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累计亏损近390亿,血腥烧钱的滴滴难道在做公益?

累计亏损近390亿,血腥烧钱的滴滴难道在做公益?

  

滴滴.jpg

整改中的滴滴正在经历一念无明的时刻,不仅要愈合安全漏洞引发的巨大伤口,调转一路狂奔的业务战略,还需直面与其体量和市场地位极不匹配的尴尬——巨额亏损。

检查组入驻滴滴后,程维在一封发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中承认,好胜心盖过了初心,内部体系提升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脚步。此外还提到滴滴6年来从未实现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累计亏损将近390亿元,这样的数字颠覆了很多人心目中滴滴的形象。

天眼查数据统计显示,自滴滴2012年成立以来,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20多次融资,总金额超200亿美元,是全世界范围内融资额最大的未上市公司。备受资本青睐的独角兽,为何陷于这般境地?

“烧”出亏损大洞

即使好战者如程维,也称滴滴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惨烈的中国公司。

2012年滴滴初露头角,迎来网约车市场的繁华而残酷的春天,同道竞逐的还有快的、摇摇、易到、神州等资金实力俱强的对手。为争夺市场、收割用户,大家玩的是最简单也最血腥的模式——夺命价格战。

“两年时间花掉15亿元,可以说我们是最烧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2014年10月,滴滴和快的激烈交战空前胶着,程维毫不讳言背后惊人的资本投入。

为了更好地与竞争对手对抗,滴滴不断扩充业务条线,每个领域都火力全开:

2014年8月,专车服务上线,成为继出租车之后的第二款产品。配合补贴等营销活动,滴滴用户数在短时间内领跑快的;

2015年5月,滴滴快车上线,作为低端版“专车”继续打价格战。随后两个月内,滴滴接连推出顺风车、公交、代驾等业务,多方位遏制Uber中国。

如果只投下一粒石子,水面上的涟漪很快就会散去,而持续猛烈的战争就像流星雨,实质上比拼的是企业的融资能力。年轻的滴滴备受资本垂青,投资阵营中包括了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民企巨头,中投公司、中国人寿等“国家队”和淡马锡、软银等国际资本,平均每隔7个月就有数十亿美金注入。

当滴滴两年前终于击退Uber,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30多场争斗时,大家都以为网约车市场就此阖牌,滴滴将坐享一家独大的利益,而局部的缠斗依然牵扯着它的耐心。今年3月,高德、美团打车等奇袭上海,滴滴继续祭出补贴的惯用杀器,捍卫自己在网约车场上绝对的话语权。

“补贴其实像一个竞争的武器,比如七伤拳,如果你用不好它,也会反伤自身。在这种激烈的补贴打法之下,背后一片狼藉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所以用起来要谨慎。”程维曾意识到补贴大战利弊兼具。利好出尽,弊像显现。

多年来,滴滴调动全力应对外部威胁,疯狂烧钱击倒竞争对手、延伸业态,讲述着“大出行”前景,以领跑市场的地位坐拥近5000亿人民币估值,却从未真正直视过盈利二字。

2017年底,程维曾公开提及,并没有在中国市场把赚钱当成目标,很多钱最后又返给车主和乘客或者投入长期发展当中了,滴滴会长期保持很低的毛利。

融资额远高于亏损额,这也是滴滴一直能够持续经营的直接原因。

据华尔街见闻获取的资料显示,滴滴出行2017年GMV(交易总额)达到250亿~270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 70%;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 ~4亿美元。

今年3月初,滴滴本预计2018年其主营业务实现盈利,净利润有望接近10亿美元,公司整体“微赚钱”。但仅上半年,包括司机高峰期补贴、接单和服务奖励、乘客优惠等在内的总补贴返还金额就超过117亿人民币,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公司整体对应GMV的毛利率仅有1.6%。

整改期间,滴滴一方面运力收缩,用户流失,订单量减少。另一方面,停止部分深夜服务导致出行不便,又背上了“逼宫”监管部门的嫌疑。受此传导,业务陷入窘境。

不赚钱的滴滴,难道是在讲一个公益故事吗?

网约车陷入不盈利“陷阱”

陷入亏损尴尬的何止滴滴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除了滴滴、Uber、 Lyft、印度的 Ola、巴西的 99等网约车平台也无一例外陷于亏损的境地。

第二季度中,网约车巨头Uber 亏损了 8.91 亿美元,过去 9 年内累计亏损竟至110 亿美元,它同样把大量资金用在补贴乘客和司机上。

滴滴一.jpg

▲Uber 近几年的营业额(绿)和盈利(红)情况

彭博社一篇文章曾指出,历史上很少有公司能在短时间内增长如此快速、同时还拥有如此巨大的亏损数额。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 Len Sherman曾在Forbes 上撰文认为,Uber 的商业模式已经决定了其注定无法盈利。其指出,Uber 虽然是想以更低的价格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但这不过是相当于让出租车行业重回无监管扩张时代,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被历史证明不可行。

上世纪 30 年代,随着消费级汽车开始普及,出租车行业在美国兴起。因为缺乏监管,大量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开始打价格战,结果导致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几乎无利可图,出租车服务体验和安全无法保障,城市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7年的《哈斯法案》(HaasAct)要求所有出租车需要购买牌照才能运营。

这个发展进程和今天的滴滴、Uber 极为相似。网约车类似于出租车,都是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极低的准入门槛和价格优势快速占领市场。滴滴、Uber等巨型网约车平台依靠订单抽成盈利,前提是单量要足够大。其中弊端在于,滴滴平台下相当一部分跑快车、顺风车的车辆不符合政府规定中要求的资质,非法客运行为还涉及逃税,法律风险极高。

今年两起恶性安全事件中,暴露了顺风车主全职运营、车辆和司机资质审核管理不严的巨大漏洞。滴滴是在为鼓励共享经济而较为宽松的法规容许度中“钻空子”,既是滴滴求增长的“蜜糖”,更是倾覆大厦的“砒霜”。

该商业模式的另一个缺陷是,随着规模递增,实际能享受到的优惠越摊越薄,滴滴等网约车平台最重要的资源——司机在收入减少后会选择离开。过去一年里, Uber 司机流失率高达 96%。

如果提高司机收入,只能调高服务价格或司机的分成比例,但这又会让盈利变得更加遥遥无期。对滴滴来说,需要以更少补贴获取更多的订单,但这一切的重要基础是充足的运力。就如大搜车创始人姚军红所说:“滴滴最大的bug在于它的供给是不可控的。滴滴左手消费者右手运力,真正的护城河只能是运力。”

有专家指出,网约车的商业模型决定了,头部平台企业要保持和扩大运力,最有效的办法只有补贴。前几年滥用补贴的打法,已经给用户和司机形成了思维上的惯性,原本健康的商业模型被扭曲,体量虚胖却有之完全不相匹配的糟糕盈利。

估值变现之殇

“原来投资人都那么有远见啊,明知道目前不赚钱的项目还投,而且还坚持投了六年。颠覆了我对投融圈的看法。”有观察者质疑,生长于互联网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滴滴的高估值并不意味着高回报,这显然无法向投入巨大的资本交待。

实际并非如此。

从业务来看,垄断已经实质上形成的市场中,议价权早已倾斜。根据滴滴内部分成提现规则和部分网约车司机的反馈,在派单方面很明显感觉滴滴向自有专车倾斜,此外奖励设置的门槛很高,即便是全职司机也很难享受到。多名司机向周刊君表示,刨去抽成、加油、车辆保养费用,每月收入已经所剩无几,劳务外包形式的用工制之下,只能自己负担社保保险,待遇同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月4000元,早出晚归,不能跟家人孩子在一起,不能帮家里做家务。另外我这几个月天天在车上没怎么运动,涨了10斤。朋友现在找个4000元的工作很难吗?需要你这么辛苦又受气出来跑滴滴。”一位此前的滴滴快车司机抱怨道。

在乘客端,也常常出现车资上浮的情况。用户曾吐槽,下雨天加价、上下班高峰加价、近路加价、附近打车人多加价、不加价的时候,基本是根本不需要车的时候。不单是如此,利用大数据“杀熟”也屡受质疑,逐渐拉低了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另一条变现路径也暂且黯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滴滴原本计划于今年下半年上市,并寻求 700-800 亿美元(近5000亿人民币)估值。如今这一计划搁置,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在安全这个大前提无法确定实现的情况下,不排除有断臂的可能。如此一来势必对滴滴的估值造成毁灭性影响。

从近一月的变化来看,滴滴正在丧失部分用户的忠诚度。很多人意识到,用户倾向选择的不是单一的某家平台,而是“用手机打车”的便捷本身。

盈利与市场之间,只剩无奈。而数百亿亏损之下,共享经济之盛名,已其实难副。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8-09-19/5255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9-20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