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影像

打印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3年话剧

朝鲜版话剧

基本信息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沈西蒙执笔,发表于《剧本》1963年第二期。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剧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艺术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初期,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斗争。继承革命优秀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侵袭是全剧的主题。该剧将革命军人的生活和斗争放到了社会大环境之中,尤其是放到了刚刚解放的大上海这一复杂的环境中,对以往的军旅戏剧是一个重要突破。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深刻,反映了战士们对十里洋场的态度和置身其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内容简介

解放大上海的炮火染红了城市的夜空。战士们斗志昂扬。作为解放上海的开路先锋,三排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守城之敌溃不成军,仓皇逃窜。。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入了上海,但敌人并未死心,特务、流氓老K、老七等人潜伏在十里洋场,妄图使解放军三个月内就在这霓虹灯闪烁的南京路上发霉、变黑、烂掉,从而把失去的上海再夺回去。因此摆在解放军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卫大上海,彻底清除残余的敌人。

三排接受了在南京路上站岗,保卫大上海的任务,但战士们对这场新的斗争,这场更为尖锐的斗争为那个还缺乏清醒地认识。对于他们来说,打仗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在战火中他们个个是英雄,但要守住大上海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轻而易举。然而,敌人却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罪恶活动,如袭击学生纠察队队员;抢劫行人的财务;散发反动传单等。

为了庆祝上海的解放,政府要举行大型游园活动。新战士童阿男负责在游园会门口站岗执勤,不让可疑的人进入园内破坏游园会童阿男出身贫苦家庭。在上海解放以前,曾经带领学生举行反饥饿游行。接下来,他为了陪女同学林媛媛吃饭,在排长陈喜的统一下,离开了自己的岗位。

林媛媛虽然家境富裕,但却是一位进步青年,曾违抗家人的意愿,参加反饥饿游行。她是学音乐的,家里人想送她到国外进修,学习真正的艺术。在林家看来,在解放军领导下的上海没有真正的艺术可言。但林媛媛本人并不想出国,为此她和家人闹得很不愉快。

童阿男擅自离开岗位,这无疑要给混入游园会的特务以可乘之机,给他们的破坏活动打开方便之门。连长和指导员批评他忘记了一名革命军人的责任,他竟脱下军装扬长而去。

陈喜是三排的排长,在这霓虹灯闪烁的十里洋场,他的思想、行为变化最大。在阵阵香风的侵袭下,他失去了警惕,甚至被吹得晕头转向。他扔掉了妻子春妮给他细针密线缝制的布袜,换上了花袜。曾经陪伴他走过漫漫长征路的布袜,这时在他眼里除了土气就是寒酸。春妮不远千里来看他,,他却冷眼相迎,不仅以冷言冷语伤人心,还不让春妮上街,唯恐跟不上趟儿的春妮,丢了他的人,甚至粗暴的扯断了春妮正在给他缝袖口的线,扔下他们的定情物——针线包,掉头走了。他因为赵大大的脸黑而让他靠边站,不允许他在南京路上站岗。面对女特务曲曼丽的花言巧语,他不但不能识破,反而十分得意,他更乐意去给人们作报告,讲他的英雄事迹。

赵大大性格豪爽,路见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但在思想上显得有些简单和幼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赵大大敢于和敌人拼命,是了不起的英雄,但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却不知道该如何施展拳脚。,上海的灯红酒绿,轻歌曼舞,在他眼里都是乱七八糟。他更强气愤排长陈喜不让他这脸黑的人在南京路上执勤,气愤陈喜竟然允许童阿男擅自离开岗位去陪女同学吃饭。对于排长对他的无理批评,他不服气,又毫无办法,一气之下,向领导打了报告,要求调离上海去前线打仗。

面对三排战士的种种情况,连长鲁大成和指导员路华忧心忡忡。鲁大成对于打思想仗没有什么经验,对不守纪律的童阿男他主张遣送回家,对被“香风”吹得昏了头的陈喜,他主张“整’一顿。指导员路华认为对于这些战士的思想问题不能简单处理,对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还需要提高思想认识。路华、鲁大成最后达成一致,依靠毛泽东思想,从阶级教育入手,给三排战士来一次敌前教育。

与此同时,老七等人,再次逼迫卖花姑娘还印子钱。他们威胁说,如果不能及时还钱就要将她卖到香港,而唯一可以救她的方法,就是让她的弟弟童阿男到码头区走一趟。阿香知道如果童阿男去了码头,那就有去无回了,她因此到处找弟弟,叫他不要回家。赵大大得知了此事后,报告了连长。指导员路华到童家了解情况。幸亏路华敢到,被老七等人扔进了苏州河的阿香,才保住了生命。路华在与老七等人的厮打中负了伤。

经过这件事,童阿男、陈喜、赵大大,都意识到了上海并不是风平浪静、平安无事的。针对战士们的思想触动,连长、指导员趁热请来革命前辈周德贵和童阿男的妈妈给战士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两位老人诉说了当年工人群众与国民对反对派和美国鬼子作斗争的悲壮往事。当年童阿男的父亲就是在领导工人罢工、游行的时候,死在了国民党侦察队长,也就是现在的潜伏特务老K的枪口之下。童阿男听着前辈的斗争历程和父亲的英勇事迹,早已泪流满面。他又一次接过军装和枪。指导员鼓励他穿上军装就要革命一辈子,把先辈们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陈喜在上海的所作所为也受到了批评,连长和指导员批评他忘记了这是一场尖锐的战斗,批评他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春妮在信中也指出,他倒在了花花绿绿的南京路上。陈喜终于在上级和家人的批评下彻底觉悟,指导员鼓励他振作起来,投入到,这才刚刚拉开帷幕的战斗中。

敌人破坏游园会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曲曼丽替林媛媛的表哥罗克文买了一束白玫瑰,让他在林媛媛的独唱节目结束后送上前去。心怀感激的罗克文哪里会想到,在美丽的白玫瑰花中藏有定时炸弹,只要时间一到,参加游园会的人必会死伤很多,到那时,解放军在上海将无法站住脚。童阿男在关键时刻用红玫瑰换下了林媛媛手中的白玫瑰,危险被解除。特务曲曼丽等也没能逃脱,全部落网。林媛媛和他的表哥也从这场他们亲身经历的斗争中吸取了教训,对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更深的认识。指导员路华纠正了林媛媛的错误思想,鼓励她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并希望她留在上海。

一年以后,三排的战士接到了新的任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时春妮与彻底觉悟的陈喜和好如初。童阿男也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一批成长起来的新战士接替了三排坚守南京路、保卫大上海的任务。南京路上的工人群众给这些霓虹灯下的哨兵们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绣着"南京路上的子弟兵"。在礼炮的轰鸣中,在亲人的簇拥中,一对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唱着嘹亮地战歌奔赴新的战场。

1964年电影

基本信息

片名:霓虹灯下的哨兵

上映:1964年

颜色:彩色

片长:3247米

语言:汉语普通话

类型:剧情片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职员表

导演:王苹 葛鑫

编剧:沈西蒙

摄影:黄绍芬

录音:丁伯和

美工:张汉臣 徐克己

作曲:吕其明

剪辑:诸锦顺

化妆:倪亦非 陈云

绘景: 庄继光

导演助理:王洁 吕薇

特技设计:曹有光

特技摄影:陈渭沧

制片:沈锡元

演奏:上影乐团

指挥:吕其明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指导员 徐林格

连长鲁大成 宫子丕

三排长陈喜 马学士

八班长赵大大 袁岳

新战士童阿男 廖有梁

老班长洪满堂 刘鸿声

春妮 陶玉玲

周德贵 丁尼

周阿荣 王学士

童妈妈 吴斌

童阿香 张耐霞

林媛媛 余肖梅

内容简介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此后众多媒体竞相报道。此后,沈西蒙接受政治任务,执笔写出了话剧剧本《南京路进行曲》。在修改过程中,剧名曾先后改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等,此后在前线话剧团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2年底该剧公演后,八连作为“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面旗帜,立即在军内外引起轰动。

1963年初这部话剧进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总部领导相继观看。

4月25日,国防部正式将八连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

5月8日,《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题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社论。

7月29日晚,话剧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上演,剧团人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

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拍成了电影,并于1964年底发行全国放映。

电影画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hsyx/2014-03-06/2515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hswhadmin 更新时间:2014-03-06 关键字:红色影像  霓虹灯下的哨兵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