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教育

打印

一节普通的思政课,为何会让同学们鼓掌?

一节普通的思政课,为何会让同学们鼓掌?

姚晓丹

u=2957902080,266813138&fm=11&gp=0.jpg

1999年就已走上工作岗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方祥早已是一位思政战线的老兵了。但面对每一节思政课,他都犹如第一次走上讲台时那般专注。

只要早上有课,李方祥头一天的备课工作必然要到凌晨,而偏偏,他几乎每天都有课。于是,和全国大部分的思政教师一样,他总是迎着第一缕朝霞去上课,踩着月光回家。

这样一份思政课教学工作用文字形容起来,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但实际上,李方祥面对的困难很多。他是“双肩挑”的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担任着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职。他每周有10节思政课,带3个博士生、3个硕士生,还是3个本科生的成长导师。

同时,李方祥还要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带领他们学习文献著作、实地考察,撰写读书心得和论文。

这些工作把李方祥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连中午课间,都会不时有同学过来询问,诉说遇到的难题。

尽管累,但李方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也是最多的。“尤其是有时候,当我宣布下课了,同学们竟会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他们真心喜欢这门课程。这样的回报往往让我心头一热,再多的疲惫也消失一空。”

一节普通的思政课,为何会让同学们鼓掌?

这和李方祥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关,他讲授的是思政课体系中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讲授方式则是“讲故事”。

“我喜欢不慌不忙,让学生跟着我的节奏,抽丝剥茧。我的每一节课都是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真相的过程,像是警察破案一样,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理论根基,一层层拨开迷雾,不断接近真相。我会把结论放在最后,就像打开礼物盒子一样,只有这样,最后的结论才会让学生信服,才会有真正解渴的感觉。”李方祥说。

在近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为代表之一,李方祥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李方祥激动地说道。

通过认真思考,李方祥对照自己的课堂经验,进一步总结了自己的思政工作方法。他向记者介绍:“一是导向性,思政课一定要传达正确的思想导向,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刻,这尤为重要。二是要有内涵,思政课最大的忌讳是照本宣科,拿着文件、读完就算了,这无异于误人子弟。一堂好的思政课必须建立在学理性、思想性之上。在我的课堂上,我要让学生从历史的纵深处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何成为中流砥柱,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三是要有针对性,思政课要走在学生的前列,时刻关注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疑释惑。我们要对一些社会上的错误思潮有的放矢地提出反驳,旗帜鲜明,不能顾左右而言他。近几年在上课时,也会遇到一些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认识不清,或者听到一些历史类的谣言,我都会用确凿的史料证据来反驳。”李方祥略作停顿,“四是要有感情,好的思政课要用感情来感染人。老师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一些慕课、微视频等课程很火,但我觉得,真正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还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所以,思政课教师要珍惜每一节课,因为每一节课都是和学生心灵沟通的过程。”

近年来,李方祥也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些学习方式和学生们交流沟通,比如“一马当先”学习平台,这是一个思政课的线上知识竞赛,通过趣味问答,学生们会对理论内容有更切实的领悟。

工作了20年,李方祥总是热情饱满,不知疲倦。那么,他有没有被学生“问倒”的时刻呢?

“有的。我不愿意简单地告诉同学‘是’或者‘否’,我想要用理论、用史料去告诉他们答案。如果当场解答不上来,那我就先留微信,课下再去搜集资料,与他们交流沟通。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比如,曾有一个同学被一些网站上的‘谣言’所蒙蔽,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产生怀疑,我在课下查找了很多史料,用文献相互佐证的方式让他了解真相,他从此心服口服。”李方祥回忆道。

青春,是美好的,但总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关于人生、关于未来、关于职业,甚至是关于感情,一代代青年都是如此,这也是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我会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书籍,比如我会给‘非马专业’的学生推荐《20世纪中国史纲》,引导他们更翔实地感受我们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我还会给他们推荐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传》等书籍,我们的领袖在青年时代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今天的青年人会因此产生共鸣。”李方祥说。

“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是思政课成功的标准。那么,怎样才算是“喜爱”“受益”呢?

李方祥的一些学生曾作出让他感动不已的选择,那一刻,他觉得这8个字真的实现了。“有一些学生在听完课后,转专业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考研选择了我们专业,决定做这个行业的一员。他们真心喜爱这个专业,信仰这个理论。当然,我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来学这个专业,只要听完课后有收获、能解渴,就是老师毕生最大的幸事。”李方祥说。(本报记者 姚晓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y/2019-04-01/5585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4-02 关键字:教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