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99%的就业率
谁“制造”了99%的就业率
吴 琼
“高校扣押毕业证,要求学生用签约就业协议来换”、“把实习单位作为就业单位”、“在网店上购买假就业协议充签约就业”……不可否认,一直以来,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注水”、数据造假乱象被舆论所诟病。2014年,安徽六安皖西学院一应届生爆料,自己如果不提供就业证明,就领不到毕业证。2010年,湖北孝感学院公布就业率超过90%,部分院系接近100%,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但多名受访学生却称,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就业。只是因为学校威胁若不签署就业协议,就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只好随便找些单位盖章了事。与此同时,为提高就业率,该院还给相关负责人下达指标,视完成情况有赏有罚。近年来各高校通过“被就业”,成功把就业率提升至90%以上。然而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对真实就业情况的隐瞒掩盖,侵害公众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容易对毕业生带来误区,影响他们在就业时的客观判断。
今年来,教育部推动毕业生就业数据核查工作,针对现实痛点,严查数据造假,建立就业数据统计责任制,在6月中下旬部署全面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后,教育部近日又印发通知,要求各省级就业工作部门会同教育督导部门对本地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核查。坚决杜绝“虚假签约”“被就业”以及“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真实准确。可见,确保就业率的真实,已经成为今年毕业生就业必须要认真对待的前置性问题。
确保就业率的真实,需要各级教育部门、高校的认真贯彻落实。一方面,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上级主管部门审查之外,可以引入独立的专业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这可以利用外部力量保证数据统计的客观与真实。同时高校也可探索、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既利用校友网络,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持续的帮助、服务,也能在毕业生和母校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纽带,形成对毕业生的长期帮扶。
掌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数据情况,是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的重要一步。疫情之下,严查就业数据,破除虚假的“99%”,改变高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畸形政绩观,不仅有助于高校体制进步,也利于各方找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着力点,让毕业生的切实利益落到实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y/2020-07-20/6405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