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哪些人会不高兴?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哪些人会不高兴?
千钧棒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哪些人会不高兴?
1月10日,为贯彻中央相关精神,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一开始就提到: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教育部的决定出台以后,有人不高兴,称之为“篡改历史”。
这个说法对不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篡改历史”。
所谓的篡改历史,本质上就是某些人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歪曲历史。包括显性的歪曲历史和隐性的歪曲历史两种。
显性的歪曲历史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无中生有。
即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硬要生造一个历史事件出来。
二是变有为无。
本来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事实,某些人故意隐去这些事实。比如日本某些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三是移花接木。
在历史上这件事本来是张三干的偏偏说成是李四干的。
四是随意扩大或者缩小事实。
只承认曾经有这件事发生过,但是根据需要夸大或者缩小事件的规模和影响力。比如章某和女士称共军在抗战中只打死851名日军。
五是有意淡化。
不否认这件事的存在,但是一笔带过,有故意让别人忽略或者淡忘的意图。
六是粉饰、美化或者篡改性质
比如日本对慰安妇问题,开始是否认,后来说是自愿的,最后花钱让韩国人自己抹去这段历史。还有把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说成是“进入”。
还有一种是隐性的歪曲历史。
那就是把历史事件碎片化,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性介绍历史事实,虽然他说的是事实,但是由于被割裂了,会导致有意无意误导别人产生对历史误解的后果。
比如沈志华谈论毛泽东在访问莫斯科的时候说的那番不怕核武器的话,毛的确是那样说过,问题是前面中国曾经四次遭受美国的核威胁,甚至做好了核袭击的准备。对此他只字不提。又如,还是这个沈志华,谈到蒙古独立的问题时,只说一开始国共双方都承认,后来只说国民党不承认,却只字不提1961年国民党代表在蒙古加入联合国的时候没有使用否决权的事情。又如“卡廷事件”,某些人只是提到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杀2万余名波兰的战俘和公务员,却只字不提之前波兰在和其他12个国家一起入侵苏联的时候曾经屠杀10万苏联红军战俘的事情,也只字不提同时期美国、德国、日本之间相互几十万、上百万地虐杀对方的俘虏的事情。
那么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篡改了什么历史呢?
是无中生有吗?非也,从“9.18事变”开始,无论是共产党的军队方面还是国民党的一些地方部队方面都已经开始了局部的抗战——
南京政府自己不愿跟日本人打,还不让别人抗战,杨靖宇,赵尚志等人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自然为其所不喜,非但没给过一枪一弹,还在背后捅刀。
十九路军和第五路军四万余兵力血战上海,南京仍然摇扇观战,战事结束后,蒋介石还要整他们,不给发军饷,连宋子文都看不下去,偷偷给了他们一笔军饷。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通电全国,以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名义高举抗日义旗,应者如云,中国从不缺血性男儿。
7月12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吉鸿昌率敢死队攻克多伦,将日军赶出察哈尔省境外。换来了蒋介石罗织的“脱离中央,煽扬赤焰,妨害政令统一”的罪名。
1934年7月,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红十军会合后,成立红十军团,被国民党重兵围堵,1935年方志敏牺牲。
1935年,北平学生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南京斥之为共党煽动。
1936年6月1日,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通电宣称“北上抗日”仍被蒋介石妒恨。
1936年11月23日,傅作义所部奇袭绥远百灵庙,12月8日消灭锡拉木伦庙的伪蒙军,并处死29名日军军官及特务,蒋介石仍然无动于衷。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才正式承诺放弃“安内攘外”之政策。被迫开始全面抗战。
是夸大或者缩小吗?
事实就明摆着在那里,只不过是时间的起点问题,只属于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评价问题,如果某些人认为“十四年抗战”是夸大,因为不是当时正统的国民政府的政府行为,那么“八年抗战”也是夸大了,因为如果以政府动员抗战为界线,那么只有 “四年抗战”,即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南京政府对日宣战算起。
再用上面罗列的篡改历史的种种情况对比,都没有能够对上号的,那么“篡改历史”从何说起呢?
既然不存在“篡改历史”的情况,那么某些人的篡改历史的说法就属于一种毫无根据的无端指责,那么,对这种改动不高兴并且进行无端指责的会是什么人呢?
第一种人:
活跃在中国网络上的日本右翼势力,也有人把他们斥之为“网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网络上进行文化渗透和各种煽动,破坏中国的社会稳定。
第二种人:
国内亲日派,主要是自由派人士,这种人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感情上的亲日派,他们由于亲人移居日本或者喜欢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文化,爱屋及乌,不喜欢别人做让日本人不高兴的事情,哪怕是揭露日本的真实存在的黑暗面他们也不高兴;第二部分是政治上的亲日派,这部分人主张由美国和日本主导中国的所谓的“民主进程”,所以任何会唤起国人勿忘国耻和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保持警惕的行动都会让他们咬牙切齿。
第三种人:
是自由派中的前朝遗老遗少,即所谓的“果粉”,他们不反对抗日战争,他们要的是维护国民党的正统地位,强调国民党对抗战的“主导作用”,而这并不是简单的抗战领导地位之争,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种所谓的“正统性”为他们恢复所谓的民国,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造舆论。而“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客观上挑战了他们的蒋委员长领导抗日战争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尽管正宗的国民党在台湾地区政权易手后受到民进党追杀,国民党目前在台湾人的心目中的地位还没有大陆人心目中的地位高,但是某些人偏偏就有这种毛病,别人越是欺负他,他就越是奴才相;别人尊重或者重视他,他就越是拿架子,在台湾地区败选的某些国民党人和国内的某些国粉就是这么一个德性。他们反对改动的主要原因是党派分歧或者说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与上述的网络上的日本右翼势力以及感情亲日派和政治亲日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至于把此与日本在教科书中篡改历史相提并论的很可能是这种人,因为前面两种人一般不会把他们心目中的不好的东西与日本联系起来,当然也不排除第一、第二种人中表达一种反唇相讥的意思——你们说我们篡改,其实你们也篡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上,在任何国家里,不会有观点完全一致的情况,因此,不管政府作出什么决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这一决定正确还是错误?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利?支持或者反对的人是些什么人?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是出于什么动机支持或者反对?弄清楚了这些,就既不会追求所谓的意见的高度统一,也不会为因为有反对意见的存在而大惊小怪。
对于这几种人的反对,我们可以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自由,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而反对以后,就走你自己的路,由他们说去,难道听到拉拉蛄叫,咱们就不种地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7-01-13/4212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