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胜过西方世界对他的了解
毛主席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胜过西方世界对他的了解
1971年10月,联合国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美国主导的西方,不得不正式接受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这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是历史性的突破。这是美国工人赶制中国国旗。
此前,蒋介石在联合国的代表发言,不是用中文,而是用英文,也就是说他们说的还不完全是中国话。
只有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才是真正代表中国的,毛主席派去的代表,说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话。
毛主席为什么能够在西方世界有话语权?
这取决于他对西方的了解,甚至于说他有独到的洞察力。他知己知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澳大利亚唯一的一位见过毛主席的总理惠特拉姆认为,毛泽东很熟悉情况,知道美国和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乐意对一些人物和问题发表意见。交换意见,显然使他感到高兴。听取来自不同社会的一个陌生人的意见,他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刺激,不论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多么错误,他的智慧和历史感总是深邃而又明晰。
事实上,毛主席从年轻时候开始就利用一切机会从书报杂志中、从来访者的谈话中对美国作深入了解。他渴望更多地知道美国的情况、美国政府的政策等。这使他对美国的态度不是感情式的、而是理性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美国并不抱有先人为主的固定看法。他注意着美国政策的调整,也在调整着中国的对美政策。
正如许多西方领导人指出那样,毛主席对美国抱着现实的态度。
对整个西方世界,毛主席都是这个态度和方法。
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把握,可谓非同一般,在实践中应用自如。
相反,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世界对毛主席的态度主流却是僵化的。
美国对新中国长期采取敌对政策:经济封锁,军事威胁,企图达到政治孤立。
为了沟通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1956年8月,经毛主席批准,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取消不让美国记者进入中国的禁令,而且向美国15个重要的新闻机构拍发电报,邀请他们派记者来华作为期一个月的访问。
这在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严格新闻封锁的情况下,对于美国新闻界是一个巨大的轰动。它使那些接到中国政府邀请的美国记者更加激动万分,纷纷向美国国务院提出访华申请。
美国国务院不肯废除不准不论一般平民还是记者到中国去旅行的禁令,这激起了美国报刊和新闻界的愤怒。它们强烈批评美国国务院:美国作为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民主国家,竟对本国人民的旅行自由横加限制,这在宪法和道义上都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毛主席批评美国政府这种作法——认为这并非明智之举,中美人民的交往怎么能封锁得住呢!
事实果然如此,有几名美国记者不顾禁令,勇敢地冲破封锁,访问了中国。
在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美国青年团也不理睬国务院的禁令,在世界青年联欢节结束后,集体来到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接待。
他们宁愿回到美国受罚,也要到中国来看看。
之后,中国表示愿意继续发签证给作为普通旅游者来中国的美国人。
毛主席的开放政策,促进了中美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了解。
这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
只有思想僵化的人,才会不顾历史事实,恶意攻击毛主席搞闭关锁国。
到了尼克松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才逐渐回到现实主义立场上了,和毛主席领导的红色中国开始深入接触,逐渐和好。
即使这样,毛主席从来就没有改变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照样对西方该批评就批评,尤其是在联合国,中国的声音几乎就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之声。
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在西方世界的话语权,绝不是什么恩赐得到的,而是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得来的。
毛主席的斗争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的放矢,毛主席对国际事务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毛主席从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的前身)诞生的1931 年,到他去世的1976年,在长达45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非常重视参考报道。他把参考报道作为了解外部世界尤其是敌情的重要渠道,并以此作为培养与锻炼党内外干部的重要工具。
他对参考报道的许多重要指示及在革命斗争中运用参考材料的高超艺术和典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参考报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重要的情报来源和决策依据。在延安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博古多次说,“党中央要根据咱们抄收的新闻电讯决定政策”。
毛主席1944年10月4日看望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人员时说:“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有许多来源,但是主要靠你们。别的方面来的东西也有一些,但是不多,主要还是靠你们。你们的工作很重要。”
这体现了毛主席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参考报道数量不断扩大。从1955年3月1日起,在继续出版《参考消息》的同时,创刊《参考资料》。毛主席虽日理万机,异常繁忙,但对《参考资料》给予非同寻常的重视,除秘书从中挑选出重要文章推荐给他阅读外,他坚持亲自阅读这一每天多达15到20多万字的刊物。
他在1959年3月说:“现在的报纸我只看一些消息,但是《参考资料》、《内部参考》每天必看。”
毛主席阅读《参考资料》非常认真仔细。每每遇到重要之处,总是划线或圈点;有疑问处则打问题或写下质疑;有差错还认真地予以修正;对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章,作眉批旁注,并推荐给其他领导或身边工作人员阅读。
在这些批注中,毛主席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对问题的透彻观察,跃然纸上。
以他看过的1958年9月24日下午版《参考资料》为例,有20篇文章有他的眉批旁注,文内留下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和有长有短的杠杠线线。
如在《梅农说联大为充分讨论我代表权问题是违反世界大多数人民愿望的行为》的标题旁批注:“极好!要看。”
对《阿登纳认为现在只有苏美两个大国有一天中国将加入大国行列》一文,他批注:“值得看!!”
对《美联社说美在联大阻挠对我代表权问题的讨论甚为孤单》一稿,他批注:“极重大,值得看。”
对《美联社透露美企图利用中美会谈阻挠我解放台澎金马这一阴谋如不得逞就打起联合国招牌来干涉我国内政》一稿,批注:“这是一篇极重要的文章,值得看。”
这里请注意阿登纳,他是战后西德第一位总理,他那个时候对新中国的看法,已经开始脱离美国主流。
毛主席给予了密切关注。
由此,我们看到毛主席的政治敏感性。
在这么多资料里,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如今的官员,又有多少愿意这么去花力气呢?
毛主席还一直把《参考资料》作为他增加知识的重要“教材”。1971年到外地巡视途中,他对各地负责人谈话时说:“我天天当学生,每天看两本《参考资料》,所以懂得点国际知识。”
毛主席其实也是在引导干部要多读书,多了解国际局势。
这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具体做派。
周恩来1972年8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对各部门负责人讲话时说:“毛主席说,他要学点新知识,主要靠两本《参考资料》。”
一生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毛主席,在阅读《参考资料》时,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好学欲望。由于读得认真仔细,他总是握有丰富的、新鲜的国际知识。
同他交谈过的许多外国名人,对他关于世界局势的精辟分析和渊博的国际知识,都表示钦佩和惊异。
尼克松、基辛格,以后许多西方政要都曾经为此发出过感叹。
周总理生前曾经说:“主席和我每天都要看《参考资料》,实在太忙了,也要看《参考消息》。”
新华社的参考报道,最初就是为“大读者”办的,“大读者”主要就是指毛主席和周总理。因为他们作为革命事业的领导人,太需要参考报道了,尤其是在当年处在那种被封锁、被包围的环境中。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国家封锁、包围中国,参考报道仍然不能取消,而且需要了解的方面、领域比过去更多了。
国际参考报道的读者,也从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扩大到全国的高级干部,包括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大约2000人。
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和接着发生的波兰、匈牙利事件后一年,毛主席反复思考,感到对社会封锁国际时事信息是一种“愚民政策”,会对国家带来危害,下决心办《参考消息》,使全国党内外的中层干部和在校大学生都能及时知道中国以外的世界每天发生的大事,而且消息来源都是外国人自己说的。
从此,参考报道也就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1957年春天,毛主席在包括最高国务会议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接连阐述为什么扩大发行《参考消息》。
他说:“这是为了锻炼我们。党内外都应该受锻炼,应该见世面,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就是要见世面,要经风雨,不要坐在暖室里头。暖室里长的东西是不牢固的。”
他关于出版反面材料的“种牛痘”的论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理,“种牛痘”似是“放毒”,实为“抗毒”,使读者“产生一种免疫力”。
《参考消息》遵照“种牛痘”的思想办报,刊登资产阶级新闻媒体的材料,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在世界风云变幻时,我国的政治风浪中,中国广大干部和群众表现出政治上相当强的免疫力,参考报道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参考报道对人们开阔眼界、开放思想产生的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众所称道的。
《参考消息》的历史被誉为“领先开放的光荣历史”。
1970年代初调整对外战略格局,《参考消息》在中国的读者群扩大到党的每个基层支部,包括工厂、农村、连队。也就是说,在中国所有组织起来的群落,都能看到《参考消息》了。
周总理1973年9月同法国总统蓬皮杜会谈时说:“《参考消息》数量很大,不是几十万份,而是几百万份。……毛主席说还太少。照主席的意见发几千万份才好。”
新华社和有关各方经过多年的努力,《参考消息》的订数到毛主席去世的1976年,已达到870多万份。
《参考消息》的发行份数,远远超出国内任何一家日报,在世界上也属少有。《参考消息》在20多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大力提倡,起了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消息》出版发行问题受到毛主席如此重视和关心,产生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新闻史中独树一帜。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小时候通过看《参考消息》,了解了世界,了解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尤其是了解了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对中国的偏见——我们做的事情不是都被说成是好的。
我们当年可不是盲目阅读的,是有立场阅读,是有方法阅读的,是有观点也读出观点的。
这就是学习社会的阅读方式。
根本的在于有中国立场,有社会主义立场。
这就是我们的毛主席的开放程度——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在新闻上,有如此的开放?
因为毛主席有超越西方国家的思维和思想,所以他比西方国家更有胆量更加开放。
因为毛主席有超越西方国家的新闻开放,所以,他就有了超越西方国家的话语权。
因为毛主席有超越时空的胸怀,气魄,胆识,所以他总是能够抓住时代脉搏,总是能够高瞻远瞩。
在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我们也是通过《参考消息》,知道了我们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在国际上的威望——所有的西方国家的在职总统、总理、首相,全部发表声明或者谈话,几乎所有在野的政要也用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联合国下半旗致哀!
我们那个时候切实感受到,毛主席是世界级的领袖人物。
毛主席为全体中国人,赢得了近代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尊严,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
我们当时说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是发自肺腑的,是真心的。
今天依然如此。
这是中国人的尊严需要,是中国的生存需要。
我们不能忘记,不能忽视:毛主席讲的话,西方世界不得不听。
这就是中国话语权的集中体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gsyz/lxff/2017-02-16/4266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