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张宇:西方主流经济学难以解释中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中国经济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但是对于如何概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及其意义,却众说纷纭、难作定论。

  近年来,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新的教条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整个世界上的经济学只有一种,这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它是和自然科学一样的普适性科学,是无民族无国界的,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的一般原理。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支配下,形成了一种关于中国经验的主流经济学版本:中国经验至多是“转型经济学”,是向资本主义标准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态,不具有经济学的普遍意义。中国经济的成就归功于对这些“一般原理”的有效应用,如发展私有经济、自由市场、对外开放等;而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则是由于偏离了这些“一般原理”,如保留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独立自主等,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中国经济迟早会崩溃。总之,一切不符合主流经济学标准模型的做法,都被看作是对“一般原理”的偏离和扭曲。必须指出,这样的思维逻辑是完全错误和极其有害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因此具有一些共性或普遍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吸收和借鉴。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具有特殊性。且不说西方经济学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主流理论,就当前被当作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来说,就受到来自其他经济学学派的广泛批评。例如,新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各种复杂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所谓“经济人”假设当作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当作人类永恒不变的经济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当作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等等。此外,即使是一些人们比较认同的“正确理论”也是以一定的时空结构为前提的。

  总的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以发达市场经济为基础产生发展起来的,对于非市场经济体系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不适用。即使是市场经济,由于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其适用性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目前为止最流行的经济形态,这就导致人们很容易以它为样板,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当作普遍规律或“国际惯例”。但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作为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服从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众所周知,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的生产、平均利润的形成、垄断资本的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有这些都不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现象,而是小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渡的产物。但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上述现象虽然不可能完全消失,至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调节和制约,发生重要的变化,同时伴随出现一些新的经济规律和运行特点。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从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能简单地被当作是一种个案或例外。毫无疑问,这些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经验首先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乃至领导集团风格,都是中国特色的重要元素。因此,中国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国特色与一般性或普遍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样的做法不符合辩证法。实际上,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所有重要议题,如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宏观经济稳定、市场体系发展、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中央与地方关系、对外开放、民主政治建设、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等,是每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发展和有效解决,当然也有其一般规律。

  因此,中国经验必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般意义。比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狭隘性、片面性,认为市场经济仅仅适合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种认识严重障碍了人们的眼界。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突破了这一传统认知,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伟大创举,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实现了效率和公平、计划和市场、自主和开放、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结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努力摆脱贫困、实现国家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因此,中国经验既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开阔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思路,深化了人们对市场经济和制度变迁过程的认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许多所谓“一般理论”提出了挑战。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就是要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国历史、面向中国问题,从中总结经验、构建话语、提炼思想、创新理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理论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5-02-06/3014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2-06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