他的肥大旧军装,写字用的是铅笔,笔记本是用五颜六色的旧纸合订而成,完全是一副“土八路”的形象。

毛泽东与毛岸英合影

化名“杨永福”来到阳信

1946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放手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土地革命运动,但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改革不够彻底和党内思想、组织不够纯洁的现象。

对此,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并通过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当时,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毛岸英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把毛岸英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说,外国的大学你念过了,可中国的大学你还不熟悉。要念好中国的大学,当务之急是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也就是了解国情。为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决定让毛岸英到农村一线参加“土改整党运动”。

1947年11月6日,毛岸英化名“杨永福”,随时任中央土改工作团团长的康生等人,到达山东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李桥村。当时他的身份是康生的情报员和联络员。根据工作进展和上级指示,渤海区党委决定在李桥进行建乡试点工作,并在王架子村召开了专门会议。在会后的选举中,大家提名杨永福(毛岸英)同志为计票员,经投票选举产生了新的乡政权。

不久,根据工作需要,毛岸英与同来的部分同志转调到了阳信城东南的张家集村,被安排住在张元林大爷家的东屋里。来到房东家后,毛岸英一有空不是帮着挑水、扫地,就是干其他杂活。张大娘也不把他当外人,像亲儿女一样待他,没几天就不称他“杨同志”而亲切地叫他“孩子”了。

毛岸英

始终是普通一兵

在阳信期间,毛岸英从未表明身份,一直穿着一件爸爸给他的肥大旧军装,写字用的是铅笔,笔记本是用五颜六色的旧纸合订而成,完全是一副“土八路”的形象。每逢吃饭,他总是和勤务人员挤在一起。一次,十几个队员围在一个桌上吃饭,他忙着给一些队员讲解问题,其他队员吃饱了,他却刚刚吃了一半,而这时盆中只剩下一些菜汤了。他毫不在意,一手拿窝头,一手端菜盆,喝着菜汤吃得津津有味。

工作中,他坚持原则,敢于直言,高度负责。在总结建乡试点的会议将要结束时,主持会议的段林问道:“杨永福同志你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毛岸英从座位上站起来,就工作中存在的“左”的倾向和一些不妥之处,客气而又认真地提出了两条改进建议,他的发言立刻获得了在场人员的赞同与掌声。

李桥区委书记孙玉山,在与邓子恢警卫员的交谈中得知杨永福就是毛岸英,对他更加信任和尊重。在一次工作会议召开前,两人坐在了同一条板凳上。交谈中,当毛岸英问他对工作有什么看法时,孙玉山当即就运动中出现的偏离中央精神、极端做法及侵犯中农利益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会后,毛岸英及时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不久,上级就下发了要进行重新整顿的通知。

1947年春天,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为避开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是年夏天,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及所属机关横渡黄河,来到山东军分区机关所在地——阳信县。第二年春天,华东军区剧团到渤海区慰问演出来到了张家集一带。乡亲们从没见过这么高水平的演出,看过《三打祝家庄》后还想加演一场,于是大家向“杨同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毛岸英马上将此建议反映给了剧团领导及区政府,经同意又让众乡亲看了一场精彩的京剧《红娘造反》。

在发展副业生产中,乡亲们想加工豆芽,但手中没有绿豆,区粮站有但不能随便卖.情急之下老乡们又找到了“杨同志”。了解情况后,毛岸英马上写了一个建议送给了有关单位,结果,天没黑绿豆就从粮站拉了回来。有一次,房东张大娘与邻居因琐事产生摩擦,毛岸英得知后,劝张大娘到对方家中讲和。在毛岸英的陪同下,张大娘端着一碗刚煮好的面条主动来到对方家中。一进门,毛岸英先喊了声:“大娘,张大娘看您来了!”闻声,老大娘忙出门,笑脸相迎。就这样,在说笑之中化解了两位老人的矛盾。

一天,村中一位小伙子娶媳妇,新娘的花轿早已停在了门口,可接媳妇的人还没有到达。凑热闹的小伙子们喊着、叫着,挤得花轿摇摇晃晃。同样挤在人群里看热闹的毛岸英见状,担心挤倒花轿摔伤了新娘,连忙拨开人群,来到轿前掀开轿帘说:“新娘子快下来吧。”当新娘听到是一位男人的声音时,本来十分局促的她更加紧张了起来。毛岸英感到有些奇怪,为何新娘不说话?原来是红盖头挡住了视线。毛岸英便想为新娘揭去红盖头,旁边的人急忙拉住了他的手说:“杨同志,您不知道俺这里的规矩,你不能动红盖头。”毛岸英忙解释道:“我是怕摔着她。”说着,伸手想和新娘握手道歉,新娘腼腆得忙把手缩到了身后,窘得毛岸英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从此,乡亲们更喜欢这个憨厚纯朴的小伙子了。

毛岸英与刘思齐

深情依依告别阳信

1948年5月,中央电令毛岸英调离阳信,回中央从事新的工作。当乡亲们得知“杨同志”要走的消息时,都纷纷前来与他道别。张大娘更是忙个不停,为他炒花生、煮鸡蛋、包饺子等。晚上,大娘干脆将他的被子抱到自己的炕上说:“孩子,最后一个夜晚了,你就跟大娘住在一起吧。”全家人整夜未眠,长谈到天明。

清晨,空中飘着绵绵细雨,张大娘早已将饭做好。吃过早饭,毛岸英背好背包与张大娘告别。大娘眼含热泪,双手握住他的手说:“孩子,你看这天,咱不能明天再走吗?”毛岸英哽咽着说:“不行呀,大娘,军区的车还在等着呢。”张大娘一家与乡亲们簇拥着他来到村头,毛岸英含泪告别张大娘和众乡亲,依依不舍地走上了汽车。当汽车远远离去后,张大娘仍站在雨中,挥泪相送……

离开阳信后,毛岸英没有忘记张大娘一家和众乡亲。1948年中秋,正当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时,突然有人大喊“毛主席的儿子来信了”,众乡亲纷纷拥上街头,只见老村长张会山手里举着一封书信。

信中写道:“离别二老,倏忽数月,天各一方,万分想念。远隔天河,情怀衷肠。二老待我,胜似儿女,恩德之重,铭刻肺腑!一路平安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暂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万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队去锻炼,目前只待组织决定。请代问张会山二老好!乡亲们好!”落款为:杨永福,时间:1948年8月19日。众人无不感动,而此时张大娘更是泪中带笑,倍感欣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8-03-26/4946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3-27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