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为什么计划和市场都不能迷信?
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保持正轨,就要把计划与市场两者的优点和长处都发挥出来。计划的长处就是能在全社会范围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干几件大事,并且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公正。市场的长处就是能够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来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实现产需衔接。把这两方面的长处都发挥出来,这是从理论上讲计划与市场两者结合的好处。但是在实践中,两者往往结合得不好,不是把两者的优点和长处结合起来,而是把两者的缺陷和短处结合在一起了;或者我们主观上是要把计划和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实际经济生活中却出现了既无计划,或者有计划而贯彻执行不下去;又无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根本运转不起来。所以,在讨论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问题的时候,我提出两条意见,一条是我们要坚持计划经济,但不要迷信计划;另一条是我们要推进市场导向的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场。总之,要破除两种迷信。首先讲讲不要迷信市场。
所谓市场调节,就是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价值规律在自发调节。我们应当重视价值规律,但不要认为价值规律自己能够把一切事情弄好,我们就把一切事情让给价值规律自行去调节。我想,有这么几件事是不能完全交给价值规律去管的。第一,经济总量的平衡。如果这件事完全让市场和价值规律自发去管,结果只能是来回的周期振动和频发的经济危机。第二,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希望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比如说在10年、20年、30年内以比较小的代价,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高度化。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自发途径,不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这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要经过多次大的反复、危机,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等不起这么长时间的拖延,也花不起那么沉重的代价。第三,公平竞争问题。认为市场能够保证完全竞争,不过是一种神话,即使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也不可能。市场的规律是大鱼吃小鱼,必然引向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针对这种情况,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制定反垄断法、保护公平竞争法,等等。第四,有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学上讲的“外部不经济”的问题。对这一类问题的处理,市场机制是无能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完全听凭市场自发起作用,那就会带来危害社会利益,乃至子孙后代利益的后果。第五,公正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市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市场只能实行等价交换和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这有利于促进效率提高。但是,市场自发的作用,必然带来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现在,在市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这方面已经出现了某些苗头,引起社会的不安,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对此政府不能不注意,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种现象的恶性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至少有以上列举的几个领域,是不能完全交给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去操纵的,还必须由看得见的手,即国家计划和政府管理来干预这些事情。所谓完全的、纯粹的市场经济,根本不是我们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这种市场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在变化,通过政府的政策或计划干预,使之变成不那么完全、不那么典型的市场经济。提出完全市场化的改革主张,撇开意识形态方面不说,至少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就更不能迷信市场,要重视国家计划和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要看到陈云同志所讲的“笼子”的重要作用。
1990年夏天,我在一次座谈会上讲了自己对于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的体会,提到陈云同志曾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比喻为笼子和鸟的关系,我说,这个比喻引起了海内外人士探讨的兴趣。后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讲话,招来了海外报刊很多非议,称之为“鸟笼经济理论”。一些外国人士就这个问题纷纷进一步探询我的看法。我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哪一个国家管理经济都要有笼子,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就是一个很硬的笼子。1990年由于美国国会和总统在几个月里未能就预算取得一致意见,10月初有好几天人们不知道美国政府是否付得起它的工作人员的工薪,国家公园和养老金管理当局面临关闭的危险,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也不得不向一切游人关闭了两天。那时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个代表团正在旧金山访问,差一点遇到机场关闭,不能按期飞行的危险。我对访问我的外国人说,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有笼子的味道。联邦储备银行的利息率一提高,经济活动的笼子就缩小,因为投资成本提高了;利息率一降低,银根一放松,经济活动的笼子就放大了。计划的笼子可大可小,这要看部门、产品等具体情况而定。再者,笼子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做。它可以是用钢铁做的,是刚性的;也可以是塑料、橡皮做的,是有弹性的。指令性计划就是刚性的,指导性计划、政策性计划就是弹性的。我在美国看到政府管理经济的笼子,有的比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还要硬实。比如对城市的“增长管理”,为城市的扩张画一个圈子,只准在圈子内开发,圈子外开发要课以禁止性的高税。俄勒冈州就是这么做的。那圈子真是个笼子。把话题转回来,就是我们在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时不能迷信市场,不能忽视必要的计划指导和政府管理的作用,也就是不能忽视必要的笼子的作用。为此我们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本来就应当包含计划体制改革,注意加强有效的计划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计划经济,但也要注意不能迷信计划。迷信计划同样会犯错误。计划经济只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提供了自觉地按比例发展的可能性,但它并不保证经常按比例发展的必然性。如果计划工作不考虑市场供求和价值规律,它同样会出现失控、失误,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在我们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中,不止一次地出现重大的比例失调,大起大落。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宏观失控。我国这些年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权都在各级政府手里,都是经由各级计划机构来审批的。我们现在有一百六十多条彩电生产线、九十多条电冰箱生产线,许许多多乳胶手套生产线、啤酒生产线等,许多生产线的重复引进,盲目上马,不是各级计划部门、各级政府审批的吗?同样发生失控。要看到,计划工作也是人做的工作,凡人难免有局限性,计划工作难免有局限性,有许多不容易克服的矛盾。比如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这是计划工作中的一个主要矛盾。一是由于主观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对于客观情势的认识、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都会有局限性,在这方面我们曾经犯过诸如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的错误。二是由于客观信息上的局限性。计划工作要依靠信息,而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善,即使将来电子计算机经过几次更新换代,性能更高了、更普及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经济信息及时搜集、加工、处理。三是在利益关系上、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上也有局限性。因为计划机构、宏观管理机构,不是属于这个地区就是属于那个地区,不是属于这个部门就是属于那个部门,不是站在这个角度就是站在那个角度,它们各自代表一定的利益关系,受到一定利益关系的约束,政府领导和计划工作人员不可能是万能无误的。上述各种局限性都使它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符合而可能大大偏离客观情势和客观规律,造成计划工作和宏观管理工作的失误。所以,坚持计划经济必须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不断改进改善我们的计划工作,使计划工作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情势的要求,特别是要考虑市场供求情势和价值规律的要求。
总之,我们要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家计划,但不能迷信计划;我们要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场。通过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我们不仅要发挥两者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克服两者的缺陷和短处。这当然是个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做很多方面的探索研究。需要我们的计划部门、财政部门、银行部门,还有市场部门、商业部门、物资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24-02-03/8631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