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爆炸后驾机冲向蘑菇云!执行任务前,她曾拍下“遗照”
她是新中国第二代女飞行员,曾亲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她叱咤蓝天28载,执行过数百次重大任务。如今,88岁的她再次穿上飞行服,眼神中的坚定一如当年。她就是原空军十三师女飞行员张连芳。
近日,《吾家吾国》专访张连芳,听她讲述“驾机冲向蘑菇云”的惊险经历。
1、亲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执行任务前,她曾拍下“遗照”
张连芳出生在东北的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时,空军来张连芳所在的学校招收飞行员,从小就向往天空的她便想去试试。经过严苛的选拔,张连芳进入江苏徐州空军航空预备学校学习。她立志:“一定要让我们国家富强起来,不再受人家欺负。”
1959年,张连芳从航校毕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第十三师的一名飞机领航员。
1964年,张连芳被选中前往大西北执行秘密任务。到了马兰基地,张连芳才得知,这次秘密任务与原子弹有关——她和战友们要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空中保障以及空中采样工作。
十个月的时间里,张连芳和队友们承担着大量运输工作,并与大西北严酷的气候条件进行对抗。极大的昼夜温差、难以入喉的“苦水”、足以刮跑飞机的十三级大风……凭借着对航线充分的了解和高超的技术能力,张连芳所在的机组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
此外,张连芳还要克服很多生活上的困难。“在那儿脸不洗、澡不洗,机械员找破席子、破雨布给我搭一个厕所。一刮风他们就说,‘姐,你的厕所又刮跑了’。”
在这片戈壁滩上,先后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座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共和国原子城拔地而起。
就在正式执行空中采样任务前,根据组织要求,张连芳和战友们拍下了一张特殊的照片。“准备去牺牲,那是遗照。”照片里,张连芳的脸上依然是熟悉的笑容,坦然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2、两度冲向蘑菇云采样,“我张连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现场的人形容:“天上好像突然多了一颗太阳。”
当时,张连芳和战友们一直在现场待命,他们趴在坑道里戴着墨镜、塞着耳朵等着爆炸。“一个小战士一睁眼说‘成功了’!我们才把眼睛睁开,就往飞机上跑,要去采样。”
核爆发生30分钟后,蘑菇云形成最好的时机,张连芳和战友们驾驶着改装后的飞机,尽可能地贴近蘑菇云。“从边上‘噌’一下穿过去,大概几秒钟,样就采到了。”
空中采样是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只有拿到这些数据,才能获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蘑菇云附近气流强劲,能见度很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飞机出现剧烈摇晃。机组努力保持飞机平飞,等待张连芳计算好进入云团的最佳角度和最佳时机。张连芳回忆:“飞机震动得上蹿下跳,脸都被烤得像发烧一样。”
然而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第一次采样工作完成后,张连芳和战友们却作出一个决定:返回,再采一次!
好不容易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再采一次?张连芳的回答气势十足:“要保证任务完成得好。我张连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不能半途而废!”
3、受辐射污染严重,短暂休养重返大西北,“只要有这里的任务,准有我张连芳”
任务结束后,经过检测,张连芳受辐射污染严重,她的头发一夜掉光,还出现了其他反应。为了让她安心疗养,丈夫张文波两次推迟婚期,婚后更是全权负责家里的大小事务。
因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是“地爆”方式,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因此,实现“空爆”被提上中国核试验的议事日程。
1965年,空军接到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已经参加过一次核爆任务的张连芳在经过短暂休养过后,奉命再次来到大西北,这一次她的任务是“万里长空追蘑菇云”。
“只要有西北的任务,准有我张连芳!”明知有生命危险,张连芳却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这人就这样傻兮兮的,所以我那些战友叫我‘傻连芳’,傻得可爱。”
核爆试验之后,张连芳回到部队,继续默默从事飞机领航员的工作,直到1990年退休。如今,88岁的张连芳虽然离开了蓝天,但仍在书写蓝天的故事。她把记忆里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变成落在纸上的文章,将那段尘封的过往讲给更多人听。
尽管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张连芳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她说:“高高兴兴也活一天,愁眉苦脸也活一天。到任何时候我都高高兴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原文首发于2024年2月19日,原标题为《原子弹爆炸后驾机冲向蘑菇云!执行任务前,她曾拍下“遗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gsyz/ylfc/2024-02-20/8659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