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网红无视害群之马肖某红,却恶意攻击张桂梅,是何道理?
清华毕业网红无视害群之马肖某红,却恶意攻击张桂梅,是何道理?
千钧棒
有两件与教育系统有关的事,看似之间毫无关系,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某些人射向教育系统的两支毒箭。
一是,天津津南区咸水沽二中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被上传到网络,被有关部门取消教师资格以后。人们很自然拿“因财施教”的肖某红与张桂梅老师进行对比,认为两者有天渊之别。
然而有人称肖某红被有关部门取消教师资格“打消了无数老师的积极性”,“是一次对漏网的好老师的一次查漏补缺的严打”。
二是,更加令人愤慨的是,竟然有人对张桂梅老师进行非常恶毒的人身攻击。而且还敢于亮出国内某著名最高学府的名头。
对于肖某红被有关部门取消教师资格是“打消了无数老师的积极性”的荒谬说法,我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进行详细的剖析,在这里就不重复,只是为了阐述本文观点的需要,简单再说明一下基本观点。
在自由化思潮肆虐的时期,部分高校的课堂成为了重灾区,尽管如此,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充当反面教员,一小撮人把高校变成培养类似黄之锋之流的颜色革命马前卒的加工厂的企图成为了泡影,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看清楚了他们的险恶用心。而即使是在那段时期,中小学里面绝大多数教师还是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自由派公知在中小学里面基本上掀不起什么风浪,于是就想利用一些社会事件甚至是捏造一些社会事件,来挑拨广大教师与政府的关系。四年前的那桩子虚乌有的茂县夏老师“自杀”事件并且有人据此谣言炮制了所谓的《写给全国教师的一封公开信》,让人们看清楚了一小撮人的别有用心,而这次有人称取消肖某红教师资格是“打消了无数老师的积极性”,就是利用美国民主党卷土重来的机会,打着“关心”、“理解”教师的旗号再度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而对张桂梅老师进行攻击的帖子不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而且非常恶毒。我们先看看帖子的内容:
在这短短的帖子里面,通篇胡说八道,下面分段摘录他的原话,然后才一一反驳:
帖子称:“她自己没生过小孩,不知道养育子女的伟大与辛苦,自然不懂家庭主妇的价值。自己又断子绝孙了,并且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是错误的,所以只能欺骗自己说不生小孩是好事,然后再拼命给学生宣扬不生小孩的思想,来给自己心理安慰。”
点评: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在张桂梅还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病逝了。十多岁的她跟随着参加“三线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省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市)。1975年12月,张桂梅在当地参加工作,成为中甸林业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后来她考入丽江教育学院读书。1990年毕业后随丈夫调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1994年末,张桂梅的丈夫因癌症去世。不堪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张桂梅自己要求于1996年8月调到了地处边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
不错,她没有子女,却是上百个孩子口中的“妈妈”;她身患绝症,却把自己所得的奖金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她在基层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托起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希望。
张桂梅是1957年出生的人,到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她23岁。
1983年,由于林业局职工子弟学校教师奇缺,张桂梅到该校当了老师,从此走上教育道路。
在此期间,她遇到了自己一生至爱的丈夫。丈夫是大理水电十四局的高中老师,俩人是相亲认识的,但一见就互相认可,就结了婚,也就是说,她结婚的时候26-27岁。后来,两人还互相鼓励。丈夫考了研究生,张桂梅也考了大学,进入丽江教育学院(现丽江师专)中文系学习。
1990年,张桂梅大学毕业,跟随丈夫到大理市喜洲一中工作。丈夫当了校长,张桂梅是普通老师。
从上述事件的时间线看,到1990年,张桂梅33岁,前面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上放在追求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这在“50后”这一代人当中非常正常。同时,那时候的人响应党的号召,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也是非常正常的。至于为什么在1990年张桂梅大学毕业到1994年末她丈夫去世之前这段时间内他们俩没有要孩子?没有关于此的报道。但在笔者看来,大概是由于身体健康和工作繁忙的原因,我不知道也不能容忍的是,某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有什么理由对这样的为培养贫困孩子而奉献一生的张桂梅大兴讨伐之师?!
这位自称清华大学高材生的键盘侠,对张桂梅老师的一系列指责是建立在她不生孩子的基础上的,这些指责是丝毫也站不住脚的,并且用了断子绝孙这样泼妇骂街式的恶毒语言咒骂张桂梅,可见作者仇恨的不仅仅是张桂梅本人。
在当今人们的观点看来,除非违反政策和法律,否则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生多少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何谈什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她又什么时候“欺骗自己说不生小孩是好事”?尤其是什么时候“拼命给学生宣扬不生小孩的思想”?请作者拿出证据,否则有诽谤之嫌疑。
帖子称:“张桂梅本身思想再极端,危害也仅限于某个学校。而宣扬张桂梅错误严重一万倍。不说她的绝育思想了,你们难道没有意识到对张桂梅和‘走出大山的女孩’的宣传充满了歧视吗”?
“总而言之,张桂梅不仅仅是‘过誉’了。她的极端的错误思想,根本就不应该得到任何宣传。希望大家能够正确批判张桂梅,宣传正能量,让城市和农村人民都能爱国爱乡,建设祖国、建设家乡,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而不是整天想着嫌弃自己的父亲、兄弟、儿时青梅竹马的男友,整天就想着去县城、去北上广,去美国。一个社会有少数极端利己主义者怎么想没多大问题,而把这种思想当作正确思想来宣传,就大错特错了”。
点评:帖子的作者不知道凭什么给张桂梅扣上了“绝育思想”的帽子?当年周总理和邓大姐两人也没有自己的孩子,难道他们俩也是有“绝育思想”?
而下面这段话就非常耐人寻味了。不但道理荒谬,逻辑混乱,而且非常的强词夺理。别看他也喊一些貌似非常正确的口号,但是怎么看都像化装成为八路军的“鬼子”。
走出大山就是“不爱国爱乡”?
联系到实际情况看,在这里“走出大山”的准确含义应该是,让大山里面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暂时离开相对比较落后的家乡,学好本领以后回馈家乡。
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过张桂梅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许多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投身艰苦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这难道就是帖子的作者所说的“不爱国爱乡”?
“走出大山”就是“嫌弃自己的父亲、兄弟、儿时青梅竹马的男友”?
农村的孩子辍学和教师流失,阻碍农村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一些农村不但生活环境恶劣,而且文化非常落后,造成贫穷的隔代传递,如果没有有文化的人去建设,“爱国爱乡,建设家乡,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一句空话。
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相信很多人都在网络上了解到了,据了解,好像当地政府已经安排那些村民整体搬迁。建议那位只是会空喊口号的帖子作者到原悬崖村这些地方去住一个星期,再回来讲大道理。
所谓的“嫌弃自己的父亲、兄弟”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至于嫌弃“儿时青梅竹马的男友”的说法更加是荒谬绝伦。
这些年来,很多著名高校在招生的时候,注意向贫困地区和农村生源倾斜,难道那些走出大山,到大学学习本领的农村学生都是“嫌弃自己的父亲、兄弟”?按照帖子作者的逻辑,为了让农村学生不“嫌弃自己的父亲、兄弟”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不招收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学生吧?另外,什么叫“儿时青梅竹马的男友”?从记者对张桂梅的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实际情况并不是帖子的作者浪漫地想当然的什么青梅竹马的“早恋”,而是一些女孩子小小年纪就被家长违背本人的意志安排嫁人,张桂梅为了说服她们的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踏破铁鞋费尽口舌,什么“青梅竹马”?这不胡扯吗?!
至于所谓的“整天就想着去县城、去北上广,去美国”,更加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然华坪县民族中学创造了丽江市连续十年高考第一,并不一定说明其毕业生都必定具有去北上广和去美国留学的实力,帖子的作者凭空给人家安这么个罪名岂不是可笑吗?退一万步说,假如华坪县民族中学有些毕业生具备了去北上广和去美国留学的实力并且考取了,这又何错之有?
帖子的作者诬称张桂梅和她的学生为“少数极端利己主义者”,依我看,属于典型的贼喊捉贼。世界上有这种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吗?我倒是严重怀疑他发表这样的观点的动机,按照说一名中国著名最高学府的毕业生,如果不是别有用心,不会说出如此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逻辑混乱的话。
清华姚班一般指“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虽然说也许由于偏科的原因,会有某些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但也不至于缺乏到如此地步吧?
联系到最近自由派极力反对有关部门对“因财施教”的肖某红的处分,本人认为,这是某些人射向教育系统的两支毒箭。把处分肖某红说成是“打消了无数老师的积极性”,“是一次对漏网的好老师的一次查漏补缺的严打”的目的是利用美国民主党卷土重来的机会,打着“关心”、“理解”教师的旗号再度煽风点火挑拨离间;而攻击张桂梅的人是想通过攻击诋毁我们的道德楷模,让社会不再相信道德楷模,不再推崇道德楷模,而不推崇道德楷模的社会,肯定会道德滑坡。
鉴于清华毕业的过气网红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对此严肃处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y/2021-03-13/6814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