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
原标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论述,记者专访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他从六方面作了深入阐述。
亮点一: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倒逼思维
马克思在1843年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就强调“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根本上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思考和探究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的总依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根基。
“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就是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之“事”求其所“是”,就是从实际的和现实中发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所在,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直面现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以问题倒逼,能进一步增强经济改革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切实推进经济改革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到“问题意识”、再从“问题意识”到“问题倒逼”,既是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特色的彰显。
亮点二:“历史、现实与未来相通”的理论和实践探究视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分重视对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历史经验的探索。他指出,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由此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对历史经验的探索,不仅明示了前人探索的印迹,而且还留下了前人探索中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揭示了理解现实的基础,而且还留下了继续探索的台阶;不仅显现了未来发展的路径,而且还留下了接续前行的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是经济学方法的内在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论述给我们的重要方法论和立场、观点上的深刻启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亮点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作用的总体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有着重要的牵引和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根本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问题;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又要在经济机制的具体作用过程中实现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拓展理论视野,在对基本经济制度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一是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三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结合上的这一新的探索,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意义和实现路径。
亮点四: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目的。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理念,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向。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思想,拓展了生产理论的认识视域。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结合上,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要从“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深刻地理解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个进一步解放”的阐释,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展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思想解放、社会活力增强之间的合力作用和综合功能。
亮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四大就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立以来的20多年,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和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也不断完善,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这就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社会关系的背景。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来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新的阐释。
亮点六:谋划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要正确处理好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稳妥审慎、稳中求进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既有过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也有现在和未来面对的“硬骨头”和“险滩”,需要一种既坚守已有成就和经验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又不断开拓进取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前提。中国经济运行轨道,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的科学判断;要破除“唯GDP论”、走出高速增长的“纠结”,但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坚守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要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根本手段,缜密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态势,真正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方式和方法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4-12-02/2907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