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山仰止 >

领袖风范

打印

毛泽东名著《论持久战》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jpg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自觉地肩负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积极投身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而且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上,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主要标志,就是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的发表。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述的不是一般的军事问题,而是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融军事和政治于一体的,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

毛泽东在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战略时,其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要体现

2.jpg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自觉地肩负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积极投身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而且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这样讲的根据,首先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前,就已经在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我们常讲的“八年抗战”,指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经历的8年全民抗战。实际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有14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前6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东北实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实行“攘外必先安内”,重点围剿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而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9月20日就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支持国民党内抗日将士的正义行动;特别是,派出优秀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组织东北抗日联军,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这样讲的根据,其次在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明确指出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党的首要任务;并且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国共两党第二次握手中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有了这一重要条件,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开始了。

除了上述两大政治根据外,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上,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主要标志,就是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的发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率先开赴前线,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民心。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从台儿庄战役开始,也英勇杀敌,顽强抗战。但是,伴随着徐州失守、武汉告急,到1938年5月,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趋势和前途已经议论纷纷。哀叹“亡国论”者有之,主张“速胜论”者亦有之。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这一著名的讲演。他通过对中日双方基本特点的全面分析,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那么,当年这部著作的反响如何?它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有没有触动呢?曾经在李宗仁身边工作过的程思远先生,在他写的《我的回忆》中披露了这样一个情况: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个资料提供的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十分生动而又难得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中的指导作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9.jpg

首先,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道理。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预见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这个重大的理论和战略问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二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这就是说,日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是一个强国,但它发动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在人力、物力上又是一个小国,在国际社会失道寡助;中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是一个弱国,但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在人力、物力上又是一个大国,在国际社会得道多助。这些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是这场战争客观存在的全部要素。它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毛泽东还从中日双方这些矛盾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合理地设想”这场战争必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即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来的战争实际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些基本判断。至今人们讲到毛泽东思想包括它的辩证法思想的贡献和威力时,仍然津津乐道这部著作,对毛泽东的科学预测赞叹不已。

其次,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他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战争三个阶段的特点出发,指出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尽管国民党军事当局把阵地战放在主要地位,但是正确的战争形式应该是以运动战为主。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到第二阶段,由于敌人兵力不足,要保守占领地,后方空虚,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甚至可以在敌人的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进入第三阶段,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发挥其战略配合作用。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作战形式,但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只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特殊的战略问题。“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这个问题,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系统的论述。后来的实践证明,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不仅能够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且主要是在外线单独作战,不仅能够进行战略防御,而且能够实施战略进攻,并能够根据战争的需要及时地向运动战转变,确实发挥了战略上的作用。

再次,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必须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全面抗战的主张。比如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中,针对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强调指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高度,深刻地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必须对军队和人民进行政治动员,并且革新军制,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他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战争。

6.jpg

显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述的不是一般的军事问题,而是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融军事和政治于一体的,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和展开

众所周知,“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为我们党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如果说《资本论》是马克思留下的活逻辑,那么,毛泽东留给我们的《论持久战》的逻辑,也是毛泽东成熟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典范。通观《论持久战》,毛泽东的方法论就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

对“实事求是”,毛泽东有一个独特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的环节: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二要对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利益要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方针政策;三要把正确的认识和方针政策付诸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其方法论的逻辑运演程序,就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讲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三个环节。

我们只要读一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剖析其内含的“活逻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在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战略时,其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在这里,我们如果对毛泽东分析问题的逻辑,作一个简略的复原,全文论述的20个问题120段话,展开的逻辑就是实事求是的运演程序———

“提出问题”是全文逻辑展开的第一环节。从毛泽东写的第1个问题即“问题的提出”,到第5个问题“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共29段话。在这里,毛泽东抓住中国会亡国还是会速胜这一涉及民族危亡的大问题,以中日矛盾基本情况的分析为根据,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战”这个深刻的命题。

“分析问题”是全文逻辑展开的第二环节。从毛泽东写的第6个问题“为什么是持久战”,到第9个问题“为永久和平而战”,共29段话。在这一部分论述中,毛泽东通过对中日矛盾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及其复杂变动趋势的分析综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必定会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样三个发展阶段,指出这是中日战争的自然逻辑和必然趋势。

“解决问题”是全文逻辑展开的第三环节。从毛泽东写的第10个问题“能动性在战争中”,到第20个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共60段话(加上“结论”的两段话,共62段话)。在这一部分论述中,毛泽东首先指出:“以上说的,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都是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将转到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上。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就是以下要答复的问题。”他依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强调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为此,他提出战争指挥员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方针、具体战术和政治动员的要求、方法。

综上所述,《论持久战》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指导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正确战略,就在于这部著作具有这样一个严整的科学方法论。

10.jpg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gsyz/lxff/2019-12-12/6023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黄明娥 更新时间:2019-12-13 关键字:领袖风范  高山仰止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