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革命地标

打印

毛泽东两拒人民币印头像

 毛泽东两拒人民币印头像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石家庄中华北大街一座三层小灰楼内宣告成立,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在此发行了。

  西柏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发展生产,统一财经问题。毛泽东强调:“金融工作,货币发行就必须先统一。”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向中央建议,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建中央银行,并建议中央银行的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批准,并任命南汉宸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任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的筹备处建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设计人民币。董老的字在解放区颇有名气,于是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负责人邀请董必武为首版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人民币的票版是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王益久和沈乃庸设计的。设计票版时,他们出于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把毛泽东像作为主图绘制在人民币上。

  西柏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当票版报请中央审查时,被毛泽东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党的主席,还不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人民币上印我的头像不合适。”后来,董必武经过研究最后确定:以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建设图景作为第一套人民币票面图案的设计原则,并且票子正面、背面,除必要的阿拉伯数字外,一律用中文,不用英文,立即请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根据这个原则重新进行人民币的设计。

毛泽东之所以反对在人民币上印领袖像,一则是毛泽东生平最不爱摸的东西就是钞票;二则是当时他反对宣传个人主义、搞个人崇拜。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同志们那时并未真正理解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后,已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当面请示毛泽东,他说:“毛主席,您现在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了,人民币上可以印主席像了吧!”毛泽东笑了笑,回答道:“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当上了,但当上了政府主席也不能印。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上已作了决议,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歌功颂德,防止滋生骄傲自大、以功臣自居的现象。因此,现在也不能印我的像。”这时,南汉宸才理解了毛主席拒绝把自己的像印在人民币上的真正原因。

西柏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不在人民币上印领袖像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打破了在票版上印领袖像的传统习惯,确立了人民币票版的图案设计以反映劳动生产建设和各族劳动人民形象为主的设计原则,这在建国后陆续设计发行的第二、三套人民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也是在毛泽东生前人民币上未出现领袖像的原因所在。

 

三眼石窑洞见证一代伟人高尚情操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院内,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房子,它全部用青石砌成;三个高大的拱形窗户,与石墙相间,就像三眼并排而又相通的石窑洞;墙壁有一米多厚,使这座房子冬暖夏凉,非常舒适。这就是坐落在中央大院后沟的朱老总旧居。

  1948年春天,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前委在陕北与胡宗南经过一年的迂回作战,于3月23日东渡黄河向西柏坡转移。这时先期到达西柏坡的中央工委得知毛主席要来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但毛主席来了住哪儿却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家认为,毛主席在陕北住了十几年的窑洞,怕他住不惯北方的小平房,深思熟虑以后,经中央工委研究,就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专门请来了工匠,仿照陕北窑洞的式样盖起几眼石窑洞。

  西柏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5月26日,毛主席来到了西柏坡,中央工委的同志们兴高采烈地把他引领到宽敞明亮、舒适优雅的窑洞里。毛主席看了看这三眼石窑洞,不无幽默而又风趣地说:“房子不错,颇有点陕北土窑洞的风格,但我是不能住的。为了工作方便,我住前边就行了,这儿的环境不错,房子住起来也舒服,最好的房子应该让给德高望重的朱老总嘛。”这时已在刘少奇同志前院住下的朱德也是再三推辞,坚持不肯住进窑洞,推来让去,几眼窑洞因此闲了下来。

  那么,到底是谁最先住进窑洞里的呢?说来也许你会不信,是中央警卫手枪连连长高富有。当年他跟随毛主席一起来到西柏坡,等安排好几位书记的住处以后,自己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行政处的处长伍云甫同志便决定,让他暂时住在专门为毛主席盖的这几眼窑洞里。于是,窑洞就由他们一家三口和连部的几位同志先期住了进去。

  直到几个月后,高富有等有了合适的房子,在毛主席的一再要求下,朱总司令才搬进了窑洞。

  1949年3月5日-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来自各地的代表们纷纷由各大战场风尘仆仆地赶至西柏坡,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这些代表们就住在临时招待所里,但住房仍然是很紧张的。于是,朱总司令就把自己的办公室和会客室都让给了代表们住,甚至连卧室也让出了一半——里边的床让给了从哈尔滨赶来的王稼祥夫妇,卧室中间隔了一道布帘,朱总司令和康克清则睡在外间临时搭起的床上。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依依不舍地告别西柏坡,踏上了移驻北平的路途。

  这几眼石窑洞,作为历史的见证,亲眼目睹了战友之间的你谦我让,缕缕深情,亲眼目睹了一代伟人的高尚情操。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gmdb/2014-07-02/2658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4-07-02 关键字:革命地标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