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啥被删?专家给出的两个理由让人无法接受
《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啥被删?专家给出的两个理由让人无法接受
1950年11月30日拂晓,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的美军,一路穿插,赶到了松骨峰一带。一营三连作为尖刀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战士们刚进入阵地,还没来得及修筑工事,美2师就败退了下来。
为了逃生,敌人先是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和几十门榴弹炮对我军阵地进行了长达40多分钟的狂轰滥炸,把三连阵地轰成一片火海,然后组织步兵实施冲击。
战士们一面扑打身上的火焰,一面利用炮弹坑做工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头砸光了,就用刺刀拼,激烈的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最后,3连仅剩下7个人,仍顽强地守住了阵地。师指挥所听到3连在松骨峰的壮举时,所有在场的同志都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
战斗结束后,一营营长王宿启带领战士们上了三连阵地,收殓烈士的遗体。他在阵地上看到:“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
烈士们的尸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有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的。战士邢玉堂、2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
【杨大易】
当时作家魏巍正在前线采访,112师师长杨大易陪着他登上了3连浴血奋战过的无名高地,魏巍被深深地震撼了。
回国后不久,他就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通讯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周总理在文代会讲话时,曾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魏巍】
当魏巍从座位上站起来时,全场热烈鼓掌。从此之后,“最可爱的人”就成了志愿军和解放军的代名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从2001年之后,这篇文章就逐渐淡出了语文课本,后来更是被彻底删除。那么这篇曾经广为流传又影响了无数人的文章,为何不再被语文教材收录了呢?一些负责语文教材编审的专家给出了删除这篇文章的两个理由。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删的第一个理由是:
这篇文章对战争细节的刻画过于残酷,其描写不像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而是人与魔鬼之间的决斗。
这个理由实在不值一驳,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魏巍只不过是把当时的战斗情景做了一个最真实的还原,难道这也有错?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曾多次使用毒气弹,后来还发动过“细菌战”,这些在杨得志将军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载,这样的敌人不是魔鬼又是什么?难道非要把他们美化成天使才符合编审专家们的需求吗?
【美军向我军阵地发射白磷弹】
《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删的第二个理由是: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文中描写的英雄人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新时代的青少年有自己的价值观,再给他们灌输陈旧过时的革命英雄主义,不合时宜。
这个理由更是胡扯,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世界上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寥寥无几,我们外部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和我们建交,新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毫不夸张地说,抗美援朝就是立国之战。
而松骨峰战斗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缩影,和美军浴血搏杀的三连更是志愿军群体的一个突出代表。
正是这些先辈们的英勇奋战,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幸福的生活,怎么能说他们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呢?说这些话的编审专家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如果连我们自己的教材都不去宣扬这场立国之战,不去歌颂那些为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先烈们,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y/2020-08-04/6432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