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毛泽东何时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

吴殿尧

 1886年,晚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深重之时。时艰势危,朱德诞生了。与其他同时代先后降世的英雄一样,耳闻目睹了民族国家之艰危、人民之疾苦,一经师长点拨,他便立下了救国救民之宏愿,并为之奋斗终生。

“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他常听私塾席老先生说,“要能做事,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出路”,受到最初的启蒙。

上中学后,注重向学生灌输爱国维新思想的学监(校长),即后来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先生,慷慨激昂地对学生说:“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也要救国家!”这番话更增强了朱德爱国、报国、救国意识。这种心境,反映在他20岁写的一首诗中: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兴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年轻的朱德,纵有“冲天壮志”,但却报国无门。他在家乡仪陇县教了一年书,因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不得不愤然辞去教职,徒步千里奔赴云南投身军旅。行前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朱德考入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里,他更多地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他偷偷阅读在进步师生中流传的《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民报》、《南风报》等革命书刊,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歃血宣誓,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奋斗。

从讲武堂毕业后,朱德追随革命党人蔡锷等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重九起义,成为攻打总督府的前驱队长。随后,又参加了保卫民主共和的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他在硝烟炮火中征战十年,却看到辛亥革命的成果丧失殆尽,国家、民族、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陷入失望苦闷彷徨中。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他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为了寻找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踏上了充满惊涛骇浪的艰苦求索的旅程。

朱德以这样的诗句,表达他出国时的心境: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朱德远赴欧洲,在柏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是36岁,又重新开始学习,重新当普通一兵,重新开始奋斗,过饥寒交迫、风餐露宿、流离失所的生活。正是赤诚的爱国情怀、为国为民不屈不挠进取奋斗的精神,使他从一个爱国者、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敌在眼前,枪在手中,决战非遥,胜券可操”

入党后,朱德和一同出国的好友孙炳文等,一边在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一边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常阅读中共旅欧总支部办的《赤光》、德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第三国际通讯》、《共产国际》等刊物。通过这些学习,朱德初步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中国革命和世界有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朱德是党小组年龄最大的党员,由于他阅历丰富,待人坦诚,处事稳重,认识问题深刻,学习又十分刻苦、认真,大家对他很尊重,亲切地称他朱大哥。每次学习讨论,他都积极发言。有一次,讨论有关中国社会变革问题时,他说:“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贫穷落后,社会停滞不前。不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不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和帝国主义,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不能改变,只得任人宰割,社会也不能发展和进步。” 由此可见,朱德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开始认识了拯救国家、民族与人民的道路。

孙炳文当时给国内《向导》周报写的信,反映了他和朱德学习时的心境,说:找到了“大雄无畏”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食粮”,感到“如梦初觉”,觉得“敌在眼前,枪在手中,决战非遥,胜券可操”。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找到革命真理的喜悦、投入革命斗争的渴望。他们哪里想到,中国革命道路将是多么艰巨复杂,为实现革命理想,将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将有多少流血牺牲。孙炳文在大革命洪流中回国,不久就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四一二”大屠杀中流尽一腔热血。

“黑暗是暂时的,革命会有胜利的一天”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朱德矢志不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

朱德入党后不久,即向党表示“忠诚于革命”,要求到苏联学军事,“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年轻的中共认识到只有创建革命武装才能生存下来继续革命。这时,朱德成了中共党内无人可以比肩的军事人才,因为他曾是滇川军界赫赫有名的将领,有过十年战争经历与经验。他也确实兑现了对党的承诺,为创建人民的武装立下大功。

“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失败,两万多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七八百人,许多意志不坚定者纷纷离队,就在这时,朱德挽狂澜于即倒,登高一呼:要革命的跟我走,我总有办法的,黑暗是暂时的,革命会有胜利的一天。他说到做到,以起义军余部的星星之火,燃成湘南起义的燎原之势,再与毛泽东会师井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朱毛红军虽然由小到大,取得多次“反围剿”的胜利,但却因“左”倾错误的干扰而丧失了中央苏区,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48岁的朱德,是长征高层领导中最年长者,但他为了节省强壮战力而不要配备的担架,只要两匹马,一匹用来驮文件,一匹用来接护总部队伍的伤病员。两年长征,朱德经历了全过程,而且比毛泽东等多走了一万多里,其中的艰险曲折难以想像。作为红军总司令,他一直站在这支钢铁队伍的前列,不仅要指挥部队在枪林弹雨中闯关夺隘,还要对“左”倾军事错误、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又分离后,他促成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终于实现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正是他有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才有万难不屈的意志,才得到毛泽东的赞誉:“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朱德的革命信仰,还反映在中华民族拯救危亡的抗日战争中。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朱德挥笔写下这样的抗日誓言:

日本强盗夺我东三省,复图占外蒙,又侵我华北,非灭亡我全国不止。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朱德率八路军三个师,迎着日本侵略军的凶焰开赴华北前线,很快以平型关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又迅速在敌后战略展开,创建了一批抗日根据地。他在抗战的最初三年,两度往返太行山与延安之间,多次穿越敌人封锁线,艰险备尝。他1940年返回延安时,八路军已由出发时的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人,破除了当初有人对红军到抗日前线越战越少的担心。

革命的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要付诸切实的行动。朱德回延安时,陕北根据地面临着极度困难,困难的程度使有人提出“是散伙呢,还是自力更生”的问题,川北农家出身的朱德早就有军垦屯田养兵的思想,他在1941年早春,踏着冰雪,勘察荒芜多年的南泥湾,决定以三五九旅为骨干,带动边区其他的部队、机关、学校一起前来垦荒,并由此发起边区大生产运动,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为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年届高龄,依然不忘初心,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奔波操劳。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本色。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撰写介绍朱德一生的《伟大的道路》出版,她在遗嘱中指定将该书的稿费近一万马克留给朱德,朱德却分文不取,指示用这笔钱给国家购进一大批有用的科技书籍。朱德在逝世前还嘱咐夫人康克清同志,把他省吃俭用积攒下的近二万元人民币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他为了践行他的信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一切。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6-11-30/4134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12-01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