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

池艳慧

导读:分析国家一定时代的社会状况,不仅要从“利益” 维度去分析,还应从“生产力” 维度去分析, 每一个国家时代的主体利益诉求都是一定经济结构的利益诉求,而不是超越经济结构的利益诉求。

“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其实这是社会主义特征。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任务。

从过去社会走出来的劳动阶级还是一个天然的、粗糙的、涣散的劳动阶级。这样的劳动阶级和它所承载的利益关系是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只能是诞生社会主义本质的胚胎。要成为社会主义主体阶级,这个阶级必须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必须能够自主地产生能够组织阶级力量并能够代表阶级利益进行活动的政党,必须能够自觉实现个人利益向共同利益关系的转变。这一点已被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所证明。

在今天,还有的理论工作者仍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对立起来,竟不可思议地把“社会主义要不要市场经济” 发展成了“市场经济要不要社会主义” ,把市场经济当成了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把重大的民生问题看成了被市场经济随意蹂躏的奴役,本末倒置了,背离了社会主义本质。

近年来,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鼓惑下,许多人对国家管理经济产生了质疑。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在人们长期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经世济民是国家的天然职责,理直气壮地管理社会经济是国家天经地义的职能。国家管理是超经济的政治力量,不具备超经济的政治力量的国家管理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

要管得住市场经济,没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管理,就没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对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是不容半点质疑的。

一、四要四不要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制定领导政策、实施领导措施的理论依据,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理论旗帜。由此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四要四不要”:

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理念和基本研究方法而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不要那种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指导、脱离社会主义本质、脱离中国基本国情而照搬外国经济理论炮制的“教条”政治经济学;

二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科学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认识了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而创立的雄宏的、科学的、自信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要那种抛开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把似是而非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与外国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瞎拼乱凑的“洋好”政治经济学;

三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而形成科学严谨、给人民以坚定信念、強大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政治经济学,不要那种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代言的“自说自话”政治经济学。

四要那种以经世济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为己任,能科学揭示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文化规律以及三者互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不要西方那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用数学公式为财团大亨们预测能挣多少钱财的“钱眼”政治经济学;

二、三个问题

在上述“四要四不要” 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和中国基本国情问题始终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它问题两个最基本的逻辑起点。

1、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问题

雄宏的、科学的、自信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方法的,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关重要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划时代的,它从根本上把人们对社会发展归结于神秘力量精神支配或英唯人物意志支配等各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观中解脱出来,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內在动因第一次安置在真正的物质基础之上,为人们开始探索复杂多变、朴溯离迷的人类社会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为人们开始以科学般地完整严密地研究社会运动提供了科学工具。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初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看成是“利益”关系,是以“利益” 为单一逻辑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至当初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过程中,把货币关系、商品关系、市场经济、劳动价值论统统看成是资本主义“利益”经济关系,统统纳入“资本主义” 范畴,同时作为构建商品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剩余价值规律也被关进“资本主义” 的牢笼里,所以马克思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取消了货币关系、取消了商品关系、取消了市场关系、没有剩余价值规律的社会。然而在二十世纪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先后有苏联、中国等许多国家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人们也看到了一系列不争的亊实: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马克思当初设想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的情况下建立的,而是在社会物质生产力十分落后、资本主义关系刚刚萌芽、封建经济关系还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建立的;同时无论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商品经济关系不但未被消灭,而且还得到了迅猛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在“计划” 与“市场” 之间的非此及彼的摇摆中进行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世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商品经济这个基础上,既耸立着资本主义社会也建立着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依赖的经济形态。在这些重大问题面前,许多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者、理论者和建设者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

上述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无疑说明:以“利益” 为单一逻辑的一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存在着时代局限性,对社会主义运动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解释力在降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科学理论,都是需要按照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如果不发展,就变成落后于时代的教条了。要令人信服地科学解释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必须发展,必须将单一“利益”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为“利益” 与“生产力” 双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

然而要把単一“利益”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为“利益” 与“生产力” 二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首先认识“两重经济关系原理”和“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原理。”

生产关系包含的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关系。本文把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不以一定利益意志为转移的、由人的劳动进行人与自然物质转换与不同劳动相互交换相统一的、以生产力积累为发展的、并反映生产力本性的经济关系称为生产力经济形态。主要内容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相应的分工协作和不同劳动的交换关系;把一定社会利益主体按自己利益需要而选择确立的一定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以反映利益本性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利益经济形态。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其实生产关系包含的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今天才发现的,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季氏将伐颛臾》中指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资本论》讲到:“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后来斯大林在《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指出的“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等等语境都包含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就是在生产力经济形态和利益经济形态这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关系运动中发展的,从生产力经济形态发展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从利益经济形态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经济形态、奴隶社会经济形态、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将来还要经历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既然人们在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关系,那么每位社会成员也就是这两种经济关系的活动成 员,既要参与利益经济形态的经济活动,又要参与生产力经济形态的经济活动。在参与这两种经济关系的经济活动中,每位社会成员又与这两种经济关系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成员是认识和驾驭这两种经济关系的主体,而这两种经济关系就是被一定的社会成员是认识和驾驭的客体。为了明确认定这两种不同本质的主体,笔者把认识和驾驭生产力经济形态的主体称为生产力经济主体,把认识和驾驭利益经济形态的主体称为利益经济主体。每一位社会成员既是生产力经济主体又是利益经济主体,这就是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

将“两重经济关系原理”和“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原理”嵌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就成为“利益” 与“生产力” 二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了。

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运动逻辑示意图

这个原理也可简要表述如下: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转换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形态决定着不同劳动交换方式,生产力与交换方式相统一形成生产力经济形态;生产力经济形态产生相应的生产力经济主体,生产力经济主体经过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相互转换,成为利益经济主体;利益经济主体中上升为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转换为社会经济主体,并同时成为相应的社会文化主体和社会政治主体,三者的统一又成为一定的社会主体;一定的社会主体又能动自主地选择和确立适合自己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发展需要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政治形态相统一的社会形态。

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与一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相比较,既有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又有相互区

别的方法论。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为三个不同本质的运动段:一是从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发展到相应的生产力经济主体形成的运动段。由于这一运动段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本性,只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力本性,所以称之为生产力本性运动段;二是从利益经济主体到相应社会形态的运动段。由于这一运动段不反映生产力本性,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称之为利益本性运动段;三是从生产力经济主体到利益经济主体的运动段,内容就是社会成员二重性主体转换关系,因而称之为社会成员二重性主体转换运动段。生产力经济形态和利益经济形态是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社会成员二重性主体转换关系是生产力经济形态和利益经济形态运动的交汇维度,所以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三维运动脉络。一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从单一的“利益” 维度分析人类社会问题的,这是混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区别的重要原因。而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从“利益” 和“生产力” 两个维度分析人类社会问题的。也就是说,分析国家一定时代的社会状况,不仅要从“利益” 维度去分析,还应从“生产力” 维度去分析, 每一个国家时代的主体利益诉求都是一定经济结构的利益诉求,而不是超越经济结构的利益诉求。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一维度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托起点进行研究的,特别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到处都能找到两种经济关系的语境,这些语境为历史唯物主义从一维范式向二维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马恩两位导师既是一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又是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启蒙者,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或者说“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躲不开、绕不转、必须正确回答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决定着为社会经济为谁建设、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社会文化为谁发展、司法为谁法治,国家政府为谁驾驭经济规律、为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民主为谁服务、社会主义提倡谁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保障谁的利益等问题。所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的根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定性,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只有具备了这个本质的规律性,才能成为这个事物。社会主义也有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固有的、不可改变的东西,是能够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任何形态的社会都能区别开来的依据。自《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以来,许多社会主义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理论家都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见解,其中对社会主义运动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前一年,即18472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起草提纲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列宁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完全触及到社会主义本质。

在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初期,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家把社会主义概括为“是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其实这是社会主义特征,用特征代替本质了,两者混淆,本质转稼了。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又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实这一认识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任务。用任务代替本质,也出现了本质转稼问题,把属于“利益” 范畴的本质转嫁到“生产力” 范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经济建设任务虽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头等大亊,但头等大亊也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头等大亊决不应该超越本质,代替本质。本质就是本质,本质具有唯一性,但它决定的特征和任务却具有多样性。

把本质转稼到特征,或转稼到任务,都能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发生异化,形成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问题是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局限于一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形成的。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是经不起科学推敲的,也是不能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准确定位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准确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只有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利益” 和“生产力” 两个维度。社会主义本质并不是“生产力”范畴,而是“利益”范畴。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是立足于“利益” 范畴得出的结论。结论中的“无产阶级”指的是由产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所产生的、自己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工人阶级,是“十九世纪的劳动阶级”。劳动阶级就是依靠自己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的阶级,不仅包括无产阶级,而且还包括《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这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社会利益主体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而是包括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在内的整个劳动阶级。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个劳动阶级来研究社会主义本质论。

综合上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就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以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整个劳动阶级为社会利益主体并被一定社会制度所反映或表现的利益关系。简言之: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劳动阶级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就是劳动阶级的利益体现方式和全面发展方。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都是根据劳动阶级利益需求而确立的,社会主义一切建设和发展任务都是为劳动阶级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劳动阶级利益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的基本依据。劳动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家做主的阶级,与一切腐败分子、剥削分子以及一切破坏和背叛劳动阶级利益的分子的关系是阶级斗争关系,社会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的社会。

需要说明的是从过去社会走出来的劳动阶级还是一个天然的、粗糙的、涣散的劳动阶级。这样的劳动阶级和它所承载的利益关系是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只能是诞生社会主义本质的胚胎。要成为社会主义主体阶级,这个阶级必须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必须能够自主地产生能够组织阶级力量并能够代表阶级利益进行活动的政党,必须能够自觉实现个人利益向共同利益关系的转变。这一点已被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所证明。

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无论社会主义运动是处于革命阶段还是处于建设发展阶段,都是在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主导下进行的,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始终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线。共产主义是消灭了阶级、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产品进行按需分配的社会,但这些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劳动者生产的,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阶级给奠定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只有劳动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才能实现每个劳动者与劳动对象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不断消灭阶级对立,才能为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还不是以全体社会成员意义上的“人”为本,而是以劳动阶级的“人”为本,劳动阶级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本”。

3、中国的基本国情问题

中国国情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依赖的基础,又是制定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依据。顾名思义,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主要情况。国情又分基本国情和一般国情。根据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谓基本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时间的生产力经济形态发展所处的基本状态。

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从原始经济发展到自然经济、再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这是生产力经济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从历史纵向发展看,当前我们中国的生产力经济形态发展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阶段;从历史横向断面看,当前我们中国的生产力经济形态正处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状态。“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这是当前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

自给自足规律是自然经济主导规律,农业是自然经济的基础产业,简单再生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再生产方式。我国的自然经济仍然主要分布在农业领域和广大农村地区,也分布在传统手工业领域。也就是说,我国那些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三农” 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农业自身至今进行着年复一年的简单再生产,大部分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大部分是在自给自足规律主导下进行的是品种调剂性简单商品交换,其收益只能维系农业简单再生产,对社会生产力根本就形不成基本投入,更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吸纳更多的经济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传统农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内在统一,在自给自足规律和简单再生产规律主导下,形成了自然经济相对独立的运动机理。农业既是自然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主导产业,但在商品经济时代,虽然农业也是基础产业,然而形成商品经济的主导产业却是现代工业。自然经济的农业要转变为商品经济的农业,只有在现代工业反哺下,与现代工业经过互动循交融后,剩余价值规律和扩大再生产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规律,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形成商品经济的运动机理,农业经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中国要由现在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状态走向全面的商品经济发展,还需要相当的生产力积累。

基本国情是唯一的,一般国情是多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一般国情。“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这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其它诸如“半封建半殖地”, “几亿人口,几亿农民”,“ 由农业国正向工业国转变”,“ 三农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等一切国情都是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这一基本国情派生出来的一般国情。基本国情不仅决定了我国经济领域的二元结构,而且还决定了我国广大民众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行为无不带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二元结构的双重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二元结构的基础上,我国虽然建立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主流,但也在不断滋生着封建主义的腐败残余,而且还涌动着资本主义的思潮,由此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处于十分脆弱时期,随时都会受到其它社会制度的侵害,加強制度建设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令人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政治经济学理论脱离开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重点却放在了市场经济,而对市场经济的母体——商品经济的研究沒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我国还存在的自然经济及其主导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几近为零。许多理论工作者在套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中国国情的时候,往往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发达国家的自然经济发展时代早已结束了,他们的经济理论都是以商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几乎都不涉及自然经济理论研究问题。所以,简单地套用西方相关经济学研究中国国情时,很难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自然经济就是自然经济,一个“市场经济体制” 包打不了天下的。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结构脉络问题

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三维运动段,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体结构应该是由三个维度的逻辑脉络构成的。

一是在生产力经济形态维度的经济脉络中,应该紧紧依据“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这一基本国情为理论逻辑起点,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认识劳动力结构、劳动价值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货币金融、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范畴以及这些经济范畴的主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三农问题、粮食生产与安全、市场经济等问题,只有放置于生产力经济形态维度內才能得以科学认识。

二是在利益经济形态维度的经济脉络中,应该紧紧围绕“劳动阶级利益关系” 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结构、国家经济管理等基本制度经济的顶层设计问题。建国初期,我国从前苏联照搬照抄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单一“利益” 维度的理论,前半部分是资本主义,后半部分是社会主义,它所揭示的商品经济发展规律是在“资本主义” 范畴内进行的,最终是不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在今天,还有的理论工作者仍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对立起来,竟不可思议地把“社会主义要不要市场经济” 发展成了“市场经济要不要社会主义” ,把市场经济当成了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把重大的民生问题看成了被市场经济随意蹂躏的奴役,本末倒置了,背离了社会主义本质。

三是在生产力经济形态维度和利益经济形态维度的交汇脉络中,应该运用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原理不仅要科学研究中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机理问题,更要科学研究社会主义利益规律驾驭中国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规律问题。近年来,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鼓惑下,许多人对国家管理经济产生了质疑。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在人们长期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经世济民是国家的天然职责,理直气壮地管理社会经济是国家天经地义的职能。国家管理是超经济的政治力量,不具备超经济的政治力量的国家管理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对社会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在中国,国家不仅要管市场经济,还要管自然经济,必须紧紧牵住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使其按照劳动阶级的利益要求发进行展。国家不能消灭经济规律,但能驾驭经济规律,而且必须驾驭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具有“利益本性”和“生产力本性”两重性,一是在利益本性范畴内,强化劳动阶级所有制基础,规范劳动阶级内部分配关系,保证按劳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二是在生产力本性范畴内,理顺经济发展秩序,组织劳动力量发展生产力,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在商品经济范畴内,要紧紧牵制住剩余价值规律的“牛鼻子”,使其驯服地为劳动阶级全面发展服务,以解决民生大计。同时,要管得住市场经济,没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管理,就没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对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是不容半点质疑的。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被引进不少,但这些“经济学”大多是国家和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的技术手段。是介于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但不是政治经济学的本身,它是永远代替不了政治经济学的。可是现在却把这些理论奉若政治经济学的神明,本末倒置了。

以上就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学。二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论根基,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基本国情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三个方面的科学认识,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雄宏的、科学的、自信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持,就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理论新途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7-01-07/4201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1-08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