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徐中远:有人读书为名利,毛主席读书为人民

读书,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学习的典范

徐中远

读书丰富人生,读书智慧人生,读书改变人生,读书造就人生。读书是毛泽东同志人生成长、成才、成事、成业、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途径。

读书,博览群书,下苦功夫读书,持之以恒读书,密切联系革命斗争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实际及本人主观知识水平能力实际需要读书,是毛泽东成长、成才、进步、成事、成就辉煌的一生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一、一生酷爱读“有字之书”书,一生重视读“无字之书”

读书(包括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是毛泽东人生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是贯穿毛泽东成长、成才、成事、成业、成就辉煌的全过程。毛泽东在成长中读书,在读书中成长、成才中逐步走向成事、成业、成就辉煌。读书,博览群书与毛泽东的成长成才成事成就辉煌是紧密联系的。读书走向成长成才成事成业,成长成才成事成业不能不读书,成长成才成事成业成就辉煌需要读书。

读书是毛泽东在人生实践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从人生的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的梯子和桥梁。毛泽东与书有缘,毛泽东与书为友,毛泽东与书相依相伴,从湖南韶山冲到延安窑洞,到西柏坡,到北京中南海丰泽园故居、游泳池住地,毛泽东身边不能没有书,毛泽东每天不能不读书。在毛泽东的生活中,读书比吃饭、睡觉还重要。他曾经说过: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毛泽东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成才中读书。成长、成才需要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从成长、成才到成事、成业、成就辉煌,就更需要多读书、广读书、读好书。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思想,书中有智慧,书中有做人做事的道理、办法和途径。读书是毛泽东开启人生成长成才成事成业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之桥和重要之路。

(一)读“有字之书”,“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读书是毛泽东开启人生征程、踏上人生成长之路、迈向人生成功的风帆。毛泽东成长—成才—成事—成业之路源于读书,始于读书。在他生命将要结束的9月8日晨,也就是在他老人家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读的,当时有关人员的记彔是读了7分钟。毛泽东辞世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结束读书生活的时刻。这也就是说毛泽东人去读书即止。毛泽东是真正的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人。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8岁开始读儒家的《论语》、《孟子》、《诗经》等四书五经,先在韶山本地一个小学里读书,一直读到13岁。

1912年春,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著名的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半年后他又离开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到湘乡会馆(依托湖南图书馆)自学读书。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是第一个进门的人。中午肚子饿了就去买两个烧饼充饥,就又一直到图书馆晚上关门,他才最后一个出来。他自己曾回忆这一段的读书生活时是这样说的:“进到图书馆,看到图书馆书架上放满的书籍,就一本接一本地不停地读。如同牛跑进了菜园子,看到到处是新鲜的清菜,一个劲地不停地吃!”这时候,他读书的兴趣已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曲小说和《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子、集书籍,而是近代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书籍,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等,还有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天演论》等,这些书籍的研读,使他比较集中地接受一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毛泽东在1917—1918年,在湖南求学时读《伦理学原理》(德国泡尔生著,蔡元培译,商务印书馆1913年10月出版)时,边读边用心思考,一边读一边想,随思、随想、随批。本书全书原文共约10万字,毛泽东边读、边想、边用近似7号铅字大小的蝇头行楷写下的批注文字共达1.2万余字。它是毛泽东早年写有批注文字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批注文字最多的一本读书批注。从万字有余的批注文字和密密麻麻的圈画符号中可见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书所下的功夫、所费的心思等都是非同一般的。

《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读的第一本马列主义著作,时间是1920年,时年27岁。后来的56年里,他还读了很多的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学的著作等等。《共产党宣言》这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毛泽东不知反复读过多少次,这本书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他几乎全能背下来。

走上革命道路,踏上革命征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万里长征大转移、转战陕北、东渡黄河、华北抗战、来到西柏坡,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进京赶考,住进中南海,直到耄耋之年,毛泽东在人生奋进的征途始终不渝地在读书学习上下苦功夫,日以继夜地在书山上攀登,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他的中南海游泳池住地的办公室里、会客室里、卧室床上,吃饭桌旁,甚至卫生间里,到处全放着他在读要读的书籍。他睡觉的木板床上大半边放满了书籍,只留下一个人睡觉的地方。毛泽东中南海日常生活、办公、会客、休息的地方就像似书籍的海洋,到处都放着他老人家爱读的、在读的、看过一遍又一遍的书籍。在耄耋之年,在身患多种疾病,两条腿肿的不能走路、两只脚肿的穿不进鞋子、每天只能半趟在床上或沙发上的情况下,他老人家每天还以惊人的毅力天天不停地读书,手不释倦地读书。

一生酷爱读“有字之书”书,一生重视读“有字之书”书,他把读“有字之书”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他在读“有字之书”中成长,他在读“有字之书”中增加知识、增长智慧,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和能力。读“有字之书”使他的知识更渊博,智慧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信仰更坚定,追求更有信心。

(二)读“天下国家万事万物”“无字之书”,一生坚持不懈,一生矢志不渝

毛泽东一生中读了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之书”,一部是“天下国家万事万物”“无字之书”。什么叫读“无字之书”呢?就是深入社会实际、深入自然界、深入到万事万物中去观察、考察、认识、了解真实的社会实际和真实的自然界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下真功夫调查、研究、把握客观社会和自然界及万事万物之实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人们绘制革命、斗争、建设、发展之蓝图,制定革命、斗争、建设、发展之战略战术、方针、政策、实施方案等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依据。这个读“无字之书”的过程,就是接触实际、认识实际、研究实际、把握实际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913年,他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整理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有这样一段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3月第2版,第587页。)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很重视读“无字的书”。1917年夏,他邀同学萧子昇,利用暑假,以“游学”方式,游历了湖南长沙、宁乡、益阳、沅江、安乡五县农村,广泛了解农村农民生活。1918年夏,又和蔡和森到湖南益阳、沅江、岳阳、汉寿等县农村进行半个多月的社会考察。毛泽东虽然没有走出国门,壮游世界。相反,当许多人都在国外住洋房,吃面包时,他却走向了中国的穷山僻壤,走向了社会的最底层,住茅屋,吃南瓜。通过调查了解中国社会问题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读“无字之书”中获得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1920年,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更加注意经常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走进工农群众之中。他把社会实际和奇妙无限的自然界作为学无止境的人生大课堂。后来,他还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他认为这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用的人生永远学不完的知识。

纵观他老人家一生的读书生活实践,就是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的有机结合。读“有字之书”,毛泽东一生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写下了大量的读书批注和圈画,读“有字之书”达数万卷。读“无字之书”,毛泽东一生中也下了很多的功夫,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走遍了大江南北,行走数万公里,深入机关、工厂、学校,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家中,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学到哪里。留下了很多的读“无字之书”的感想、感言和佳话,写下了很多的具有真知灼见的高水平的调查研究文稿。读“无字之书”,他老人家“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青年时代立下的志向,躬行一身,坚持不懈,几十年里,他把读“有字之书”之外的时间总是十分用心地用来读“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这部天大的“无字之书”,一生下苦功夫,一生不倦,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读“无字之书”,毛泽东也堪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

毛泽东渊博知识,毛泽东卓越才能,毛泽东深邃思想,毛泽东理性思维,毛泽东运筹帷幄的领导指挥艺术,一是来源于读“有字之书”,二是来源于读“无字之书”。毛泽东非常重视书本知识,非常重视实际知识,也非常重视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他既爱读“有字之书”,也重视读“无字之书”,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中总是挤出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军营等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广袤的社会天地,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火热的革命斗争实际,浩瀚无垠的书籍海洋,亿万人民群众的鲜血、生命和汗水,把这位从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培育、磨炼、打造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二、毛泽东一生为党为国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利造福而下苦功夫发愤读书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一生拼命读书。他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他从思想认识上、从心理追求、从成长成才成功的实际需要上,都很明白、很清楚“为什么要读书”。正因为他有自己独有的读书需求和明确的读书目的,所以,他把读书作为自己前进征途上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作为人生一种从不懈怠的生活实践。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为什么酷爱读书?因为他从所读的大量书籍里,发现将相乡绅,名人要人,大多都握有兵权,拥有土地,他们根本不种地、不劳动,他们吃的、喝的、用的全靠种地的农民供养。相反,常年辛勤耕种土地的农民还在当牛做马,受圧迫、受剥削,穿不暖,吃不饱,在受苦受难。他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要彻底改变,农民等劳苦大众应当当家作主。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有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社会制度的思想认识基础。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著名的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半年后他又离开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到湘乡会馆(依托湖南图书馆)自学读书。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是第一个进门的人。中午肚子饿了就去买两个烧饼充饥,一直到图书馆晚上关门,他才最后一个出来。他自己在回忆这一段的读书生活时是这样说的:“进到图书馆,看到图书馆书架上放满的书籍,就一本接一本地不停地读。如同牛跑进了菜园子,看到到处是新鲜的青菜,一个劲地不停地吃!”特别是他每天都能见到的图书馆墙上挂着的那张《世界坤舆大地图》,更使他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增长了见识。通过这张地图,他知道了世界之大,湖南之小。由此,他联想到,韶山的劳动人民生活苦,湘潭的劳动人民生活苦,湖南的劳动人民生活也很苦,那么全中国、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大多数人受苦,少数人享受的现象,是绝对不合理的,应当彻底改造!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拯救中国乃至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思想意识,这是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就发奋读书的心理动力。

万里长征大转移来到陕北延安,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什么夜以继日、伏案苦读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和哲学书籍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需要新的革命理论指导,照搬当时共产国际、苏联的那一套理论不符合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一些教条主义者主张照搬照套,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遭受巨大损失。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所以,毛泽东在延安拼命地读马列著作,读哲学著作。毛泽东说,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不能不写的。很显然,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读了大量的有关书籍,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出符合中国革命斗争新的实际需要的新的理论。毛泽东在勤奋刻苦大量读书的基础上写出了《论联合政府》、《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等,这些光辉的著作都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总结出来的。毛泽东总结写出来的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是指导、指引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对于这一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广读书、苦读书,目的非常明白,就是为了总结写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新的理论。

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的读书重点也随之转移到经济学经典著作上来了。这段时间他先后阅读过的马列主义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有:《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大纲》、《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读得最多、下功夫最多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很明白,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就是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就是为了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向前。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种种实际困难和具体的实际问题很多很多。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众多的矛盾?毛泽东此时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拟从读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等书籍,拟从这些著作中找到答案,找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毛泽东晚年还不分昼夜地读二十四史,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通鉴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等多种中国历史典籍,最主要地还是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为了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毛泽东读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为了从历史中寻求、汲取治理国家的智慧、方略、启示、经验、教训,让其更好地为现实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学习研究中国古籍历史、包括学习研究二十四史,了解把握“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为今天的实际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就是“古为今用”。鉴往知来,是为了治国安邦。学习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精华,汲取对今天、明天、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东西,让其更好地为现实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是毛泽东晚年为什么还孜孜不倦、日以继夜地用心阅读多种历史书籍的主要目的。

尽管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使他的人生追求、为国家民族的追求走了曲折的路。严重的困难,艰苦的探索,年老体弱多病的身躯,并没有挫伤或损害他对真理、对远大志向的追求,改造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心全意为中国各族人民谋利造福的初心和使命,依然激励着毛泽东从书本中、从实践中去探索,去思考、去找答案、找智慧、找办法、找良策。这是他的逻辑理念,这是他的心理企盼。这是毛泽东为什么一生不懈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真谛。

毛泽东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是一个从不服输的人,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在党和国家十分危难的时刻,在多种病魔缠身的耄耋之年,他老人家每天毅然不停的在书山中采撷,在学海中遨游,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追求,毛泽东毅然统帅中国这艘伟大的航船乘风破浪,不停地朝着远大的目标艰难前行。这是毛泽东晚年为什么每天还不停地、无休止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他每天不停地、无休止读书的内在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前进发展阶段,面对阻碍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发展的种种思想理论问题和种种实际问题,他还有各自具体的需求、具体的旨意,根据具体的需求,具体的旨意,来选定具体的读书的内容和读书的方法。

纵观毛泽东同志一生的读书生活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一生发奋读书,就是一生都在结合实际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一生都在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一生都在矢志不渝追求共产主义,这是他发奋读书的总的目的。正因为他有这样明确的人生追求的坚定信仰、明确的目的。所以,他读书有信心、有恒心,有用之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前进发展阶段,面对阻碍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发展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和种种实际问题,他还有各自具体的需求、具体的目的。根据具体的需求,具体的目的,来选定读书范围、读书内容、读书的方法,满足具体的需要,解决具体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实际困难。使自己更有信心,更加坚定,更加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既有读书总的长远追求、长远的目的,又有不同时期读书具体的追求、具体的目的。目的很清楚,为什么读书他心里很明白。所以,毛泽东一生中把有限的剩余时间,总是用来读书,总是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的读书。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读书总是在进行中。在人生历史的长河中,毛泽东总是把有限的剩余时间用来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毛泽东在人生追求的征途上从来没有放松、懈怠过读书。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追求不止,为党为国为民谋利造福不止,读书总在进行中。全心全意为党为国为民谋利造福而读书,这是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实践留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

为党为国为民谋利造福而读书,这是毛泽东一生读书生活的总的追求、总的目的。目的在心中,追求在行动上。所以,他做到了一生发愤读书,一生下苦功夫读书。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三、读书,贵在持之以恒,终身不懈,下苦功夫

古今中外,领袖人才,帅才将才,有识有志之士,成大业者,有高深造诣、有重大成就业绩之人,都爱读书,都会读书,都肯读书,都善读书。读书是成功人士的阶梯,读书是有追求有抱负人士成功的桥梁。读书,贵在持之以恒,终生不懈,下苦功夫。知识、智慧、才能、才华、魄力、水平、造诣等等皆与读书紧紧相连。毛泽东广博的知识,独有的领导才能,高膽远瞩的政治远见,文武韬略兼备,运筹帷幄,用兵如神,文采超人,智慧过人的品质和素质,都非是一蹴而就,都非是一日的功夫。都是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几乎都用来读书、勤奋潜心钻研的结果。他几十年如一日,一本《共产党宣言》放在案头、床头57年。57年里一遍一遍带着问题去请教、去钻研、去思考、去应用。一部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他从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起读,到1976年逝世时床头还放有一部线装大字本《资治通鉴》,60多年,他孜孜不倦,反复钻研,不知读过多少遍。他自己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读了17遍,不少地方作了圈画,写有批注文字。一部4700多万字乾龙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是1952年工作人员从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为他专门购置的。24年朝夕相伴,手不释卷、读而不厌,阅读过程中写下了约4000个字批注。一部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出版的《鲁迅全集》,从延安带到北京中南海,38年书随人走,人书相伴,人到哪里把书就带到哪里,读到哪里。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日常工作生活的地方最多的东西就是书籍。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的办公室里、会客室里、卧室床上,吃饭桌旁,甚至卫生间里,到处全放着他在读要读的书籍。他睡觉的木板床上大半边放满了书籍,只留下一个人睡觉的地方。毛泽东中南海日常生活、办公、会客、休息的地方就像似书籍的海洋,到处都放着他老人家爱读的、在读的、看过一遍又一遍的书籍。在耄耋之年,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日子里,他老人家每天还以惊人的毅力天天不停地读书。眼睛患老年白内障,两眼都不能看书了,他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书。两脚肿的穿不进鞋子,两腿肿的不能站立,每天坐在沙发上或者躺卧在床上,他还在坚持读书。正如他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中说的:“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这是按农历算的,一年为三百六十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人。

毛泽东在湖南读书时写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才与学,毛泽东都立志要超过今人和古人的,他说到做到。他的才与学,无论今人中,无论古人中,能与之相比的人是为数不多的。毛泽东才胜今人,学胜古人,都是他从后天勤奋刻苦读“有字之书”和坚持不懈读“无字之书”中得来的。

读书,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学习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是一向高度重视读书学习的政党。每当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强调读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1年前就强调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人民网》—《人民日报》2013年3月2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已经阔步迈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的新的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新的实际、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人民网》—《人民日报》2013年3月2日),

学习、面怀、弘扬毛泽东同志一生读书学习的精神与实践,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指示和要求、全面开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毛泽东晚年图书服务管理员工作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gsyz/lxff/2024-04-18/8755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4-04-19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