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校如何应对西方价值观挑战
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高度重视。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最近发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关注。有的媒体报道大学讲台上存在“言必称希腊”“言必訾中国”现象,有的高校禁止学生“过洋节”引起争议,等等。这些争论涉及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价值观问题。
西方价值观中有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符合的因素,值得吸收借鉴,但它归根到底是由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核心在于实现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西方价值观在我国高校出现,并不奇怪。但是,我们的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不可听之任之,也不能简单地“关、堵、禁”,而应积极有效地应对,包括做强、讲清、辨明、以策略对策略。
做强,就是做强我们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西方价值观之所以能在我国高校出现并造成一定影响,是因为西方国家文化软实力比我们强,其媒体、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比我们强。高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应融入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体系,创作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产品,如编写和出版反映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趋势、具有世界影响力、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专著、教材、音像制品等。
讲清,就是讲清楚西方价值观的弊端,讲清楚它与我国价值观的不同。讲清的前提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自觉,有“讲”的队伍和机制,讲的人有把理论讲彻底、讲明白的底气和本事。一些西方价值观具有很大欺骗性,往往以伪善和温情的面纱掩盖本质,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看清了、揭开了。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也必须有勇气、有能力讲清西方价值观的性质和本来面目。例如,虽然都有民主、自由、公正等字眼,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自由、公正与西方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必须把其中的不同之处讲清楚。
辨明,就是区分各种不同声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可能反映到大学校园中来,形成各种声音。其中,有因利益关系调整或政策措施不到位而引起的“不满之声”,也有腐败等负面现象引起的“疑惑之声”。这些声音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攻击和否定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有效消解“不满之声”和“疑惑之声”。
以策略对策略,就是以我们的策略应对西方推行和传播其价值观的策略。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推销其价值观,从目标、内容到方法、手段都有系统安排与部署,因为他们看到了这可以实现其更大、更长远的利益。我们应站在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对待之,整合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宣传教育资源,实施强有力的“反渗透”。队伍也好、设备也好、新媒介也好,不是有了就行了,还应让其整体发力、有效发声,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西方价值观的挑战面前自信从容。
(作者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y/2015-03-12/3062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