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马克思的贫困结构范式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财富和贫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孪生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方面商品充斥,单个商品是“财富的元素形式” [1],而整个财富归资本家所有,另一方面,工人受压迫和剥削,生活贫困。以往众多的关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研究多是探讨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较少关注贫困是如何产生、生产和再生产的,本文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他的贫困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推进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一、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贫困结构范式的典范

  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集中表述了他的结构主义取向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在建构起社会存在的过程中,无不进入“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2]之中。这些关系的核心是生产关系,并将随着生产体制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而变化。这些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是其经济基础。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矗立起一个政治与法律的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物质生活)决定着一般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生活。因此,“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在这里,马克思分离出经济基础的两个结构性维度,一个是“物质生产力”,即对技术、原材料、生产技能、技术可能性等的特定安排,以及对这些安排的控制,另一个是“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那些关系。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在发展的某个时点上,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维度会发生冲突,通常是社会生产关系制约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推动人类在一场革命中去挑战那些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中的这样一种变迁将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改变。马克思勾勒出了四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性质,他指出:“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决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这些关系只有不断消灭资产阶级单个成员的财富和产生出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才能产生资产者的财富,即资产阶级的财富” [4]。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贫困的社会学和经济学解释中的重要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范式的贫困理论,它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方面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贫困是一种历史现象,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也是它的结果,它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产生的,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剥削工人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外在的竞争的强制,生产和再生产出来贫困。

  二、资本原始积累与贫困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贫困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变革的产物。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提到了西方社会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贫困问题。

  1.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和农民的无产阶级化

  马克思首先以英国为例研究了对农民土地剥夺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斩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把农民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农民的无产阶级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被强行从土地上赶走,造成了大量的无产阶级。这个过程发生在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初,它是由于封建家臣解散和大封建主强行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并夺走他们的公有地而造成的。 [6]第二,盗窃教会地产和对修道院的压迫,又造成了大量无产阶级。“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抛进了无产阶级行列。 ”[7]第三,对公有地的掠夺和农业革命使农业工人陷入贫困。英国农业工人的工资在1765-1780年之间开始降到最低限度以下,必须由官方的济贫费来补助,他们的工资“只够满足绝对必要的生活需要”。[8]第四,清扫领地,使农业工人找不到栖身之所。 [9]马克思总结说:“掠夺教会的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 ——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 ”⑩其实这也是农民丧失土地等生产资料而变为劳动贫民的过程。对农村居民的土地进行剥夺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化和农民的无产阶级化,这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最终形成了除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们就成为雇佣劳动者。

  2.农业工人的贫困化

  在农民无产阶级化的基础上,马克思还研究了农业工人的贫困化。它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初期,新兴资产阶级动用国家力量把工资强制地限制在有利于赚钱的界限内。马克思说:“支付高于法定工资的人要被监禁,但接受高工资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资的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

  以上对工资的规定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直到机器大工业时代规定工资的法律才被废除了。第二,名义工资提高与实际工资下降,“但是,旨在压低工资的法律仍然有效”[12],导致工人的状况恶化。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农民的生活资料也被游离出来。伴随土地所有权关系革命,耕作方法改进,协作扩大,生产资料积聚,农业雇佣工人不仅被迫加强了劳动的强度,而且他们为自己进行劳动的生产范围也日益缩小了。因此,“随着一部分农村居民的游离,他们以前的生活资料也被游离出来。这些生活资料现在转化为可变资本的物质要素。”[13]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贫困问题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在资本原始积累时出现,是伴随着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和农民的无产阶级化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 ——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14]。“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15]这里所说的所有权是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不是对劳动力的所有权。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是使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即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劳动者就变成除自身劳动力之外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了。马克思说:“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工人作为只是劳动能力的人格化,他有实际的需要,但他为满足他的需要进行的活动却只是丧失了物的条件的,仅仅包含在他自己的主体中的能力(可能性)。工人本身,按其概念是贫民,是这种单独存在的、与物的条件相脱离的能力的化身和承担者”[16]。“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被全部剥夺”[17],资本的原始积累产生了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除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因此,劳动者丧失劳动资料的所有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同时,它本身也以资本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的驱使下和竞争的外在强制下向前发展,而这个过程也是工人的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贫困

  以上分析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和基础的贫困,这是贫困的前史。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贫困是如何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呢?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和竞争的外在的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工人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产阶级占有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人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来生产剩余价值,而生产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在资本家手中只作为他的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来执行职能。这样,“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变为雇佣工人,他们靠挣一文吃一文过活,他们的工资按周领取,逐日花掉”[18]。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19]“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为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两种。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生产出更多或更大的资本家和更多的雇佣工人。马克思说:“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不能脱离资本,它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它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才被掩盖起来,所以,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21]。

  2.竞争与贫困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通过竞争体现出来,“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22]。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家竞相使用机器和劣质的劳动对象,降低成本,提高剩余价值,降低工人的收入水平。机器替代工人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又造成了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影响了工人的生活水平。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通过经济危机集中体现出来,工人贫困进一步恶化。

  (1)机器替代工人

  机器替代工人是资本家进行竞争的手段,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机器生产能使商品以较便宜的价格出售,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马克思说:“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资本借助机器进行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机器的应用在机器逐渐地占领某一生产领域的地方,它给同它竞争的工人阶层造成慢性的贫困。在过渡迅速进行的地方,机器的影响则是广泛的和急性的”[23]。马克思举例说,英国手工织布工人被机器应用的缓慢过程毁灭了,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 2.5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的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他引用1834-1835年东印度总督的话描述道:“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24]。

  (2)劳动对象对工人收入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对象对工人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使用代用品和使用在产地便宜但质量差的劳动对象以及其他不合格的劳动对象等方面,而所有这些其实是资本家用以进行竞争的手段,目的是增加剩余价值。例如由于次棉代替好棉,埃及棉代替海岛棉(在精纺厂)、苏拉特棉代替美棉和埃及棉,以及废棉掺苏拉特棉代替纯棉,所得到的周工资也不可避免地减少了。这是因为苏拉特棉纤维较短,含有脏物,面纱易断,经纱上浆不用面粉而用各种重拼料,以及其他等等,这一切都减低了机器的速度,或者减少了一个织工所能看管的织机台数,增加了纠正机器差错所花的劳动,在减少产量的同时也减少了计件工资。使用苏拉特棉时,做全工的工人也要遭受20%、30%或更多的损失。而多数工厂主又把计件工资率降低了5%、7.5%和10%。此外,由于使用的原料不合格而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成了罚扣工资的部分原因,这使得工人所得的工资进一步降低。[25]马克思引用《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话说:“织布工人有时还必须克服另一种困难,这就是要他用坏原料织出好布来。如果工作达不到要求,就要受到扣工资的处分。(《工厂视察员报告1863年10月》第41-43页)”[26]。

  (3)工人之间的竞争对工资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存在着相对过剩的人口,也由于分工的实行,造成了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竞争,其结果是导致收入降低,资本家乐享其成。马克思认为,工人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1个工人把自己出卖得比另1个工人贱些,而且表现于1个工人做5个、10个乃至20个人的工作。他还认为,实行分工后,劳动变得简单化,而一种工作愈简单,就愈容易学会,为学会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生产费用愈少,工资也就愈降低。马克思说:“他工作得愈多,他所得的工资就愈少。这里的原因很简单:他工作得愈多,他给自己的工友们造成的竞争就愈激烈,因而就使自己的工友们变成他自己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也象他一样按同样恶劣的条件出卖自己”[27]。

  (4)经济危机与贫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由竞争的恶果的集中体现,危机不仅对资本家而且对所有工人包括熟练工人都造成了影响。马克思摘引《晨星报》的报道说明了危机的严重影响:“在伦敦东头,在波普勒、米尔沃尔、格林尼治、德特福德、莱姆豪斯、坎宁镇等区,至少有15000名工人及其家属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其中有3000多人是熟练的机械工人。他们失业6个月至8个月了,积蓄已全部用光……我费了好大劲才挤到贫民习艺所(在波普勒)大门口,因为它已被一群饿坏了的人团团围住。他们在等着发面包票,但是发票的时间还没有到。……”[28]

  四、工资制度及贫困

  工资直接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工资水平,影响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对工人贫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劳动力报酬的延期支付与贫困

  劳动力报酬的延期支付是指给劳动力支付报酬是在劳动力按购买契约所规定的时间发挥作用以后,例如在每周的周末。马克思把这种情况看作是工人给资本家的信贷,工人在得到买者支付他的劳动力价格以前,就让买者消费他的劳动力。因为延期支付,工人没有现钱购买商品,不得不赊购和预支,而赊购商品质量差、价格也较高。例如,“在英格兰<特别是苏格兰>的许多农业区,工资是每两周、甚至每一个月发一次。支付期这样长,农业工人不得不赊购商品……他必须付出较高的价钱,他实际上已被赊卖东西给他的店铺束缚住了。例如,在威尔特郡的霍宁舍姆,每月发一次工资,工人购买一英石面粉要付 2先令4便士,而在别的地方则只要1先令10便士。 ”(《公共卫生、枢密院卫生视察员第 6号报告》1864年版第264页)[29]再如,英国许多煤矿给工人预支,“煤矿主惯用的一种办法就是,每月发一次工资,而在这一个月的每个周末给工人预支一次。预支是在店铺进行的<这个店铺就是老板自己开设的杂货店>。工人在店铺的这一边拿到钱,在另一边又把钱花掉。 ”(《童工调查委员会3号报告》1864年伦敦版第38页第192号)[30]

  2 .实物工资制与贫困

  所谓实物工资制就是资本家给工人实物以代替工资,而实物往往是不得不接受的,其价格往往高于同类物品。前述的预支就是一种实物工资制。此外,资本家还把小屋、燃料用煤、水作为实物工资。矿山开采者常要为自己的工人建造一定数量的小屋,这些小屋和煤构成工资中用实物支付的部分。马克思引用斯蒂文斯医生的话说:“工人不得不接受处于传染病影响下的住房,作为他的工资的一部分。 ……工人还从所有主那里得到水的供应。不管供应好坏,不管有无,工人都要付水费,或者不如说,从他的工资中都要作出扣除。[31]

  3.小时工资与贫困

  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家的不是支付日工资或周工资,而只是愿意雇用工人多少劳动小时就支付多少小时的报酬,那么资本家就能使工人的就业时间少于原先的作为计算小时工资或劳动价格的计量单位的基础的那个时间。这会造成工人的就业时间不足,从而降低工人的工资收入。而且实行小时工资后,资本家可以破坏就业方面的任何规则性,完全按照自己的方便、意愿和眼前利益,使最惊人的过度劳动同相对的或完全的失业互相交替。资本家可以在支付“正常的劳动价格”的借口下,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正常的限度,而不给工人任何相应的补偿。[32]正是通过支付小时工资,资本家不让工人做满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使工人就业不足,经常处于闲暇状态,工人得不到维持自身所必要的生活资料,自身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论养家了。

  4.计件工资与贫困

  计件工资制是评价工人劳动产品的质量、劳动效率的手段,若工人生产的产品达不到一定的质量和数量,工人将得不到应有的工资。马克思认为,劳动的质量通过产品本身体现出来,产品必须具有平均的质量,计件价格才能得到完全的支付。从这方面说,“计件工资是克扣工资和进行资本主义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33]。“计件工资给资本家提供了一个十分确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工人劳动必须达到平均的工作效率,如果不能提供一定的最低限度的日劳动,他就会被解雇。 ”[34]马克思还认为,计件工资制造成了工人收入上的差别。在实行计件工资的工资的情况下,虽然劳动时间的价格是由一定量的产品来计量的,但日工资或周工资却因工人的差异而变化,各个工人的实际收入,会因其技能、体力、精力、耐力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计件工资有一种趋势,就是在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时,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 ”[35]

  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工资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一旦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外在必然规律的支配作用就更为明显。资产阶级的行动完全不是出自意愿的。既然他们“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36]那么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严重地依赖于削减工资 ——就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至于工人,同样地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自己没有生产资料,因而必须适应其经济环境的每一次重组,“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37]。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关系下,资本主义市场的波动必然是越来越具有随意性,越来越无法控制。资本家们之间的竞争如此激烈,工人的生活因而完全以生活资料为转移:“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38]。而且,正是这种竞争,使得资本家尽可能地通过各种工资支付办法使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使工人对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占有何朝不保夕,而且因为日益频繁的“商业危机”,“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39]因此,现代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40]。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41]。

  五、贫困的积累

  综上所述,贫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贫困,不是因地理环境原因导致的贫困,不是由于个人能力性格方面导致的贫困,不是由于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的贫困。这种贫困的前提是工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被剥夺,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随着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随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进行,贫困与资本一同被生产出来,以保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份额越来越大,可变资本越来越少,可变资本雇佣的工人数量就越来越少,这样就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给现役劳动者带来了压力,使工资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与此同时,相对过剩人口处于就业与失业的交替状态中,收入不稳定,时而有时而无,生活没有着落。

  马克思认为,同资本积累一道,贫困在规模和范围上的扩大就构成了贫困积累。马克思总结道:“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42]马克思还说:“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3]

  六、结论与启示

  财富和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并存的现象,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它是由一种特殊的物质和社会结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结构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劳动者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成为除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机和竞争的外在强制使得资本家竞相使用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形成了机器对工人的排挤。为了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资本家购进质量差的原材料,使用代用品,工人的工作时间和产品质量受到影响,甚至被扣罚工资。被机器替代的工人之间的竞争进一步降低了工资。就工人所得的工资来说,由于延期支付、赊购商品、预支、小时工资、计件工资等使工人收入低于劳动力价值,工人陷入贫困之中。伴随着机器的普遍应用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累发展起来,工人的贫困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形成了贫困的积累。马克思的分析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他们不能占有他创造的财富,所以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发展是起着不利于工人的作用的。马克思以上结论也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所证实,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市场经济可能在创造财富方面的生产率和效率都很高,但是它们也可能导致某些人非常富有,另一些人却在挨饿。……一些缺乏技能、十分平常的人工资就很低 ——可能低到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步”[44]。所以,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两极分化和贫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工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劳动同劳动条件的分裂,在于雇佣劳动及资本主义的追逐剩余价值的根本目的。那么工人阶级如何才能摆脱雇佣劳动的地位、摆脱贫困呢?途径在于通过工人的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打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共产主义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尽管按马克思的设想,资本主义制度会由于它的矛盾的发展而灭亡,但它不会自动灭亡,需要无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无产阶级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就会奋起反抗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说:“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46]。

  马克思公开地把他的努力与物理学家的相提并论,他声称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47]。具备关于这些规律的知识,就可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48]。他还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49]。“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50]在当代的世界中,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而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历程中存在的贫困问题值得我们警示和思考。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我国人均纯收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已经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民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例如,尽管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的主力军的农民工的工资虽然连年上涨,但是农民工的实物工资问题、拖欠工资问题都在一些地区和在一定范围存在。有些干建筑的农民工随着承包头或把头干活,干几个月甚至一年,在年终发工资时不是拖欠就是发给实物。50块钱的东西被当作100块钱发给农民工,而且有的东西对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不利,如烟和酒。有些人在过年时面对收到的当作工资的堆积如山般的酒,只有天天喝,天天消费,整天醉醺醺的,而且危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再有收入分配和贫富分化的问题,马克思所研究的英国是非常典型的,正如本文一开始所说的,马克思就是以此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被取代的结论的。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上涨,但贫富鸿沟也在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 0.412,实现程度为79.8%,[51]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在0.5左右,[52]这些研究表明我国收入差距已较大,如何把“蛋糕”分好的问题依然在困扰着我们。同样,在就业总量上,由于人口众多的国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等因素的叠加,使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所有这些尽管是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现象,但要采取措施予以克服和解决。在这个方面,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有所为。应加强和完善各项社会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当前,要重点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也催生、放大了一些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恰当地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弥补市场之不足。更何况,社会主义中国的政府,本身就是人民的政府,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没有理由不解决好民生问题。二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所有居民,要根据历史和传统、生活需要、社会发展调整标准,从保障生存到促进发展转变,从注重收入到积累资产和资本发展,也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在国家的帮助下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三是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把所有有稳定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保险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机构,加强工资支付方面的监督和检查,如追讨农民工的工资等,并加大惩处的力度,保证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得到足额工资。此外,马克思对英国工场视察员的作用是非常肯定的,他还建议德国学习英国,定期指派委员会去调查经济状况。我国也可以借鉴其经验,要揭发劳动过程和劳动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注释:

  [1][5][6][7][8][9][10][11][12][13][14][15][19][20][21][22][23][24][25][28][29][30][31][32][33][34][35][42][43][46][47][48][49][50]《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197、825、828、835、837、842、848、848、855、873、821、384、714、708-709、312、495-496、497、525-526、770-771、203页脚注(51)、203页脚注(51)、768、626-627、636、636、639、742、743-744、873-874、8、10、8、9-10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4][27][36][37][38][39][40][41][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360、275、279、279、278、284、284、284页。

  [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9、193页。

  [18]《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26]《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44][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

  [51]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1219_402773172.htm)。

  [5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实录],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news.cntv.cn/china/20101215/109449_2.shtml)。

  (陈为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研究。)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4-02-11/2478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2-11 关键字: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  工资制度  贫困积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