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让毛主席“夜不能寐”的报道是怎样写出来的

让毛主席“夜不能寐”的报道是怎样写出来的

  

“泥腿调研” 见精神

如今,交通工具虽然越来越发达,传播手段虽然越来越先进,但做好工作仍离不开“泥腿调研”

有一位叫刘光辉的新华社记者,现在人们对他的名字有些陌生,但他采写的报道却曾让毛主席“夜不能寐”。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刘光辉写了一条消息,同时还与他人合作采写了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两篇稿件均在《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读过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由此,人们记住了刘光辉的名字。刘光辉能写出让毛主席“夜不能寐”的报道,绝非一时的灵感,而是他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结果。当时,新华社江西分社有一个规定:记者一年下乡采访超过6个月就能拿到一笔“鞋子补贴”,而刘光辉年年都能拿到。他在新华社江西分社一干就是28年,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妻子余芝琴笑着说,他这个农业记者常常把跳蚤和虱子带回家……无论车间厂矿,还是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从国家大事到黎民疾苦,都曾见诸他的笔端。

一项“鞋子补贴”,足见当时媒体对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视,体现了鼓励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导向;而记者能以得到“鞋子补贴”为荣,则体现了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优秀新闻作品都是记者用脚走出来、用心写出来的。当年采写焦裕禄的事迹时,群众一边讲一边哭,新华社记者穆青一边哭一边记。采访结束,泣不成声的穆青一拳砸在桌上:“不把他写出来,我们对不起人民。”试想,如果脚底不带泥土、心中不怀感情,怎么会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一篇篇佳作的问世,又怎么能让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扎根?

如今,交通工具虽然越来越发达,传播手段虽然越来越先进,但做好工作仍离不开“泥腿调研”。基层一线是了解民情、获取信息、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会有发言权,才能从群众实践中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

焦裕禄有句名言,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当年,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120多个大队,直到被送进医院的前一天还在调查研究。他之所以能找到治理风沙的良策,离不开“蹲下去看清蚂蚁”的调研精神。时下,一些同志也一趟趟到基层去,为什么却发现不了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调研作风不实,没有在“深”和“透”上下功夫。有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有的满足于走程序、凑天数,难免陷入“被调研”的窘境。这样的调研也有动作,也出材料,但却不顶用、不管用,群众戏称:“井中葫芦——从上看是下去了,从下看仍浮在面上。”

如今没有“鞋子补贴”了,也不需要用“鞋子补贴”的方式去鼓励干部下基层了,但制度的激励作用仍不可缺位。对那些作风扎实、勤于调研且工作卓有成效的就应奖励,让他们既得精神褒奖又得物质实惠,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如此,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眼睛向下,搞好调查研究,练就联系群众之功,多出带有泥土芬芳的成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7-02-14/4262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2-15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