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滴着血泪与饱受屈辱的“人口红利”理论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的经济水平是世界上最烂的,但是他们的“移花接木”的能力是世界一流的,由于“世界工厂”已经被批判臭了,所以中国的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引入了“人口红利”这一理论。这个理论在1998年,首次由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David E. Bloom)与杰佛瑞•威廉森(Jeffrey G. Williamson)所提出。这一派学者认为,人口红利在亚洲四小龙与1990年代凯尔特之虎的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两位经济学家认为1965年至1990年东亚经济增长(以人均收入衡量)中有至多三分之一都可能要归功于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到底什么是“人口红利”?其实“人口红利”其实是人口负担系数的另外一个称呼而已。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生产人口(儿童与老人)与生产人口(青年)的比例。

  人口负担系数真正最有价值的意义就是表达的是一个在职工作人员的抚养水平和收入水平,或者叫供养率,也就是说,他表达了一个上班的人能不能养得起家的问题。据有关数据称,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人,德英法是1:6.8,韩日是1:3.8,中国仅为可怜的1:1.1。

  从我们切身的感受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在80年代的生活,一个上班的工人可以养活一家四口人,现在夫妻两个人上班,养活一家三口都要精打细算。供养率高表达的是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而不是用来说明这个国家有趋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是以无数中国人的血汗、泪水、屈辱以及环境为代价的。而人口红利也是如此。为什么中国的工资水平总是提高不了。党中央连续几年说要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例,但是到现在依然不见成效。原因出在那里?“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力供给上。按照主流经济学家的市场逻辑,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人口问题。劳动力收入低,是竞争的结果,是供给过剩的表现。劳动力过剩导致劳动力工资价格难以上涨,这本来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信号,但是却歪曲地解释为“人口红利”,颇有阿Q“赵太爷也和我说了一句话”那样洋洋得意的神态。,我们为了生计用低廉的收入为全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了价格低廉、质量过硬的消费品,却颇为得意自豪地说,我们终于可以给人家打工了。

  但现在最可怕也可被的就是“人口红利”成为地方官员追求GDP的主导观点和逻辑。山西长治的“无敌雷人招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陶醉并保持这种人口红利理论等同于说,我们的终于做了官老爷的“包衣奴才”了,清代的“包衣奴才”是世世代代遗传的,而那些奴才却引以为傲,觉得做奴才也是一件幸事。中国的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尤其的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供养孩子上大学,都是希望孩子能过的体面一点,过的好一点,没有人想的是生个孩子给人家当奴才的。不幸的是,现在的某些地方官员就是要推着这些孩子们给主子当奴才。

  主流经济学家视“竞争理论”为第一原则,凡事只要引入了竞争就完美了。殊不知,竞争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如果竞争和市场能解决任何问题,那么金融危机就不会发生了,共产主义早就到达了。要知道,竞争只是某一方面的单边竞争。也就是说,厂家与厂家专家的竞争,劳动力与劳动力之间的竞争。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完全的竞争市场,所以在经济学家和企业主来看,劳动力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工具或者生产资料。把劳动力简单作为一种如同钢铁木材一样的资源是一种彻头彻尾对人性的污蔑和亵渎,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劳动资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是有尊严的。中央的文件中大呼要让人活的有尊严,在行动中用简单的市场逻辑来配置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为了一点可怜的工资,在市场中互相压价,自相残杀,而这也是很多人愿意看到的场景。趋于无线供给的劳动力决定了劳动力在市场中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也导致劳动力在资源配置市场中缺乏话语权。“你不想干,自然有人干”。有调查报告显示,“人口红利”制造了中国奇迹。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6.8%。所以“人口红利”理论直接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人吃人”。

  “宅男”是最近几年一个网络名词。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宅男”的产生,“宅男”的产生背后折射出什么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在百度百科“宅男”的词条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大部分的人使用宅男或宅女这个字眼,一般而言是指不善与人相处,或是整天待在家,生活圈只有自己,使用上大多还是为贬意。”其实,宅男出现的最大原因就是劳动力过剩导致的恶性竞争结果,使得一些人只能躲在家里,逃避现实。专家对此的解释是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很差,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这种逻辑也只能说是牵强附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强有弱,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大批量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出现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了。与宅男想对应的一个名词就是“啃老”。没有收入而又处在劳动年龄中的人,却要被父母供养,这种“倒供养”其实也是“人口红利”理论下奇特而又辉煌的现象。

  如同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利润越来越薄一样,劳动力之间恶性竞争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工资涨不上去,工资涨不上去直接导致了消费带动不起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69亿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分别比去年同期放缓1.1和0.5个百分点。扩大内需喊了有十几年了,到现在还是没有什么成效,整体决定局部,所以,大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了单纯从扩大内需上下手,无非是隔靴搔痒,不得其法。

  工资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在经济学上叫分配率,它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占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公平。欧盟27个国家2007年的分配率为57.1%。美国2006年分配率为51.6%,2007年大致相当。而中国2005年只有36.7%。全国总工会做的一个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连降22年,且降幅近20%。该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中国劳动者的宣言》。它同样指出:近些年来,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劳动收入在GDP中份额下降的情况,但还没有哪个国家下降的情况有中国这么严重。

  每到年底,各地公布了平均工资之后,不少人都感叹自己托了全省人民的后退,更有人奇怪自己的工资是这么“被增长”了。平均工资的算法是一种“劫贫济富”的现象,掩盖了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如果将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曲线和基尼系数持续上升的曲线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据报道,河南富士康招工导致了本地用工成本提高,所谓的“民工荒”现象真能解决中国的工资水平问题吗?用中国式的寓言来说,也不过是“多收了三五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工人们给自己铸造的脚铐已经够紧的了,现在容许他们略微宽松一点吧。现在的许多恶性事件都和过剩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冲突有关,“通钢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正常的渠道无法表达其利益诉求之后,暴力或者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套用《资本论》的话语逻辑“人口红利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都渗透着鲜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jj/2013-11-13/2367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11-13 关键字:人口红利  主流经济学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