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要百倍珍惜和维护我国制造业的优势
何自力:警惕我们身边的去工业化陷阱
中国经济自2011年以来一直呈现减速下行态势,目前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经济下行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去工业化问题尤为值得关注。笔者认为,对于工业基础并不牢固的中国经济来说,去工业化一旦发生,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去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业已形成的制造业优势走向萎缩和衰落的态势,表现为制造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去工业化问题早就引起西方学界和商界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去工业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现象,是产业结构演化变迁的必然趋势,因此没有必要加以干预。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经济体并没有实现经济更加繁荣的目标,相反去工业化导致经济增速陷入持续低迷乃至停滞状态,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激化,最终引发金融危机。西方发达经济体因此不得不重新提出“再工业化”的战略。
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应当百倍珍惜。然而,金融危机以来,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下行轨道,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去工业化迹象悄然出现:其一,中国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减速,许多制造业企业被迫关停并转,制造业发展速度呈现递减态势。其二,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2013年服务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首次超过制造业。其三,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迟缓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有所减小,对外投资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通过一些隐形渠道流出的资金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投资水平,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其四,由于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健全,以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影子银行”出现,它们将金融创新作为追求高额回报的工具,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却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对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消极约束。
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对确保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百倍珍惜和维护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去工业化的苗头: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要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形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确保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要对制造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对外投资方向和规模的管理,防止产业空心化的发生;要继续加大制造业的投资规模,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完善和健全金融监管机制,使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4-12-07/2916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