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中药老字号被日企收入囊中,老祖宗的家业都被“败光”了?

中医真的靠谱吗?

这个问题在网上已经吵了很久了。

但现在,讨论中医是否靠谱似乎已经没有了意义,或者说,中医药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靠谱靠谱。

我们的中医药产业,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外资收购威胁。

近日,日本企业津村制药集团宣布旗下中国企业平安津村,将全资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有限公司,交易金额约为2.5亿元人民币。紫光辰济药业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药企,旗下拥有多个知名药物品牌,如紫光辰济丸紫光辰济散等。

不过,最让大众感到诧异的,是堂堂一家百年药企为何非卖身不可,即便真的遭遇经营困难,又为何非要卖身日企,且交易金额堪称贱卖

表面来看,此次交易确实有一团团的疑问,但深入了解中国中药行业之后,或许我们会发现紫光辰济药业的经历并非个例,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提速了。

01

中国中药走不出国门?

纵观此次交易双方,紫光辰济药业和日本津村都属于百年药企,但两者的际遇却大不相同。

紫光辰济药业始创于1918年,从路边一家小小药店做起,从国有企业发展至民营企业,前后经历九次转手,在卖身日本津村之前,紫光辰济药业归属于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对于此次卖身,紫光辰济药业表示,主要是受中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疫情后公司造血能力进一步恶化等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紫光辰济药业在2021年于宝鸡高新区启动了总投资为5亿元的医药生产基地项目,这一项目所需的高额资本开支,也成为公司经营风险剧增的原因之一。

如此看来,紫光辰济药业卖身的原因不难理解,生意不好做,还花大钱投了项目,公司担心无法兜底,只能寻求资本介入了,而日本津村也确实是一个有钱的主。

同为百年企业,日本津村株式会社成立于1893年,是日本最大的汉方制药(日本将源自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称为汉方医学)公司之一,并于1991年开始进入中国,在国内开展原料生药的采购、挑选加工等业务。

2016年,日本津村中国业务的销售额仍只有几千万日元。一直到2017年,中国平安人寿正式入股日本津村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借助中国平安这一跳板,日本津村在中国构建出了一条从种植到制剂的完整产业链,去年起表示预计中国市场的业务收入将在2031年达100亿元。

对于此次收购紫光辰济药业,日本津村也并无压力,因为早在2020年时,其便以12亿元收购盛实百草80%的股权,该公司是全国中药材及饮片主要出口供应商之一。

图片来源:日本津村2022企业报告书

一边是中国企业因为5亿元投资项目而被迫卖身,一边是日本企业从千万营业额发展至百亿规模。中药明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为什么将其发扬光大的却不是中国企业?

网上广为流传的有两条数据,一条是日本汉方药占了全球90%的中药市场份额,这在2016年《中草药》期刊中一篇文章所提到;另一条则是日本注册了70%以上的中药专利,而中国的专利仅占约0.3%

但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药出口金额约为50亿美元,约340亿人民币。而据《参考消息》报道,疫情前日本汉方药生产总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考虑这几年约25%的复合增速,也就大概跟我国的出口额差不多,日本汉药实在不可能占据全球9成的市场。

我认为或许是因为统计口径有误差,比如日韩出口的中药是严格按照FDA要求的,如果只以符合该要求的市场总额作为分母,那自然日本汉药占比更多,再说 “中药如何来下定义,本来就有很多种答案。

但从这广为流传的错误数据中,也能看出中国中药踏出国门后,在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路上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难怪业界常说,中药虽是中国产,却在日韩开花结果。

02

地方中药产业的困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与国内中药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国民口碑等情况都有很大关系。首先,虽然贵为国粹,但中药在国内的口碑却是两极分化。

尽管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提出了中医著作《伤寒论》,甚至流传至日韩,成为汉药的理论基础。但在国内,中医是智商税、封建迷信这样的论调却一直未有停止,中医中药到底有没有效果,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其在国内的处境也一直比较微妙。

相较之下,中医中药在海外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普及,即便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美国,其对中医也并不排斥,不仅每个州都有中医诊所,还为中医提供法律保护。

但在国内,中医中药的发展却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从历史数据来看,中药行业在过去10年一直维持着较低增速。但作为参考,过去10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及人均费用却是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比如医疗卫生总费用从2010年的19980亿元涨至2021年的75593亿元,只是费用并没有流向中医药的。

其次,国内中药行业的发展也并不均衡。多家头部中药上市公司,如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以岭药业等都在去年收获较为亮眼的成绩单,营收和利润都实现了正向增长,比如以岭药业的利润同比增长超75%

而高额利润背后,则是不同中药企业之间天差地别的毛利空间。据各企业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在74家中药上市公司中,毛利率最高的西藏药业的销售毛利率为91.87%,最低的康美ST仅为15.14%

与这些上市药企相比,紫光辰济药业等地方药企则显得艰难多了,其在转让公告中亦指出,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非核心地区,对产品运输、人才吸纳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带来一定障碍。考虑中药制作过程对药材高度依赖,而药材种植又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因此尽管陕西省政府已经积极落地政策扶持当地中药产业,但从结果来看,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受惠。

因此,尽管大家在看到日本津村收购紫光辰济药业这一新闻时感到非常惋惜,但这其实也是中国中药产业的一个缩影。

中国中药产业在国内发展并不均衡、认可度也不够高,而偏偏海外汉药品牌却急需打开国内市场,在这打造供应链和拓展销售渠道,在各取所需的前提下,这笔交易注定能成。

03

中药产业如何自救

纵观大多数网友对此次事件的评价,不少网友留言,即便紫光辰济药业一定要卖盘,也无需选择日系企业,可以卖盘给中国企业。

我们暂且不讨论当中涉及的交易条件、交易意向等问题,但难道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只能靠国别意识来禁止吗?如果只是如此的话,中国当年又何必加入WTO呢。

全球化才是任何一个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只有中国中药企业自己强大了,能在国际市场站稳阵脚,中药产业才能更好出海。

不过,我国的中药似乎终于在近年迎来否极泰来的时刻。从政策层面来看,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近年相关部门发布了多个利好政策,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使中医药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此外,预计在今年6月发布的新版基药目录在接下来将会大幅扩容,中药品种的数量和比例也会有很大提升,有望直接提高中药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一个行业最开始的发展往往是由政策推动的,行业利好必然会吸引更多企业相继加入。

2021-2022年,中国中医药市场共发生51起投资事件,投资金额约达130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 预计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1.8万亿,年复合增速超10%

纵观不少上市中药企业,尽管近年它们的业绩增速也不差,但多元化发展也早已成了它们的一块心病,比如片仔癀和云南白药都不约而同向保健、消费品板块发展,同仁堂开咖啡概念店,马应龙发力母婴用品,背后都是希望尽量降低单一业务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但从实际成绩来看,医药收入仍占片仔癀营收的9成以上,尽管已在日化行业发展20多年,药品收入也仍占云南白药的60%-70%

先入为主的品牌形象限制,导致药品品牌要比其它品牌付出更多的投入,才能在新赛道上收获果实。既然如此,这些头部药企也可以尝试对调性相似的中小药企进行注资或并购,拓展自身的健康版图,在药品种类上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这也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出路。

一则,大企业有更丰富的资金实力和渠道实力,可以扶持一些鲜为人知的中药产品和品牌,推动它们的商业化进程,加快药品的研发创新。

二则,对于头部中药企业而言,手握秘方是他们发展壮大的关键,既然如此,企业们也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回馈行业,帮助中国中药产业共同壮大,走出国门。

据说,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曾在晚年留下一句叮嘱: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虽不知真假,但中国中药企业们应当竭尽所能,让这句话成为一句空话。尽管中药是一门国粹,但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和消费者,都不能轻视中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问题,要想行业走得更远,行业必须抱团取暖,薪火相传。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23-05-17/8179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5-17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