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王成
永不消逝的王成
夯 石
时光回溯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战火却已经烧到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随即展开。1952年3月,受中宣部、文化部之命,巴金率全国文联组织的17名作家,换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乘上北行的列车,赴朝采访……
巴金两度赴朝体验生活
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巴金在朝鲜前线的坑道中把采访本放在腿上奋笔疾书,简陋逼仄的环境预示着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当年10月,志愿军某团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经过六天六夜的激战,阵地被夺了回来,全连的指战员全部牺牲。战斗结束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了两个多月,深受感动……结束采访,巴金立即给妻子萧珊写信,分享自己的激动和感受。巴金同创作组在朝鲜一待就是半年多,积累了大量素材,为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基础。回国后不久,当巴金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后,他决定再次赴朝鲜体验生活。这次赴朝,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从朝鲜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地先后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等作品。但原本想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却迟迟没有落笔。他对萧珊说:“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1961年,一部在心中酝酿多年的中篇小说《团圆》,终于诞生了。
“王成”原型究竟是谁?
电影《英雄兒女》的剧本是由巴金小说《团圆》改编而成,小说里的王成是个普通人,电影里的王成经过编导再创作,变成作品的主要人物,并喊出了震撼人心的经典台词:“向我开炮”!
小说里的“王成”原型——特等功臣赵先友
从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巴金的小说及题词等来看,小说里“王成”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在朝鲜采访和工作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开城前线与65军将士在一起。1953年9月,巴金又一次来到开城,并和志愿军战士一起过国庆节。1961年7月,巴金创作了小说《团圆》并发表在《上海文学》8月号上。1963年由作家毛烽和电影导演武兆堤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在全国公映。
“王成”是巴金小说《团圆》中的人物。他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30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小说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更为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张振川曾任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一次接受媒体访谈中他有过这样的回忆——记得1953年9月,作家巴金又一次亲临朝鲜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65军第582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的很多英雄故事。特别提到了我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号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8年后,巴金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
张振川将军还谈到他目睹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那是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陆战王牌11师向赵先友所在6连扼守的67号高地发起猛攻。6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5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打击,并大声喊:“向我阵地开炮!”
敌人将他俩包围时,赵先友再次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做太多的考虑。团长张振川命令赵先友、刘顺武立即进入防炮洞,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6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光荣称号,刘顺武等8位同志立一等功。上世纪90年代,65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威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gsyz/hqpp/2021-09-14/7127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