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蒋建农:毛主席如何研究党史?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历史、党史等的阐释和相关理论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中共党史的主要思想及其重要影响,有助于我们自觉运用他的思想理论和宝贵经验来更好地推进党史研究、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工作。

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

毛泽东酷爱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在革命实践中汲取营养、升华思想,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他撰写并传世的党史文献数量浩繁;其著述的思想性、史料价值及其在中共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从《毛泽东选集》开篇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论十大关系》和《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无不是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记载与总结,无不凝结着对中共党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无不充溢着对中共党史各个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人物等的结论性阐述,构成中共党史的精彩华章。

其中,毛泽东本人亲自选编审定的4卷《毛泽东选集》,收录了他1925年12月到1949年9月的代表作159篇(含5篇集纳的文稿)。该书初版时,他为这些文章起草、修改了相当一部分题解和注释。这些内容实际构成为一本简明的“中共党史词典”。《毛泽东选集》充分展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和丰富的历史轨迹,它的出版和宣传,不仅带动了中共党史的普及与研究,而且决定了中共党史的体系、框架、主线和关于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与结论,乃至影响了以后党史著述的语言风格。

1936年6月到10月,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与美国记者斯诺的交往、谈话,经斯诺记录整理以《红星照耀中国》结集发表,成为关于中共党史、人民军队史和毛泽东生平最早、最权威、最生动、传播最广的口述史料。同年8月,毛泽东亲自发起第一次关于党史军史口述史料的征集,收集了大批珍贵史料,后以《二万五千里》等多个书名和多种版本流传。

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延安主持编辑出版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等中国共产党的文献集,不仅为延安整风中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党史提供了珍贵的教材,而且这两部文献集以是否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标准的编辑方针,对推动党史研究深入开展发挥了长远的指导意义。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全面阐述学习研究党史的目的、对象、立场、方法、原则、分期等,是第一篇系统研究党史方法论的文章,成为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是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毛泽东领导与主持下形成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诞生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分辨了是非,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统一了全党思想,并成为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指导文献。

中共党史研究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毛泽东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同时融入和继承了中国的优秀史学传统,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总结阐发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是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其概括为六个部分,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和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结,对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提炼、升华和形成,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看,融会贯通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中共党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的鲜明。毛泽东不是为研究党史而研究党史,他是在斗争实践的第一线书写党史、研究党史的。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研究党史的目的,是通过总结党的历史,明了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作为今天制定新的路线与政策的依据。只有追溯党的历史,才能深刻理解党的现状,只有把握党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斗争状况,才可能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为我们党树立了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指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才算真正的理论家。毛泽东思想就是在科学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性课题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力量也是在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展现的。他主张通过对党的奋斗历史的研究,使全体党员了解党的光荣传统,明辨是非,加强党性,推进各方面的工作。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他认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也是毛泽东研究党的历史一贯坚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独立自主与世界眼光有机结合。毛泽东强调“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他同时认为“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早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伊始,毛泽东就为新民学会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提出“世界”是表明我们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是明确我们从何处着手的。他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卷第1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制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方针,以落后就要挨打和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以中国为中心,把独立自主和中国是世界一部分的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毛泽东认识客观世界、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基本立场,也是他看待党史发展趋势,研究党的历史的基本立场。

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历史观。其一,毛泽东主张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个别细节,而是重在研究路线和政策,研究整个历史。他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比如他通过研究战争、中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战争和中日之间的战争,逐层递进,从而得出对抗日战争的规律性认识。其二,毛泽东把研究党史的方法概括为“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党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外、己方与彼方加以对照,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心来研究党的历史。其三,毛泽东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向前的,他在《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强调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关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转换,特别注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主张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这是毛泽东党史研究理论的哲学基础。

阶级分析法与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研究党史必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针对中国社会状况,他特别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入细致和广泛地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剖析中国社会,解决依靠谁、团结谁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依据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理论,提出并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方法。这既是他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手段,也构成他研究党史的重要方法论。

(作者:蒋建农,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gsyz/lxff/2023-11-07/8477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11-08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