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你知道红军的白龙马吗?

1930年,朱德亲自向首任工兵连长王耀南交代组建工兵连的任务,从此工兵就成为了我军队伍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两年的长征中(1934.10-1936.10),红军工兵常常编入先遣队,保障四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渡过的大江大河24条、翻越的大山20多座,穿越了15000多平方公里荒无人烟的水草地。一路上工兵力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斩关夺隘、探险破障,保障红军主力迅速开进和机动作战,为摆脱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阻截,实现战略转移,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突出贡献。

遇水架桥,天堑变通途

在长征中,被编入先遣部队的工兵分队,担负着道路侦察和标识任务。那会儿的工兵队伍条件十分简陋,每到一地都要尽可能地收集可用的物资器材。整个长征途中,工兵队伍靠着竹筏、木船、麻绳、门板、床板……硬是保障了红军主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架设了袁水、潇水、湘江、乌江、赤水河及嘉陵江等浮桥。

大江大河本就是天险,再加之国民党军队往往据险扼守,事先还做了烧毁船只、炸断桥梁、抽掉桥板等准备,使得红军每次渡河,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工兵部队不仅要负责寻找物资器材,勘测有利地形,择机进行桥梁搭设,还要面临敌人据守火力的强烈打击,顶住敌人第一波炮火。工兵分队常常既担负架桥任务,还要肩负突击任务。很多情况下,也是紧随突击队之后。这就要求工兵分队不仅技术要高,战术要好,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打头阵的意志决心更要坚定。

在四渡赤水过程中,毛主席将“打前站”“查民情”“摸敌情”“探路情”“扎营房”的任务交给工兵。那个时候,周恩来同志分工主管渡河架桥工作,亲自召集工兵干部勘察地形,确定架桥、渡场,工兵分队在营长陈士榘带领下先后架设浮桥数十座,有了这些桥,“四渡赤水”作战方才得以成功实施。

四渡赤水作战仅是工兵力量在长征作战中作用体现的一个缩影。一路走来,四路红军共渡过大江大河24条,其中血战湘江、强渡金沙江、乌江天险架设浮桥、四渡赤水妙用奇兵、泸定铁索强铺桥板、青衣河首创水下桥,每一道天堑背后,都有一串著名的大小战役。而工兵,就战斗在跨越天堑最前线,遇水架桥,使得天堑变通途。

逢山开路,绝境辟生机

在长征途中编入先遣分队担负道路侦察标识任务的工兵,不仅负责架桥,还在翻越大山、走过草地的过程中负责寻找标识道路。“探路者”的活不好干,技术难度大,体力要求高,面临的环境复杂,对全军能否顺利前进负有很大责任。

渡过青衣江,中央红军开始翻越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担负先遣队的红军工兵先行出发,负责在雪山下搭设窝棚,供红军主力翻山前休息。当红军主力抵达后,工兵分队来不及修整,又立即起程,为部队翻越雪山开辟道路。在雪山上,他们冒着冰雹、雪崩、狂风、缺氧等重重困难,走在部队的最前面,为部队标定方向和整修道路。遇到坡度极陡的冰壁,需要在雪崖壁上打踏脚孔,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即会坠入万丈深渊。工兵战士在衣服单薄、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完成了超大的工作量,有些同志在作业途中活活累死。

夹金山(主峰海拔4950米)之后,红军又陆续翻过了梦笔山(梦笔山垭口山顶海拔4047米)、雅克夏山(海拔4443米)、昌德山(海拔4283米)、达古山(海拔4752米)。这是5座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包括这5座雪山,红军在长征途中共翻越大山20多座。

1935年8月,红军开始过草地。担任先遣分队的工兵在茫茫草原中行进,不仅要忍受饥饿和疲劳,还担负着道路侦察和架设桥梁的任务。在草地深处,红二师工兵连为保障部队过河,全连四五十人轮番砍一颗大树用以架桥。由于没有粮食吃,战士们身体十分虚弱,砍不了几斧就心慌气喘,晕倒在地。近50号人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方才把树砍倒,架起了一座独木桥,保证了部队顺利过河。

工兵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开路先锋”,为红军长征趟出一条生命通道,“逢山开路”,在绝境处辟生机!

牺牲奉献,甘当白龙马

红军长征时期,各级领导人非常重视工兵的使用。毛泽东到工兵部队时,深受触动,说到动情之处,给大家讲起西游记里“白龙马”的故事,赞扬和鼓励“工兵应该做红军的一匹骏马,驮着革命走向胜利”。

事实上,工兵战士们的英雄行动也对得起“白龙马”称号。除了当先锋打头阵,为全军开道,表现出超强的战斗意志,他们还表现出了铁一般的作风纪律。

1935年5月,中央红军为抢渡大渡河,必须通过彝民居住地。担任先遣分队的工兵连率先进入该区域,不料被彝族当地武装团团包围,指导员被当场扒得精光。“不准开枪!谁开枪谁就违犯党的政策!”不是枪炮打不过长矛,是党和人民军队的纪律胜过一切。这是守纪如山、矢志革命的担当。

长征路上,工兵这匹革命“白龙马”一心向党、信念坚定,在巨大的挑战和牺牲面前表现出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忠贞不渝的高尚精神。

1933年底,红一方面军所属的军团、军、师、团普遍建立了工兵分队。1934年6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省瑞金县武阳镇组建直属工兵营。1933~1934年,红军第2、第6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先后组建了工兵分队。可以说,长征出发时,红军里的工兵力量是十分充足的。长征结束时,全部红军的工兵力量仅剩一个工兵连。红军工兵在长征中的伤亡和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王耀南将军

王耀南将军曾带领工兵分队在雪山上修桥铺路,为全军开道,晚年的老将军时常会想起700里的雪山路途中,留下许多工兵战友的遗体。为了缅怀长征中的工兵士兵们,王耀南老将军曾写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挽联。直到今天,“信念坚定、忠贞不渝”的“白龙马”精神,仍是我们工兵六大精神传统之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6-09-07/3988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9-08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