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红旗文稿:有人制造毛邓对立 反腐被称派斗

 2014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

  2014年我国思想理论领域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同时,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展开了讨论和争论,形成了若干热点。

  热点一: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思想理论界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并围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展开热烈讨论。

  学者们高度肯定全会及其《决定》的重大意义。全会及其《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清晰勾画了法治中国建设宏伟蓝图,具体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各个领域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一个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学者们强调,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于这一明确阐述,绝大多数学者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但也有极少数人持质疑或否定态度,诘问“党大还是法大”,把党的领导与法治对立起来,认为强调党的领导就会损害依法治国。对此,学者们分析指出,宪法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但党要带头执行,带头遵守,不存在谁比谁大的问题。诘问“党大还是法大”,其目的是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从而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坚持党的领导,讲我们要搞的是社会主义法治,而绝不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浑水摸鱼、扰乱视听。

  针对有人把“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曲解为西方宪政,认为依法治国就是要实行宪政,学者们分析指出,《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表明我们党对宪法的尊严和权威的充分尊重,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带头遵守宪法的宪法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集中体现。学者们强调,我们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有着根本差异。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所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确立了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民主集中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原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反映。西方宪政民主之“宪”,是按照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宪法来进行统治,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来管理国家,以达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这一根本目的。

  学者们建议,在事关大是大非的重大理论观点的解释上,应进一步明确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

  热点二:关于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思想理论界围绕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学者们高度肯定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和邓小平理论的开创性意义,大家普遍认为,邓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者们反映,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错误观点或不良倾向。一是完全否定邓小平和邓小平时代。突出表现是在评价改革开放时,只看到发生于改革开放进程之中的负面问题,而不讲成绩。二是割裂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制造“毛、邓对立”。突出表现就是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对立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质疑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并借此反对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种则以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妖魔化,把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挫折与失误无限放大,对这一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视而不见。三是误读和曲解邓小平理论及其一些重要论断。这些片面、错误理解主要集中在“不争论”、“不改革死路一条”、“姓‘社’姓‘资’”、“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共同富裕”等重要论断上。

  学者们指出,针对上述不良倾向,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融会贯通地把握其精神实质。

  热点三:关于经济领域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2014年,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者们就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问题,继续展开深入研究。

  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既要用市场调节去抑制“政府过度干预”,又要用政府调节来纠正“市场机制失灵”,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学者们强调,要深刻认识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作用论”与我们党提出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差别,警惕对市场与政府关系进行的各种新自由主义解读。

  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上,学者们认为,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学者们强调,要高度警惕各种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错误观点,比如,有人用市场经济否定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主张全盘私有化。有人把国有经济说成是“官僚垄断资本”,将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正常的市场竞争说成是“与民争利”。有人认为,国有企业只能存在于非竞争领域,不能参与市场竞争和追求更多利润。还有人认为,国有企业只能提供公共物品,从事私有企业不愿意经营的业务,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等等。

  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上,学者们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有效制度载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是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目的是实现“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学者们反映,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目前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成为不少地方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片面性苗头,需要引起重视。比如,有的地方不分行业属性、企业层级、业务特点,一哄而上,全面开花,搞混合所有制运动;有的地方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理解为“国退民进”,提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比重降得越低越好;还有人提出,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应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而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等等。学者们认为,这些认识和做法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纠正。

  在全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问题上,学者们认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反映,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比如,有的人只强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不注重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的人则只强调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注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的人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公有制经济发展了就会阻碍和削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了就会阻碍和削弱公有制经济,等等。学者们指出,全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需要辩证地看,既要看比例,更要看总量和控制力。忽视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落入私有化的陷阱;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导致经济体制僵化,经济活力不足。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热点四: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了系统阐述,专家学者纷纷对“新常态”作出梳理、解读、谏言。

  学者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概括起来就是“九大趋势”,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趋势性变化;“三更阶段”,即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三转特征”,即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两不变两变”的判断,即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八个更加”的基本导向,即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学者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引导全党理性、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新常态,就是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换关口,精神上保持平常心态,工作上打破惯性思维,增强自觉性,主动作为,走出新路子。当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错误论调:有的认为,在经济增速减慢的情况下,只能考虑发展增效,保护和刺激资本的积极性,不能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有的把“新常态”曲解为“经济衰退”,制造“中国经济崩溃论”。有的把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全都归结为新常态,甚至把经济的短期波动也归结为新常态,出现一种把新常态泛化的倾向。还有的把完全市场化当作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学者们强调,以增长速度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走到尽头,现在“缓增长”正是“调结构”的发展转机,绝对不能再重走老路。

  学者们建议,面对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适应新常态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将已经出台的重大经济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同时推出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高质量改革方案和举措。中央确定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措施,就是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积极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增长点,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让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热点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

  学者们强调,推进文艺的繁荣发展重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创作必须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必须正确处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文艺既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又不能为市场所左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关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真善美作为追求的永恒价值,才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否则,文艺就会沦为市场的奴隶。

  学者们认为,推进文艺工作发展繁荣的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一要培养文艺工作者坚定的人民立场,引导他们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握人民需求,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二要培养他们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文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用,切实承担起引领风尚、铸造灵魂的神圣使命;三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克服浮躁,潜心创作,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推出创意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

  热点六: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总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头换面,以新的面目出现。2014年,这种思潮在继续虚无近现代中国历史尤其是党史国史的同时,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污蔑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意在从理论上重新阐释历史虚无主义,从而制造思想混乱。二是美化和吹捧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学者们分析认为,一些人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把否定和抛弃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自由经济制度定义为历史虚无主义,意在夺取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动权、话语权。其打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帜,间接地隐晦地反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而“民国热”则是对中华民国时期的畸形的病态的缅怀,其中既有别有用心之人的刻意引导与挑唆,又有西方反华势力和台独分裂分子的背后影响。必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民国,让“缅怀民国”回归理性、客观、真实。

  学者们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揭秘历史”、“还原真相”的幌子,肆意解构历史、曲解历史、颠覆历史,违背历史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典型表现。比如,近期在甲午战争历史的研究中,出现了否定歪曲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勇于为国牺牲的海军将领的不良倾向,把丁汝昌等人吞鸦片自杀歪曲为在战争中吸食鸦片。学者们指出,甲午海战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海军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畏强敌血战到底,有的战死疆场以身殉国,有的拒不投降自杀殉国,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们是为国牺牲的勇士,其表现可歌可泣。一些人借纪念甲午战争来否定歪曲这些为国牺牲者,实质上是在否定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目的是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值得高度警惕。

  当前,国内不少人深受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认识模糊。学者们建议,必须做好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长期斗争的准备,坚持用唯物史观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对丑化领袖、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论要敢于交锋,帮助人们澄清思想认识。

  热点七: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2014年,国家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和举行国家公祭活动,引起思想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围绕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对当下的警示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学者们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讲话中对中国抗战胜利伟大历史意义的新定位,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学者们认为,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之久的英勇奋战中,付出了重大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英勇奋斗,最大限度团结了全体中国人民奋力抗战,最终取得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历史表明,没有哪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领导、组织和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学者们强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国家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和举行国家公祭活动,绝大多数学者们认为,这是为了不忘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大屠杀、大悲剧、大惨案,表明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决心。学者们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抗战历史和唯物史观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年学生,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牢记日本帝国主义滔天罪恶和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历史,并将由此所焕发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

  学者们强调,要高度警惕和坚决回击日本右翼右倾势力的不断挑衅。学者们认为,近年来,从炮制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到掩盖生化武器细菌战,从参拜靖国神社到修改历史教科书,从挑起钓鱼岛争端到修改宪法解禁自卫权,日本极右势力无不在竭力突破二战禁区,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对这种严重挑衅必须高度警惕。学者们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的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民倡导和平,但眼睛里也决容不下沙子。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的包容胸怀、大国风范和严正立场。

  热点八:关于互联网治理

  2014年,在巴西召开的全球互联网治理大会,使长期以来由美国监管的互联网治理的安全性遭到了质疑。我国加强对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的管理,特别是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乌镇召开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回应了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面临重大问题的共同关注。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的国际担当。

  在全球网络治理上,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份访问巴西时首次提出“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在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中,再次作了强调。学者们认为,提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表明了中国参与全球网络治理的负责任的态度。多边、民主、透明的原则使各国开展对话具有了同等基础,有利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合作。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互联网治理结构发生变局之际,中国一方面正扭转一味机械应对的被动局面,逐渐以攻为守,形成积极、自信、主动的态势;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角色,推动全球网络治理从单极向多极发展。有学者指出,中国拥有产业优势、用户优势,但劣势是在架构、规则、平台方面,中国参与互联网全球治理的经验、基础、实力依然薄弱,自主创新相对落后,核心技术也依然受制于人。因此,当务之急要慎重考虑清楚我们的核心利益与核心目标,并积极使之落地。同时,积极推动政府、企业、个人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发声、参与讨论。

  在国内互联网治理上,学者们认为,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乃至社会生态体系。法治是互联网治理最重要的硬原则,而道德是柔化的软规则。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互联网治理的共赢之道。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依法规范网络行为。同时,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创新改进网上宣传,加强主流媒体传播公信力、影响力、舆论引导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网络斗争,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热点九: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果。思想理论界高度评价党中央从严治党治军、坚决反对腐败的有效举措和出色成绩,同时从加强反腐体制机制建设、遏制途径、惩治手段等方面积极讨论并建言献策。

  一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学者们认为,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坚持巩固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深得党心民心。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了一本反“四风”的明白账。

  二是关于反腐败斗争。学者们反映,这一年反腐败斗争继续深化,反腐手段不断创新,巡视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猎狐2014”专项行动,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腐败案件,落马官员在数量上不断刷新纪录。既查处周永康、徐才厚、苏荣、令计划等人严重违纪问题,又查处群众办事难、吃拿卡要、上班时无故脱岗、工作时玩电脑游戏等违反工作纪律的问题,还着手解决部分地方“塌方式腐败”、“小官巨腐”的问题,体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治军、坚决反对腐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以实际行动昭示了反腐不设限、打虎不手软的坚定决心。可以说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腐败蔓延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不仅使党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更坚定的支持和拥护,也使党的组织更为坚强有力,更好地保持了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是从严治党原则得到切实贯彻的一年,也是党的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一年。有学者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更加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有学者提出,“四个全面”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者们反映,在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言论或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政治斗争论”。认为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是政治斗争、派别斗争甚至政治阴谋。第二,“反腐过头论”。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搞得过猛,查得太严了,管得太多了,搞得“为官不易”,甚至“官不聊生”,已严重影响经济建设,阻碍了改革发展。第三,“反腐亡党论”。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塌方式腐败”,说什么“不反腐败要亡党,真反腐败也要亡党”。第四,“反腐无用论”。认为现在“无官不贪”,反腐再厉害也只不过是反掉冰山一角,“无论如何反腐,其结局都必定是越反越腐败”。学者们建议,面对反腐败斗争中出现的种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一方面要保持政治定力,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及时坚决地回击各种错误言论和观点,用客观事实和科学论证,揭示其虚伪性和挑唆性。唯有如此,才能唱响主旋律,凝聚精气神,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ls/2015-01-24/2991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1-24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