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九死亦无悔”
“我们会坚持做‘峡谷里的灯盏’,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让她们接好革命的班!”
今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的张桂梅又有了新的期盼——她相信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山里的每一个孩子会更好地成长。
作为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让大山里的女孩儿都有书读”是张桂梅一直以来的心愿。从推动创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到帮助2000多名山区女孩儿圆梦大学,张桂梅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让山里的女孩儿免费接受高中教育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张桂梅曾坚定地说。
为了实现这样的承诺,张桂梅半生都在和命运“较量”。
1974年,张桂梅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5年,相濡以沫的丈夫病故,张桂梅的世界彻底崩塌了。无儿无女、心如死灰的她从大理来到川滇交界处的小城华坪,进入华坪中心中学教书,一年后来到华坪民族中学。
在华坪民族中学,张桂梅一心扑在教学上,但此时她被查出患上了子宫肌瘤,“哭一会儿,站一会儿,一夜未眠。”那是她人生中又一个灰暗的日子。
幸好,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帮助下,这个“外来姑娘”的命保住了。“我要用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回报华坪的父老乡亲。”张桂梅说。
在华坪民族中学教书期间,张桂梅第一次深刻了解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儿无法上学的现实困境。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儿,身旁放着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张桂梅哽咽地说,“当我下车询问小女孩儿怎么了?她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小女孩儿的话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张桂梅的心里,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女子高级中学的想法,让山里的女孩儿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中)在教室里检查学生上课情况(2020年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为了实现“建校”的目标,张桂梅开始四处奔走募捐。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张桂梅的“宏伟蓝图”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但张桂梅没有放弃,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到企业“化缘”、上电视录制节目……她一遍遍复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次次讲述乡村里的辍学故事。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2008年9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100名贫困女孩儿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如今的华坪女子高中,校园内草木葱茏、百花争艳,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而成立之初,整所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
没多久,第一批进入学校的17名教职员工就有9人辞职,部分学生也转学了。“女高还能办下去吗?”质疑声四起。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哭完后回到办公室整理档案。她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加上自己,共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说,“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在二楼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如今,再回忆起这段往事,张桂梅依然眼睛湿润。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在陪学生们做课间操(2022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我们的学生没有先天优势,我们就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就是要让她们和城里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张桂梅说。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4年,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她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右二)在家访时与学生家长交谈(2021年2月9日摄)。新华社发(王秀丽 摄)
让一份信仰薪火相传
对于信仰的力量,张桂梅始终笃定。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存半点私心,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张桂梅说。
从刚成立时着急抹泪到依靠党员“攻坚克难”,从学校军事化管理到传递浓浓母爱,张桂梅和女子高中已经走出黑暗,迎来了灿烂阳光。
从初建学校时的100名学生,到现在共有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梦想之光”。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在校园内与学生交谈(2021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我的学生可以考到浙大,也可以考到厦大、川大、武大,都可以上。”含着眼泪、带着骄傲说出这些话的张桂梅,已经忘记自己还身患重疾。
因为关节痛,张桂梅的手上贴满膏药,不仅如此,她还要每天早上吃十多种药,中午吃五种药……“这辈子不管我怎么样,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从女高走出的学生,也将一份信仰镌刻心间。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月薪7000多元的工资,回乡当村干部,“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感动地说,女高的学生都有这份坚定的信仰。
即将出席党的二十大的张桂梅深知,是党的关怀改变了山区女孩的命运,“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竭尽全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y/2022-10-09/7796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